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30

  ..續本文上一頁理聞法者宣講演說正法,這樣在一次講聞法會中轉變心相續的效果,不是私下獨自思惟所能生起的。”這番話說得很好,確實如此。(“善聽者”是指具足六種想〔前文已說〕的聞法弟子。)

  下文正式宣說教誡。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衆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所以,不應認爲這是實修的階段才稍加策勵,因爲像這種“聞思之時與修行之時無關”的說法,其實就是將宣說衆多法義和正修這二個階段執爲相違的顛倒分別。

  有人認爲:“聞法時不必太認真,隨便聽聽即可,到了真正要實修時才需要用功。”諸如此類的觀點,都是因爲不通達聞思修次第生起的扼要,才會認爲宣說衆多法和真正修持二者毫無關系。實際上,廣聞對實修來說至關重要。因爲:所聽聞的法義均是修心的教授,而且在一次講聞的法會中,自心依靠上師善巧說法而帶來的轉變,是獨自閱覽叁藏、苦苦思惟所無法引起的,因此在聞法時就應當策勵自心。

  末法時代的衆生往往顛倒行持,講法者不依經論或大德語錄抉擇法義,反而隨世間學問、按世俗的概念宣說佛法,這不是弘揚佛法而是隱沒聖法。學法者也不能遵循道次第而奠定道基,只是隨著自己的分別心,逾越次第雜亂修習,因此無法現前聖道。故對經論甚深要義未獲定解的初學者來說,最要緊的莫過于對“一切經義皆成修持之相”生起定解。

  壬二、爲智識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導亦不相違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爲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雖然一切經論本是修行的教授,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所修之義,但能了解一切講說都是所應修持之義的人,實在屬于少數。因此略攝所應修持的內容,而另作修行引導文,也不相違。

  一般凡夫由于眼翳心粗、智識有限,故對一切講說未必能夠領會“究竟是在何處指點自己修行”。針對此等根機的衆生,有必要特別歸攝所應修的內容,另作修行引導文。這與一切講說皆爲修行教授並不相違,因爲引導文只是將所講的教授明顯化而已。

  壬叁、對觀察修獲得定解極爲重要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于法藏諸未學者,縱于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爲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能不能在心中顯現一切聖言都是修行的教授,唯一是依隨對此觀察修的道理,是否獲得定解來決定的。否則,姑且不說不曾修學過法藏的人,即便是長期修學過經續廣大教典的人,到了真正修道時,現見他們所修多數都成了自己所學經論的對方(這是說真正修習時,所學過的經論都沒有用上)。這個內容雖然也應廣泛抉擇,但恐怕文字太多,所以這裏不多說。

  從正面來說,若對觀察修的道理獲得定解,心中自然就會顯現“一切聖言皆爲指導修行的教授”,所聽聞的法義都可以在相續中作觀察修,即聞思多少,便能修行多少,所學經論悉皆融入修行。

  從反面來說,對觀察修的道理如果沒有獲得定解,一切至言便不會現爲教授,即不會將學過的經論結合自相續作觀察修,最終修道時,所修便成了自己所學經論的對方。因此,對觀察修護持定解極爲重要。

  辛五、彼等攝義

  【破于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破除對修習軌理的各種邪妄分別,已經廣釋完畢。

  以下是對上述內容的總結。

  首先必須了知“修”的涵義,其次則要知道“觀察修”的利益,最後要了解任何法門都不能缺少觀察修。

  一、修的涵義

  所謂“修”,從聞思修次第生起的道理來說:首先必須通過聽聞、依靠他力,了知上師所傳的法義;然後通過思惟、依靠自力,對所聽聞的法義遠離疑惑,獲得定解;最後再依靠這個教授反複串習,這就是“修”。

  因此上師所傳授的,唯一是修行的教授。也就是說:“聞”是從上師那裏聽聞修行的教授;“思”即思惟抉擇所聽聞的修行教授;“修”是串習思慧所決定的修行教授。聞思修叁者是以前前爲因,後後爲果,所謂的“修”,就是修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

  “修”是串習的意思,所修的內容就是由聞思所決定的法義。對這個法義反複串習,令心轉變成所修的體分,就是修的涵義。

  而聞思所抉擇的法義,有一分需要以觀察慧思擇修,另一分則需安住修,這樣就能確定“修”有思擇修與安住修兩種,所以思擇不僅僅是聞思階段的事。

  那麼,對哪些應當思擇修,對哪些必須安住修呢?凡是要讓我們的善心變得猛利、持續的地方,都需要作思擇修,因爲只有依靠反複觀察思擇,才能生起這樣的善心;凡是要讓心安住一緣不動的地方,就應當安住修。由此可見修的範圍很廣,不但有安住修,還有廣大無邊的觀察修,從下士道一直到上士道,凡是需要觀察的地方都必須觀察修。

