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間,而能及時醒覺。它的因就是以精進所攝之心。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思惟起想巧便而臥?謂以精進策勵其心,然後寢臥。于寢臥時,時時覺寤,如林野鹿,不應一切縱放其心。……當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無重睡眠,于應起時,速疾能起,終不過時方乃悎寤。”所以,睡眠時應當發起迅速起床之想,這樣入睡之後就可以在應該起床時快速起床。
寅二、發起悎寤瑜伽欲樂之想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爲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
第二種想,就是這樣作意:我現在應當修持佛陀所開許的覺悟瑜伽,爲了修持覺悟瑜伽,我應當努力引發欲樂,安住這種強烈的加行欲樂當中。
發起悎寤瑜伽欲樂之想的作用:
【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通過此想,便能依照佛陀所開許的獅子臥式睡臥,而沒有增減,也就是會持守穩固的睡眠行爲。相反,若未發起此想,睡眠行爲就不穩固。比如:前叁天還是獅子臥,第四天就成了天人臥;或上半夜是獅子臥,下半夜就成了豬狗的臥式。這樣就是“眠有增減”,即睡眠行爲不穩固。
《瑜伽師地論》說:“隨順趣向,臨入睡眠,複作是念:我今應于諸佛所許悎寤瑜伽,一切皆當具足成辦,爲成辦故,應住精勤最極濃厚加行欲樂。……由第二思惟起想,能于諸佛共所聽許獅子王臥,如法而臥,無增無減。”
發起第二種想,必須安住在很強烈的加行欲樂當中,才能成辦晝夜警醒的瑜伽。如果具有這樣強烈的向道心,自然會在睡眠時,按獅子臥如法睡眠,這樣才能讓身心不懈怠懶惰,不失壞覺悟瑜伽。
寅叁、不舍善法之想
【叁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
第叁種想,即應如此思惟:就像我今天勤修覺悟瑜伽以及各種善法,明天我也應當這樣勤修。
發起不舍善法之想的作用:
【由是于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通過發起不舍善法之想,行善的欲樂便能相續不斷,即使在忘失正念時,也能爲上上品成就而精勤修習。
論中的“是”,即指不舍善法之想,以此想作爲因,就能導致“善法欲相續不斷”。如何相續不斷呢?即“雖忘念中亦能爲上上品成就而精勤”。換句話說,依靠串習,能使相續中不舍善法的心念勢力強大,所以即便忘失正念,也能由其作用引動自心,爲求得上品成就而精勤。
《瑜伽師地論》說:“複作是念,我今于修悎寤瑜伽,應正發起勤精進住,爲欲修習諸善法故,應正翹勤,離諸懶惰,起發具足。過今夜半至明清旦,倍增發起勤精進住,起發具足。……由第叁思惟起想,令善欲樂常無懈廢,雖有失念而能後後展轉受學,令無斷絕。”
上面已從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四個方面,說明睡眠時的清淨意樂。
醜五、總結
我們從第四種資糧的名稱——“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就可以了知修習睡眠意樂,目的是爲了成就悎寤瑜伽,方法就是以心作意思惟。
悎寤瑜伽有修時和修後兩個階段,中夜分的睡眠是修後之事,其余白天、初夜分、後夜分叁者爲正修之時。
就勤修悎寤瑜伽而言,睡眠的行爲應當如何行持呢?睡眠行爲應與正修密切相關,也就是要延續正修時的覺悟狀態,直到次日的後夜分。而要延續覺悟狀態的關鍵則在于意樂:一、首先應作光明想,避免心識昏暗的狀態。二、接著是讓正念隨逐,依靠正念的力量令所修行相于睡夢中分明現前。叁、這樣依止正念,就能在睡眠中保持正知而覺察煩惱。四、爲了保證次日能夠及時醒來,應當發起不越起時之想;爲能成辦悎寤瑜伽,應當發起安住悎寤瑜伽的強烈欲樂,讓心識保持勇悍堅猛,這樣就會按獅子臥睡眠,而沒有增減;爲了保證精勤悎寤瑜伽相續不斷,應當發起不舍善法之想。由此可見,一切睡眠的行持都是在心上安立。
依靠中夜分的睡眠能夠承接前後兩天的正修,因此若能具足上述睡眠意樂,則對睡眠和次日的修行有極大利益。唯有善加修持睡眠的清淨意樂和行爲,讓正修時與修後相輔相成,打成一片,才能將整個生命融入佛法的修行當中。
子五、教誡愛惜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衆多無義虛耗壽數故,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爲解說。】
對于以上所說的飲食、睡眠等行爲,如果能夠不染罪業並且具有實義而行持,現量見到能夠遮止許多無意義空耗生命的行爲,所以這裏依照聖者無著引用經典所抉擇的意義來作解說。
“無罪”,是指沒有以貪等食睡所引的罪業;“具義”,是以清淨的意樂攝持,而使飲食和睡眠成爲善業。
