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行願自然成。”(一入涅槃常住的佛國,便獲得無量壽,盡未來際永無淪落生死的憂患;又,念念證悟本心,聖道十地的普賢行願自然成就。)又雲:“極樂衆生見聞益,超證常倫諸地上。”(極樂衆生見佛金容聞佛妙音,頓時超越通常諸地修行,而證入上地。)又于《法事贊》中說:“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此生誓往阿彌陀佛安養世界,在彼處成就之後,再回穢土,普度人天。願我內心的慈悲無有時間、空間及救拔對象的局限,以長時長劫度衆生、來報答佛恩。) 第二十叁 一時普供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菩薩仗佛神力,在一飯食頃(吃一頓飯的時間)不能遍遊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土,供養諸佛,我就不取正覺。 此願成就的證明: 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說,極樂淨土的菩薩仰承彌陀神力,一飯食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隨聖衆心中所欲,花、香、伎、樂、衣、蓋、幢幡等無量無數的供養具,自然化現,都是極爲珍妙、殊特,世間無有。 極樂聖衆以這些供養具抛撒在虛空中,供養諸佛和菩薩、聲聞衆會。供養具在虛空當中自然化成花蓋,光色燦爛,香氣普熏。花蓋方圓一百裏,逐漸加倍擴大,覆蓋到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又漸次隱沒。菩薩大衆歡欣喜悅,在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贊佛德。之後,聽佛宣講經法,歡喜無量。 供養完畢,菩薩衆于飯食前,忽然身體輕舉,返回本國。 願文中“承佛神力”四字表明有佛力加被。《淨土聖賢錄》中記載這樣一件事: 晉高僧僧濟入廬山依止慧遠大師學法,精悟法要。後來他生了重病,虔誠歸心淨土,觀想阿彌陀佛。 慧遠大師交給他一支蠟燭,說:“你的心可以寄托在極樂世界。”僧濟手持蠟燭,倚床一心不亂,又請衆僧爲他念《無量壽經》。 時至五更,僧濟把蠟燭交給弟子元弼,命他隨衆行道,自己躺下來稍事休息。這時,他夢到自己手持蠟燭,在虛空中行走,見佛把他接在掌中,周遊十方。 僧濟忽然醒來,歡喜地說:“我只用一晚觀想念佛,就蒙佛接引,現在身體全無病痛。” 這裏,從佛的法界心中現出一只手,把僧濟接在掌中,周遊十方。這就看出佛心遍一切處,阿彌陀佛本是法界藏身,極樂聖衆乘著佛的神力,就能在一飯食頃遍曆無量無數億那由他的諸佛國土,遍供十方諸佛。 這一願非常殊勝,體現了極樂淨土延 促 同時的妙境。凡夫分上,延、促無法同時,一秒不是一劫,一劫也不是一秒。而一生極樂淨土,就能在一飯食頃遍曆無量無數億那由他佛國,供養諸佛。這就是在極短時間中能完成凡夫需無量劫才能成辦的事。 越過無量無數佛刹,是空間上越過極遙遠的距離。經過每一個佛國,是所遊的佛國數量極多。在每個佛國中,都禮佛獻供、演奏天樂、歌贊佛德、聽聞經法,是所作之事極爲繁多。而這些在一飯食頃就全部完成,這決非世間常識的境界。無量的供養之事在極短時間內全部完成,無邊的空間不離當處全部到達,顯示了極樂淨土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 認識時間的體性: 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是依著一念現相的生滅而安立的。一念顯現已滅,是過去;一念顯現現前,是現在;一念顯現當生,是未來。 比如人間的時間是按人間現象的生滅而安立的。日出有明相,日落有暗相,以明暗規定晝夜。而且,日月的顯現有前後刹那的差別,因此能把時間劃分爲小時、分、秒,乃至刹那。反面觀察,離開這一一現象的生滅、替換,能不能分出時間的差別呢?如果萬物恒時不動,能不能分出時間的前後呢?顯然不能。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以及時間的長短,都是依于萬物的遷變而安立的。 世間人認爲“明暗”是時間的體性。顯然不成立,因爲明暗只是業力的現相,就像夢中以迷亂習氣力妄現的明、暗一樣(夢中顯現的明暗,虛妄一現,轉瞬即逝,並沒有實體的定相。)。所以,有欲界的業,才顯現有明暗的業相;沒有欲界的業,就沒有明暗。比如超出欲界,沒有須彌山和山腰的日月,怎麼有明暗之相呢?所以,明、暗只是暫時業力現相,是虛妄的法。明暗是虛妄的話,依于明暗安立的時間怎麼有實體呢?顯然更是虛妄了。 又有人認爲:老少就是時間。這也不對,雖然由身體的形質、氣力及心態等的強盛與衰朽的差別,可以假立種種時間,但老少本身不是時間。我們觀察身心,一直分析到微塵和刹那,得不到任何實體,由此就知道老和少只是虛妄的相,毫無實質。既然老少毫無實質,怎麼會是實體的時間呢? 