..续本文上一页儿破”的主题曲,也以“南无阿弥陀佛”结尾,唱遍了大江南北。许多寺院的外墙上都写着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天下丛林,晨钟暮鼓,四众齐唱“南无阿弥陀佛”,清净佛声,响彻山谷。在许多居士的家中,念佛机发出“南无阿弥陀佛”昼夜不断。很多人不懂什么佛教道理,都会念“阿弥陀佛”。不信佛的人遇到灾难时,不知不觉,信口就说出“阿弥陀佛”。幼稚的儿童在路边玩耍时,见了僧人,也会合起小手,戏笑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甚至那些学走路未走稳、学说话未学成的小孩,也能自然唱起“阿弥陀佛”。 所以,在中国知道阿弥陀佛的人最多了,几乎人人知道。其他药师佛、不动佛、香积佛、多宝佛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听到过,甚至本土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不知道名字,进了寺庙,见释迦佛的圣像,只会说:“这是如来佛。”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广泛传播在世间的证明。 仔细想想,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却在这个世间家喻户晓,确实不可思议。比如住在大城市中,连隔壁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偶尔在电梯里遇上,也不知道对方叫什么,而我们却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极乐教主阿弥陀佛的名字,并念念不忘,这不是与佛有缘的证明吗?在这个世间,像总统、国王这样大的名声,过不了几年下了台,大家就再不提他,再过几代,就被人们彻底遗忘。最好的是世间圣贤,能流芳百世、流芳千世,但到了劫末世界毁灭时,也全部湮没无闻。而阿弥陀佛名号却在无数的世界中始终传唱,这不是以无上的功德力所感的吗? 释迦佛的教法到了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的共业,逐渐衰微,经典一部部隐没,最后隐没的是这部普度众生的《无量寿经》。等到《无量寿经》隐没,佛法就彻底灭了。到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时,又将继续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无量寿经》(唐译)中释迦佛付嘱弥勒菩萨:“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所以弥勒佛当来下生时,一定称赞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不但弥勒佛,未来的贤劫九百九十五尊佛出世,都必定同样赞叹,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如金刚般坚固。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国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以至诚无上的心信受、欢喜,发愿求生我国,下至只念十声佛号,如果不生到我国,我就不取正觉,唯独排除造五逆罪又造谤法的人。 法藏菩萨观见有的佛国需要修持布施、持戒等多种修行才能往生,有的佛国则以证悟空性为往生之行,有的佛国并没有说摄持凡夫往生,有的佛国修行低下的凡夫不能往生,由此发起平等普度的悲心,誓欲救拔下至蜎飞蠕动在内的一切众生,为此,以平等普度的慈悲,选择至简至易的称名作为往生之行,而建立此愿。 愿文中,“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妙行,从中可见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 “至心”,即诚恳至极之心。鸠摩罗什大师讲过一个比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一伙强盗,挥舞着刀剑要来杀他,此人拼命逃跑,这时前方有条河挡住了去路,如果不渡此河,就保不住性命。这时他心中只会想如何渡河:是穿着衣服渡过去,还是脱掉衣服渡过去?如果穿着衣服,恐怕游不过去;如果脱掉衣服,又怕没时间了。这时他只剩下这个渡河的念头,再不会去想其它事。渡河就是一念,像这样的十念,不杂其余念头。念佛人这样不杂其它心,不间断地唯一念佛,乃至十念,这样以至诚心念,叫做“十念”。 下面是一则例证: 几十年前,江苏有位姓王的老中医,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年纪轻轻就得病,临终时地狱的相现前,十分恐怖。他哀求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之后请来很多人一起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去世时,曾经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念佛的心极为真诚。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说完就往生了。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真实事情。 事例中的弟弟,当地狱相现前时,十分恐惧,一心求佛加持,这时心力极强,可以说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念多久,佛就来接引他,往生西方,这是“乃至十念,皆生我国”。 