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句看出,一般凡夫临终全仗佛力加持,令心不乱,正念分明。 《圆中钞》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能念佛,但浩浩荡荡的见思烦恼实未伏断,而能做到临终心不颠倒,本非自力所能安住,全仗弥陀拔济,虽本非正念而能生起正念,故能心不颠倒,随即往生。 《悲华经》中说得更详,阿弥陀佛说:临终之际,我与大众围绕,现在往生者心前,其人见我前来接引,内心欢喜。彼时,我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在其前为说妙法。以闻法故,立断一切苦恼,心生大欢喜,而得宝寘三昧,以此三昧之力,令心住于正念及无生法忍,命终之后,必生我国。 所以,只有具特殊修行的人,能凭自力在临终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但这是业重凡夫无法企及的,因为白天做不得主,梦中就做不得主;梦中做不得主,病中就做不得主;病中做不得主,死时更做不得主,因为死时的痛苦最深重。然而,依仗佛的愿力殊胜加持,净业行人能在临终,心识清明、安详,无有颠倒、错乱、不经中阴,无间就化生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修净土的人有多安乐!生时安乐,死时还安乐,不必要经过中阴。修得好,提前预知时至,坐着甚至站着往生。以这个原因,普贤大士带领华藏海众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事例: 宋何昙远,庐江人,从小奉持佛法,持菩萨戒。十八岁时因父亲去世,悲伤过度,而落下病根。从此归心净土。他请僧人到家里忏悔宿罪,修持日久,内心更加虔诚。 一天夜晚,念经结束后,众僧入睡,昙远忽然自己唱诵起来。僧人们觉得奇怪,就问他。他说:“我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光一丈余,从西方过来,圣众持着幡、花随从,充满虚空。”佛和颜微笑,招昙远“速随我来”。昙远原来身体羸弱,这时身心有力,取香花撒在空中。至五更时,忽然命终往生。屋内的芳香过了好几天才消失。(《净土圣贤录》) 事例中的居士,持菩萨戒,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生病后,归心净土,是“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终时见佛现金色身,及圣众来迎,充满虚空,是“得佛接引”。这时身心有力,是“得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是临终佛来接引的明证。 第二十 系念必得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中的众生,只要闻我名字,系念我的国土,修集种种功德,以至诚的心回向功德愿生我国,就决定往生。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系念”:把心系在所缘上,不想其它。“系念我国”,就是一心缘念极乐世界。借助世间的比喻来体会。比如在外漂泊日久的人,思念家乡亲人,魂牵梦绕;幼小的孩子离开母亲,一心想着妈妈,一心要见妈妈;关押在狱的人,一心渴望回到高墙外的世界,像这样,如游子思家、幼儿念母、囚犯求出监狱,心心缘念极乐故乡、弥陀慈母,想出离三界牢狱,就是此处的系念。 “植诸德本”:修种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作为往生资本。比如世法修孝、悌、忠、信等,出世法修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精进念佛等,只要把善根回向于往生,就都成了净土资粮,下至不谨慎造了罪业,猛利忏悔回向西方,也都成为净土资粮,这叫做“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下至所修的点滴功德,都以至诚的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往生论注》解释:“回向”,就是回转自己的功德普施一切众生,共见阿弥陀佛,同生安乐国土。所以,所回向是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处是自己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因此,净土行人不论做闻思修还是救灾、扶贫等慈善功德,都必须回向自他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世人天福报。又必须以至诚的心回向。古人说“不诚无物”,内在没有诚心,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很难将善根转向实现自己的所愿,并使善根转为广大无尽。愿文中要求“至心回向”,就是要从心的深处以真心来回向。如果能按愿文所讲的实行,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系念必得往生”。 以下是事例证明: 南北朝高僧昙鉴,幼年出家,依止竺道祖为师。生活俭朴,粗衣蔬食,持戒精严。后来,他到各地宣讲佛法,来到荆州江陵辛寺。当时他六十多岁,净土的信愿十分坚定,一生中所修的点滴善根,都回向往生,誓见阿弥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见阿弥陀佛。