  二、觀察修的利益

  總的來說,通過反複觀察可以引發信心、欲樂、精進等一切功德。如本論所說:我們觀察上師叁寶的功德,可以引發信心;觀察壽命無常與輪回過患,可以引生厭離;觀察解脫的利益,可以引發猛利的希求心;觀察菩提心和菩薩行的利益,可以增上對大乘的信心、欲樂和精進。

  以大小乘叁十七道品的次第來說,四念住爲第一步,而四念住的修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實就是以觀察慧爲體。如果具有四念住的觀修,則四正斷的精進、四如意足的禅定,乃至五根、五力等一切地道功德都會産生。從這個角度可以知道,一切功德都必須依賴觀察修。

  此外,聖道的命根是無垢淨慧,而道之究竟即無雜簡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一切種智,所以修行的成果主要在于智慧。如果智慧日漸增長,就說明修行有所進步;相反,若越修念力越暗鈍,則已誤入歧途。而智慧的生起乃至增長又直接依靠觀察修,所以觀察修不僅僅是修,更是最主要的修行。

  接著應當了知,觀察修不但不是成就叁摩地的障礙,而且是成就叁摩地的殊勝方便。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中說:“依住堪能性,爲一切事成,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四如意足的修行都要依靠堪能性。而心的堪能性是依靠什麼成就的呢?世親菩薩解釋說:“依前所修離集精進,心便安住有所堪能。”依靠前面所修遠離所治障法、修集能對治道的精進,心就能安住有所堪能。而這種精進又要從何發起呢?唯一需要通過觀察修而發起,即依靠觀察慧反複觀察惡業的過患,就能發起猛利的厭離心;以觀察慧再再觀察善知識功德、叁寶功德、善業果和菩提心等的利益,就能令心愛樂這些善法而歡喜趣入。就像這樣,通過對惡業的過患和善法的功德作觀察修,而生起強烈的欲樂之後,由欲樂推動便能引發精進,依靠精進就能令心安住有所堪能。由此可見,觀察修是成就叁摩地的殊勝方便。

  從遣除定障方面來說,因爲叁摩地的障礙就是昏沈和掉舉,而依靠猛利無間觀見功德之心,就能從昏沈中提振自己的心,以猛利無間觀見過患的心,即可斷除貪心所攝的掉舉。因此,觀察修的功德直接成了叁摩地障礙的正對治。

  從整個菩提道的修行來說,最初對善知識修信,中間修習暇滿義大難得,觀修死沒無常、業果、四谛、十二緣起、願行菩提心等,這一連串道的次第,都是觀察修,然後才是修習奢摩他。這個道次第的安排非常合理,對修行人很有助益,因爲從道前基礎一直到上士道的行菩提心之間,有多少觀察修,就有多少成就叁摩地的方便。換言之,若能按照道次第如量、次第地作觀察修,那麼到了修奢摩他時,很快就能成就叁摩地,再進一步修觀就能現前止觀雙運的殊勝境界。所以,觀察修是道次第最關鍵的修行。如果沒有這樣一步步地作觀察修,則無法建立叁士道的基礎,一般的學人根本無法成爲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等功德的殊勝法器。

  因此,宗大師在作引導之前,在修法上著重強調以觀察修來修心,就是爲了讓我們從下劣的凡夫逐漸減少過失、增上功德,成爲具足願行菩提心的上士,在這個基礎上再修止觀,就可以超凡入聖,進入聖者的行列。

  從修學的現前利益而言,若對上述觀察修的軌理生起定解,則一切經論至言一定會顯現爲修行的教授,而使聞思修都落實在修行上。因爲:既已了知所聞的字字句句無不是在指導自己修行,那麼聽聞之後便會以思惟決定所聞的法義,然後直接去串習這個法義。如此一來,聽聞了多少法義,就能産生多少聞慧;有多少聞慧,就能引生多少思惟;有多少思慧,就有多少所修的內容,即有那麼多的修習;有多少修習,就能引發多少功德、減滅多少過失。像這樣,聞思修全都是在修心上轉動,一切所聞經論全都融入修行當中,那麼修行一定會天天增上,不必等待多年,短時間內就能改變自己的內心,這就是修行進步的征象。

  相反,如果不明白觀察修的道理,就會認爲聞思與修行無關,更不會了知一切經論全是修心的教授,導致聞法時只是聽聽知識,而不能體會到法師是在傳授修行的教授。這樣即使聞思多年,也只是開辟廣大的外在知識,根本沒有結合自心串習法義,最終只會産生各種修行惡相,即:實修時和完全沒有學過經論的人一樣,或者認爲聞思和修行毫無關系,而對聞思産生邪見,想要在聞思之外,另外尋找修行的教授。由于這樣的因緣,導致不敬重聖教而令聖教逐漸隱沒,很多執持下劣的修軌派也因此出世,而且逐漸堅固。因此,理解、護持、實踐、宣說這樣的修行道理,對于個人修行之成敗,乃至整個聖教的興衰,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至關重要。

  上述內容是宗大師在雪域明顯宣揚的,是通過講辯著所成的大獅子吼,此善說是極爲珍貴的如意寶。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