以下讲第十八愿所排除的对象——“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即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诽谤正法”是说,佛的圣教不论直接说、间接说(或者,不论权教、实教,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本来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方便,如果有人以愚痴心不解此义,颠倒执著在佛的圣教法中,有一类是成佛方便,另一类是成佛障碍,于是在圣教当中分判这一类是好的、妙的,那一类是不好的、是坏的;这一类合理,那一类不合理;或者在大小乘的法门中,菩萨应学此,不应学彼,这是完全可舍弃的,由此就构成了谤法罪。 佛在《遍摄一切研磨经》中,告诉文殊菩萨:“诽谤正法的业障极其细微,如果对如来所说圣语,对一类起善妙想,对另一类起恶劣想,这就是谤法。如果说:“这是合理,这是不合理”,这就是谤法。” 《地藏十轮经》中也说:有一类人,于声闻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诩聪明,对我所说的缘觉乘法和大乘法作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又有一类人,于缘觉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诩聪明,对我所说的声闻乘法和大乘法作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又有一类人,于大乘法得到微小信心,实际是愚痴,却自诩聪明,对我所说的声闻乘法和缘觉乘法作诽谤,不听凭众生受持读诵,下至一颂。像这类人,名为谤正法人,也是违逆三世诸佛,破坏三世诸佛一切法藏,……断坏一切八圣道,挑坏无量众生法眼。 有关“造作五无间罪和谤法罪的人能否往生”,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按照《观经》所说: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得往生。可见,此愿排除的是既造五无间罪又造谤法罪的人。 二、未造五无间罪、只造谤法罪的人,能否往生?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仅仅谤法而无其它罪行,也必定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经上说,造五无间罪的人堕入无间地狱,受诸罪苦,到劫末世界毁灭时,地狱也随之毁灭,因此这些罪人能够从地狱中脱出。而谤法者堕入无间地狱当中,到劫末世界毁灭时,还要转到他方的无间地狱中,如此辗转,历百千无间地狱,佛不授记何时能出,以谤法罪业极深重故。 在很多人的眼里,造作五无间罪是非常严重的,而对佛的圣教随意谈论、批评,发表一些贬低、排斥、破坏佛教某宗派、某法门的言论,算不了什么,怎么会比五无间罪严重? 昙鸾大师针对这个问题说:“你只知道五无间罪深重,不知道五无间罪都是从无正法而生,所以谤正法的罪过最重。”要知道,三世诸佛的一切圣法,下至一偈,都是度众生出苦海、趣菩提的方便。众生之所以会造五无间罪,就是因为他没得到正法的指引,才愚痴造恶,如果他能听到正法,随法修学,必定不会造重罪。但如果毁谤正法,就是破坏佛的法藏,挑坏众生的眼目,让无数众生都不得正法光明而堕入恶趣。因此,相比于其它罪业,缘正法所造的罪业,最为深重。 三、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另有一说。他说,这是就“抑止门”而说(“抑止门”:禁止众生造恶这一面),原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极为严重,一旦造了,就直接入无间地狱,历劫受苦,不得超脱。因此为遮止众生造作,而作此说。但如果已造谤法罪的众生能回心忏悔,也不是不加摄受。大师在《法事赞》中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持布施等六度功德,以至诚的心发愿求生我国,在他临命终时,我不和大众现前围绕在他面前,我就不取正觉。 这里说的“发菩提心”,是指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总的就是发起为利一切众生,而求生净土圆成佛果的心。以愿、行二心来配,“发菩提心”是愿心,“修诸功德”是行心,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之行。“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就是为了实现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决志求生净土,以作极稳当、快速的途径。 法藏菩萨观见有的国土,众生能蒙佛接引而往生;有的国土是自己往生,不得佛接引;而且,在求生佛国的人中,很多人临终被恶业所牵,堕入恶趣,因此为了避免众生临终时颠倒错乱,堕入恶趣,而发起这条临终接引的大愿。 宋代灵芝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意即,凡夫临终时心做不得主,识田中的善恶业习种子,纷纷现行。有的起恶念,有的起邪见,骂佛谤法,有的对眷属、财物生起贪恋,有的心神发狂……种种恶相,都是颠倒。平生造重罪的人,以恶业力,临终见到种种恐怖恶相,身体汗毛竖起,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手抓虚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而且四大分解,苦极深重,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乌龟放在热水中煎煮而脱掉外壳)。在这种情形下,有几人能心无颠倒、正念分明呢?为此,佛施大慈悲,在众生临终困难之际,以佛力加持众生,令其心不颠倒,且与大众现前围绕,使他心得安慰,在欢喜中往生极乐。 现在,此愿圆满成就。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临命终时,无量…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