佛以水洒在他脸上,说:“洗涤尘垢,清净心念,你的身口清净了。”又从瓶中取出一枝莲花给他。 昙鉴出定后,嘱咐自己的后事,和寺中的僧人叙谈生死无常。到夜深时,众僧各自回自己的房屋,只有昙鉴独自在廊下一边走一边念佛。时至五鼓,他的念佛声更加高亢。天亮后,众弟子按照惯例来问讯,只见昙鉴结跏趺坐,纹丝不动。近前一看,已经往生。这一年,昙鉴七十岁。 这是很好的证明。昙鉴真正做到了“系念净土,植诸德本,至心回向”,因此他得到往生。像现在的人特别想去美国留学,几年时间里,一切心思都用在准备托福考试、办签证、申请学校、筹措留学经费上,全力以赴,“一心不乱”,这叫“系念美国”。昙鉴的人生则是以往生极乐为最大目标,所以他一生所做的任何点滴功德,都摄集起来,回向往生净土,发誓见阿弥陀佛。他的信愿非常坚定,这也使得他能在定中见阿弥陀佛,临终时安详往生西方,成满一生的所愿。 再看一例: 晋朝慧恭法师,到庐山入莲社,与僧光、慧兰等人同学。僧光等人的修学不如慧恭,但虔诚系心净土(注意“系心净土”四字)。 有一次,慧兰对慧恭说:“你虽然用功学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经上说:这就像聋子弹奏音乐,虽能取悦听者,自己却听不到什么。”慧恭对此并不信服。 后来七年之间,慧兰等人都往生了极乐世界,走时都有瑞相。又过了五年,慧恭得病,病情日益严重,他感叹地说:“六道轮转,何时止息,死生去来,归向何方?”说着,泪如雨下。他诚恳地礼拜阿弥陀佛,誓愿往生极乐世界,心念十分专注,毫无间断。 这时,忽然见佛持着金台来迎他,他感到自己的身体乘上了金台,又见慧兰等人在金台的光明中,对他说:“长老已经受生极乐世界的上品,我们不胜欣慰。只是遗憾沉溺五浊日久,来得太迟了。” 慧恭在这一天告别大众,欣然圆寂。 慧恭最初因自己广闻博学、智慧超人,非常自负,并没有专志求生净土。同学劝他,不以为然。后来他生了重病,面临生死的严峻考验,才知道单凭自力不能了脱生死。由此而生起大忏悔心,流泪、叩头,发起誓求往生净土的心。因为他至诚恳切,一心专注,无一刻间断,很快感得佛持金台来接他上品往生。 蕅益大师也有类似的示现。传记上讲他二十五岁入径山坐禅参究。次年夏天,用功到极处时,身心世界忽然消殒。由此知道此身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胸次空空,不再留一字脚。这是他开悟的情况。 后来他五十六岁时,给一位居士写信,信中说:“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治疗,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能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 蕅益大师这番话对自负高慢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大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数十年在心性上用功,重病来临时尚不能化解,唯有仗佛力求生净土,何况具缚凡夫,薄解浅修,业力深重,怎能敌得过生死呢? 以上两位高僧的经历让我们内心惊动。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平时就按愿文所说一心系念,把日常所修的任何功德都至心回向,求生净土,以期临终之时蒙佛接引,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十一 各具三十二相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悉皆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我就不取正觉。 学习此愿要了知三十二相的体、因、用,由此而认识此愿的殊胜。以下举数例说明: 比如“手过膝相”:不必俯身,手能过膝的相。这一相的因是前世常常乐于助人。(我们帮助别人时,手是向外伸展的,不愿帮助别人时,手是往内收缩的。所以,常常伸手助人,手就会柔软,最终达到不必要俯身就能超过膝盖。) “广长舌相”:舌头非常柔软、细薄,吐出来可以覆住脸部,直到发际。这是什么善行感得的呢?就是恒时说诚实语。我们说诚实语时,内心坦然,舌根是非常放松、舒展的,所以由恒时说诚实语,就会感得广长舌相。总之,“相由心造”,“相以业感”,都是唯心变现的妙谛。 “齿白齐密相”:四十齿洁白、整齐、坚密。因:往昔恒时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布施洁净、悦意的如意宝等。 “梵音深远相”:口中所出的妙音非常清澈,即使在远处也能清晰地听见。因:不说粗恶语、只说柔和语。 “青莲花眼相”:眼目修长、黑白分明,如青莲叶。因:慈悲心养育众生。(比如常常很凶地看待众生,眼睛就很难看,而常常慈心养育众生,就感得青莲花妙眼。) “身金色相”:身体皮肤细薄,如黄金色泽。因:往昔内心堪能,施舍他人舒适的床铺等卧具。 “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生有白毫,右旋而住,常放光明。因:往昔常赞应赞之处。 由以上的举例就知道,三十二相是积一切善、修无量福所感得的色身圆满的功德。《婆沙论》中说,菩萨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持六度万行,要一百劫中种植相好之因。可见,累劫行善才感得三十二相。 具足三十二相的作用:无论行住坐卧,都…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