總之,安立時間的所依是萬物的生滅,而萬物虛妄無實,所以依萬物安立的時間也必定無有實體。 以“延促相入”顯明時間的體性: “延促相入”有二:一、“促中有延”:短時間中有長時間;二、“延中有促”:長時間中有短時間。 一、“促中有延”:比如一個人在夢中跋山涉水,經過很多城鎮,後來又遇故友,悲喜交集,情景分明,這樣經曆有很多歲月。他從夢中醒來,問旁邊的人:“我睡了多久?”答:“數一千枚錢幣的時間。”他思維:睡得很短,怎麼經曆這麼多事。我記得清楚,我沒有生病,也沒有喝醉酒,明明是有這些事。他輾轉追究夢中之事,終不可得。 他夢中顯現的事很多,越過千山萬水,經過很多城鎮,住店吃飯,上街購物,又遇故友,又敘舊。種種夢相都是由他的夢心逐一顯現的,他一夕之夢,經過時間漫長。所以,夢中的時間唯一是按夢者自心的顯現和感受而安立的。旁邊的人看到分鍾還沒有移過兩格,他就醒了。這就是“促中有延”(在短時間中出現了漫長時間)。 (又如一夜夢中讀了萬卷書,這些書醒來一頁頁讀,需要用一年時間,也是“促中有延”。總之,不是離開自心而另有時間的實體。時間的長、短都只是按照自心的顯現而假立的。) 由“促中有延”就推出時間無有實體,因爲時間若有實體,短時間就固定是短時間,不可能在裏面出現很多事件。實際上,時間是唯心假立的,毫無實體,在一人短暫的時間中,另一人的感受可以延展爲十年、百年,推到極致,就有一念萬劫的境界。 二、“延中有促”:比如一個人二十歲時忽然得了顛狂病,口吞刀子,手抓火炭,有時給人預言未來,有時和妻子嬉笑,還生兒育女,有時又提筆寫書。這樣經過了叁十年。 後來有一個異人,念咒加持水拿給他喝。如夢初醒,認爲自己昨天才二十歲。家人掰著手指給他算,已經叁十年了。還指給他看,這是你兒子和女兒,這是你幾十年寫的書。 他沈思:才過一夜,怎麼會發生這麼多事?他意識不到自己生了顛狂病和病痊愈的事。只覺得才一夢醒來,旁邊的人見他經過了叁十年人生。這就是“延中有促”,在他的感受中,漫長的時間只是一夜。 這也看出時間沒有實體,如果時間有實體,長時間就固定是長時間,不會是很短暫的感受。實際上,時間是唯心假立的,極多的事件在特定心的感受中可以只是一刻。 總之,按上面的比喻來回觀察,就能了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實體可得。因此經上說:“觀彼久遠,猶若今日。”這裏,須臾間供養諸佛,遊遍十方,就是叁世無間隔。而叁世無間隔,是由時間的實體不可得。 所以,西方淨土的境界迥超世間妄識,聖衆頃刻間遍遊十方,供事諸佛,完成了凡夫長劫也無法完成的事,所以積資迅速。本需無量劫修集的資糧,以往生爲捷徑,就能速疾圓滿。 在西方淨土跨步、彈指都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十方就在眼前,所以往生並不是舍棄此方,而是隨念能到。《普賢行願品》有一願說:“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往生西方,就能現前圓滿此大願。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在十方諸佛前現前修習功德而欲供養,若不隨願獲得諸供養具,我就不取正覺。 “德本”,即功德。以功德是成就菩提的所依,故稱“根本”。“諸供養具”:香、花、燈明、幢幡、寶蓋、璎珞、衣服、飲食、天樂等等。“如意”,即隨著內心想對諸佛供養什麼,就自然化現在前。 法藏大士觀見有的國土中,菩薩能自在化現供具,供養諸佛;而有的國土中,菩薩不能如此。因此,憐憫不能如願供養的菩薩,而設立此願。 修供養,就需要有供養具,以香、花、燈、果等供物進行供養。生到淨土,不像此方,供養具要勞作才能成辦,那裏仗佛願力,供養具能如意化現。這一點也決定成立。比如,世間小孩說“我要玩具”,母親馬上把玩具送到他面前;說“要糖”,糖就遞過來。阿彌陀佛視一切衆生如獨子,慈悲和神力遠遠超過世間的母親,又有誓願在先,所以一定是隨聖衆所欲而化現。 又,凡夫衆生以人天中的妙好資具——花、香、衣服、音樂等進行供養,稱爲“有上供”。聖者菩薩以神力變現微妙資具,呈獻供養,稱爲“無上供”。極樂菩薩依仗佛的神力,隨意現前供具,供養諸佛,也等于是行持無上供養。彼時內心一動念,就仗佛力化現供具,可見聖衆的心和佛心相融,正因相融,故能攝佛功德爲自功德。 第二十五 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我就不取正覺。 “一切智”:遍照世出世間事、理、性、相的佛智慧。“演一切智”,可以從以下叁方面進行解釋: 一、如佛一切智而說 一切所說都符合佛的智慧,無有增益、損減。佛以智慧現量照見諸法實相,因此,佛語都是诠說世出世間的真理。極樂聖衆演說法要,說四谛、說空性、說如來藏、說解脫道、說菩薩道、說顯密諸法,內涵都和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談聞思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