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愿自然成。”(一入涅槃常住的佛国,便获得无量寿,尽未来际永无沦落生死的忧患;又,念念证悟本心,圣道十地的普贤行愿自然成就。)又云:“极乐众生见闻益,超证常伦诸地上。”(极乐众生见佛金容闻佛妙音,顿时超越通常诸地修行,而证入上地。)又于《法事赞》中说:“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此生誓往阿弥陀佛安养世界,在彼处成就之后,再回秽土,普度人天。愿我内心的慈悲无有时间、空间及救拔对象的局限,以长时长劫度众生、来报答佛恩。) 第二十三 一时普供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菩萨仗佛神力,在一饭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不能遍游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土,供养诸佛,我就不取正觉。 此愿成就的证明: 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中说,极乐净土的菩萨仰承弥陀神力,一饭食顷,遍至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随圣众心中所欲,花、香、伎、乐、衣、盖、幢幡等无量无数的供养具,自然化现,都是极为珍妙、殊特,世间无有。 极乐圣众以这些供养具抛撒在虚空中,供养诸佛和菩萨、声闻众会。供养具在虚空当中自然化成花盖,光色灿烂,香气普熏。花盖方圆一百里,逐渐加倍扩大,覆盖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又渐次隐没。菩萨大众欢欣喜悦,在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赞佛德。之后,听佛宣讲经法,欢喜无量。 供养完毕,菩萨众于饭食前,忽然身体轻举,返回本国。 愿文中“承佛神力”四字表明有佛力加被。《净土圣贤录》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晋高僧僧济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学法,精悟法要。后来他生了重病,虔诚归心净土,观想阿弥陀佛。 慧远大师交给他一支蜡烛,说:“你的心可以寄托在极乐世界。”僧济手持蜡烛,倚床一心不乱,又请众僧为他念《无量寿经》。 时至五更,僧济把蜡烛交给弟子元弼,命他随众行道,自己躺下来稍事休息。这时,他梦到自己手持蜡烛,在虚空中行走,见佛把他接在掌中,周游十方。 僧济忽然醒来,欢喜地说:“我只用一晚观想念佛,就蒙佛接引,现在身体全无病痛。” 这里,从佛的法界心中现出一只手,把僧济接在掌中,周游十方。这就看出佛心遍一切处,阿弥陀佛本是法界藏身,极乐圣众乘着佛的神力,就能在一饭食顷遍历无量无数亿那由他的诸佛国土,遍供十方诸佛。 这一愿非常殊胜,体现了极乐净土延 促 同时的妙境。凡夫分上,延、促无法同时,一秒不是一劫,一劫也不是一秒。而一生极乐净土,就能在一饭食顷遍历无量无数亿那由他佛国,供养诸佛。这就是在极短时间中能完成凡夫需无量劫才能成办的事。 越过无量无数佛刹,是空间上越过极遥远的距离。经过每一个佛国,是所游的佛国数量极多。在每个佛国中,都礼佛献供、演奏天乐、歌赞佛德、听闻经法,是所作之事极为繁多。而这些在一饭食顷就全部完成,这决非世间常识的境界。无量的供养之事在极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无边的空间不离当处全部到达,显示了极乐净土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 认识时间的体性: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依着一念现相的生灭而安立的。一念显现已灭,是过去;一念显现现前,是现在;一念显现当生,是未来。 比如人间的时间是按人间现象的生灭而安立的。日出有明相,日落有暗相,以明暗规定昼夜。而且,日月的显现有前后刹那的差别,因此能把时间划分为小时、分、秒,乃至刹那。反面观察,离开这一一现象的生灭、替换,能不能分出时间的差别呢?如果万物恒时不动,能不能分出时间的前后呢?显然不能。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以及时间的长短,都是依于万物的迁变而安立的。 世间人认为“明暗”是时间的体性。显然不成立,因为明暗只是业力的现相,就像梦中以迷乱习气力妄现的明、暗一样(梦中显现的明暗,虚妄一现,转瞬即逝,并没有实体的定相。)。所以,有欲界的业,才显现有明暗的业相;没有欲界的业,就没有明暗。比如超出欲界,没有须弥山和山腰的日月,怎么有明暗之相呢?所以,明、暗只是暂时业力现相,是虚妄的法。明暗是虚妄的话,依于明暗安立的时间怎么有实体呢?显然更是虚妄了。 又有人认为:老少就是时间。这也不对,虽然由身体的形质、气力及心态等的强盛与衰朽的差别,可以假立种种时间,但老少本身不是时间。我们观察身心,一直分析到微尘和刹那,得不到任何实体,由此就知道老和少只是虚妄的相,毫无实质。既然老少毫无实质,怎么会是实体的时间呢? 