對于這些清淨的飲食和睡眠行爲,宗大師認爲非常稀奇善妙,所以特于此處依據《瑜伽師地論》,以攝義的方式作了解說。
子六、統一交待正修與座間的修行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
如是,除了正修當中所有不共的修法之外,其余加行、正行、完結和未修中間所應行持的內容,從此處的親近善知識開始直到毗缽舍那之間,所修的一切所緣行相,都應按照上文所說來行持。
此段是總的交待正修時和座間的修行,論中對此以不共和共同作簡別。其中,“不共”是指正修當中的不共修法。譬如,正修“依止上師”時,思惟上師的功德而修信心,以及憶念上師的恩德而修恭敬,此二者即爲“不共”。再如,正修“暇滿”時,思惟人身難得及其意義重大,就是“不共”。除了這些不共的修法之外,其余都是共同修法。譬如:從灑掃住處到供曼紮祈禱的六種加行、正行的總共修法、完結時的回向、修法的時間安排、座間密護根門等四種資糧等,這些都是共同修法。
【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未修中間所應行持的內容,已經解釋完畢。
壬叁、攝義
座間的修法,總的就是于所緣行相修心、積集資糧、守護律儀戒,根據《瑜伽師地論》所說,就是要修持四種資糧,即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這四種資糧是引生止觀的正因。
須知,座間的修行都是爲了相應入座的正修,彼此相輔相成。座間若能如法護持相續,則非常有助于入座的修行;相反,若不重視座間的行持,就很難保證座上的修行成果。因爲一般座間的時間較長,如果不以正念正知讓心安住于善所緣,就很容易隨惡習趣入惡業而失壞修行。
因此,爲了讓座間的修行相應入座的正修,我們必須時時以正念攝持叁門而不放逸,將控製力延伸到所有行爲當中,這樣才能在行住坐臥、吃飯睡覺當中正知而行,不會緣境而造種種罪業。
而且,密護根門等四種資糧,也是極易引發止觀的殊勝正因,因此宗大師贊歎說:“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密護根門與正知而行),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淨屍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叁摩地,故應勤學。”總之,若能努力修習這四種資糧,使心識堅猛具力,則依靠這種強大的心力,便能依次趣入無余含攝顯密關要的圓滿之道,由此能夠增長一切善行。相反,若未善加修集這四種資糧,那麼即使菩提道極小的支分也無法成就,就像一輛破車,即便是非常近的地方也無法到達。所以應按四種資糧不放逸而行持,將修行融入飲食睡眠等日常行爲之中,令暇滿人身具有實義,這樣不僅自相續能增上清淨的功德,而且能讓別人也增長功德。若能這樣行持不懈,則昏沈、掉舉等煩惱根本無法間斷座上和座間的修行,這樣就很容易引生止觀。
修習四種資糧需要多久的時間呢?總的來說,必須長期穩定地精勤修習,而不是僅僅口中說一說,或修上幾個月、幾年就可以的。初學者往往需要經曆一番功用勤作,所以長期勤修不可缺少,不能修個幾天或幾年就滿足,否則,定難獲得殊勝的果位。過去的諸佛菩薩都是曆經種種苦行才獲得成就的,例如:釋迦佛示現六年苦行,後來的龍樹、無著菩薩等,嘎當派的仲敦巴和衮巴瓦,格魯派的宗喀巴與賈操傑,甯瑪派的無垢光尊者,噶舉派的馬爾巴大師和米拉日巴尊者等,都曾閉關苦修數十年。這樣佛菩薩的傳記,是我們後學者進入解脫道實修的指南,我們若要佛法融入生命,也必須像古德那樣苦修幾十年,要一直修到“見到衆生就自然生起慈悲,不必勤苦修行便能增長功德,任運而行也不會違越佛法”的境地,才可以不需要勤作。然須了知,這也是長期勤修的結果。
正修和未修中間的修行以上已抉擇完畢,下面再從反面“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庚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分五:一、破除心未趣入聖教之愚癡 二、破除不了知思擇修與安住修的迷亂 叁、破除對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 四、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 五、彼等攝義
【第二,破除于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此修軌”,是指“觀察修”。
上文所說“親近善知識”等修法主要是觀察修,所以此處是要破除對觀察修的邪執分別。
辛一、破除心未趣入聖教之愚癡分二:一、宣說他宗 二、對彼遮破
壬一、宣說他宗
【心未趣向聖言[27]及釋[28]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于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