总之,安立时间的所依是万物的生灭,而万物虚妄无实,所以依万物安立的时间也必定无有实体。 以“延促相入”显明时间的体性: “延促相入”有二:一、“促中有延”:短时间中有长时间;二、“延中有促”:长时间中有短时间。 一、“促中有延”:比如一个人在梦中跋山涉水,经过很多城镇,后来又遇故友,悲喜交集,情景分明,这样经历有很多岁月。他从梦中醒来,问旁边的人:“我睡了多久?”答:“数一千枚钱币的时间。”他思维:睡得很短,怎么经历这么多事。我记得清楚,我没有生病,也没有喝醉酒,明明是有这些事。他辗转追究梦中之事,终不可得。 他梦中显现的事很多,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很多城镇,住店吃饭,上街购物,又遇故友,又叙旧。种种梦相都是由他的梦心逐一显现的,他一夕之梦,经过时间漫长。所以,梦中的时间唯一是按梦者自心的显现和感受而安立的。旁边的人看到分钟还没有移过两格,他就醒了。这就是“促中有延”(在短时间中出现了漫长时间)。 (又如一夜梦中读了万卷书,这些书醒来一页页读,需要用一年时间,也是“促中有延”。总之,不是离开自心而另有时间的实体。时间的长、短都只是按照自心的显现而假立的。) 由“促中有延”就推出时间无有实体,因为时间若有实体,短时间就固定是短时间,不可能在里面出现很多事件。实际上,时间是唯心假立的,毫无实体,在一人短暂的时间中,另一人的感受可以延展为十年、百年,推到极致,就有一念万劫的境界。 二、“延中有促”:比如一个人二十岁时忽然得了颠狂病,口吞刀子,手抓火炭,有时给人预言未来,有时和妻子嬉笑,还生儿育女,有时又提笔写书。这样经过了三十年。 后来有一个异人,念咒加持水拿给他喝。如梦初醒,认为自己昨天才二十岁。家人掰着手指给他算,已经三十年了。还指给他看,这是你儿子和女儿,这是你几十年写的书。 他沉思:才过一夜,怎么会发生这么多事?他意识不到自己生了颠狂病和病痊愈的事。只觉得才一梦醒来,旁边的人见他经过了三十年人生。这就是“延中有促”,在他的感受中,漫长的时间只是一夜。 这也看出时间没有实体,如果时间有实体,长时间就固定是长时间,不会是很短暂的感受。实际上,时间是唯心假立的,极多的事件在特定心的感受中可以只是一刻。 总之,按上面的比喻来回观察,就能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实体可得。因此经上说:“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这里,须臾间供养诸佛,游遍十方,就是三世无间隔。而三世无间隔,是由时间的实体不可得。 所以,西方净土的境界迥超世间妄识,圣众顷刻间遍游十方,供事诸佛,完成了凡夫长劫也无法完成的事,所以积资迅速。本需无量劫修集的资粮,以往生为捷径,就能速疾圆满。 在西方净土跨步、弹指都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十方就在眼前,所以往生并不是舍弃此方,而是随念能到。《普贤行愿品》有一愿说:“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往生西方,就能现前圆满此大愿。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在十方诸佛前现前修习功德而欲供养,若不随愿获得诸供养具,我就不取正觉。 “德本”,即功德。以功德是成就菩提的所依,故称“根本”。“诸供养具”:香、花、灯明、幢幡、宝盖、璎珞、衣服、饮食、天乐等等。“如意”,即随着内心想对诸佛供养什么,就自然化现在前。 法藏大士观见有的国土中,菩萨能自在化现供具,供养诸佛;而有的国土中,菩萨不能如此。因此,怜悯不能如愿供养的菩萨,而设立此愿。 修供养,就需要有供养具,以香、花、灯、果等供物进行供养。生到净土,不像此方,供养具要劳作才能成办,那里仗佛愿力,供养具能如意化现。这一点也决定成立。比如,世间小孩说“我要玩具”,母亲马上把玩具送到他面前;说“要糖”,糖就递过来。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如独子,慈悲和神力远远超过世间的母亲,又有誓愿在先,所以一定是随圣众所欲而化现。 又,凡夫众生以人天中的妙好资具——花、香、衣服、音乐等进行供养,称为“有上供”。圣者菩萨以神力变现微妙资具,呈献供养,称为“无上供”。极乐菩萨依仗佛的神力,随意现前供具,供养诸佛,也等于是行持无上供养。彼时内心一动念,就仗佛力化现供具,可见圣众的心和佛心相融,正因相融,故能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第二十五 菩萨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我国中的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我就不取正觉。 “一切智”:遍照世出世间事、理、性、相的佛智慧。“演一切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如佛一切智而说 一切所说都符合佛的智慧,无有增益、损减。佛以智慧现量照见诸法实相,因此,佛语都是诠说世出世间的真理。极乐圣众演说法要,说四谛、说空性、说如来藏、说解脱道、说菩萨道、说显密诸法,内涵都和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