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
所谓“引发三摩地的修轨”,就像聪敏灵慧的锻师,先把金银反复以火烧、再三用水洗,这样净除金银所有的杂质,使它变得非常柔软、堪能随顺之后,再打铸成耳环等各种庄严饰品,就可以随意做成任何物品。
在这个比喻当中,应分清前行、正行和结果三个阶段。锻师所希求的结果,是将金银做成耳环等庄严的饰品;而能成办此果的正行,就是正式打造;趣入正行的前提,则是金银堪能随顺的柔软性,而能够令金银变得柔软的方法就是反复地用火烧和水洗。
聪慧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了解锻炼的方法,也就是明白前行和正行的因果关系。前行是生起正行的无倒方便,前行准备妥善之后,自然能随意趣入正行。若无前行的方便,即使勉强进入正行,也无法随顺、如欲而转。
相反,愚笨的锻师一开始就直接打制金银,结果不但徒劳无功,反而将金银毁得不成样子。旁人劝他说:“你应该先用火烧水洗。”他非但不听劝告,反而驳斥说:“我现正在制作耳环,若用火烧水洗就成了障碍。”虽然在堪能打造的正行阶段,火烧水洗确实会成为障碍,但是,在金银还不堪能的阶段,必须要用火烧水洗的前行,否则无法趣入正行。
下文宣说这个比喻对应的意义。
【如是先于烦恼[44]、随惑[45]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46]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
同样,首先对根本烦恼、随烦恼和各种恶行,应当像在修习不善业果和生死过患等时所说的那样,以观察慧反复修习这些过患,让心热恼或厌离。依靠这样的作意,就像用猛火炼金一般,能使自心厌背弃舍诸恶业,并且清净这些垢染。
以上从净治黑恶品的角度,宣说观察修具有如猛火炼金般的调心作用。
以下再从趣入白净品的角度,宣讲观察修具有如净水洗金般的调心作用。
【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47]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应当如同在修习善知识功德、暇满人身义大、三宝功德、诸善业果以及菩提心的各种利益等时所说一般,以观察慧反复修习这些功德,让心滋润或者让清净的信心现前。依靠这样作意,就像用净水洗金一般,能让自心趣向善法,爱乐欢喜各种善业,而以鲜白清净的善法润泽自心。
总之,首先应对烦恼恶业的过患作观察修,以净除各种障垢,其次须对白净善法的功德作观察修,以润泽相续,这样依靠观察修的方便,即能成就堪能修习止观的善净法器,此后若趣入止观的正行,必可顺利成办。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
这样已经成为堪能随顺的法器之后,再随自己的意愿修习寂止或胜观,这时不需下很大的工夫,就能让心专注于止观。由以上的正理即能成立“观察修是成办无分别定的殊胜方便”,因此承许“一般观察修是三摩地的障碍”极不合理。
最后再引述教证。
【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
这也如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所说:譬如黠慧锻师或他的弟子,若为了净除金银上的一切垢秽,时时以火烧和水洗,使金银变得柔软随顺,那么现前就能做成各种殊妙庄严的饰品。黠慧锻师或他的弟子,随自己所了知的锻炼方法,按照那种工艺,利用各种工具打制任何自己喜欢的妙庄严具,都能制成。
【“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同样,诸瑜伽师如果让心由不趣向贪爱等垢染而生起厌离,就能不趣入染污的忧恼;如果让心对善法爱乐趣向,便能生起欢喜。瑜伽师若要修习寂止或胜观的加行,内心就极能随顺、安住止观,而没有动摇或转变,而且,他如果为了成办心中所希求的果位,都能圆满成办。
以上阐明观察修非但不是三摩地的障碍,而且是成办无分别三摩地的殊胜方便。以下再从除障方面,宣说观察修是遣除三摩地障碍的殊胜修行。
子二、观察修是遣除三摩地障碍的殊胜修行分二:一、认定违缘 二、以观察修遣除沉掉
丑一、认定违缘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
此处的违缘,是指“堪能令心坚固安住一缘的殊胜三摩地”的违缘,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即昏沉和掉举。因为昏沉和掉举能让心无法安住一缘,所以二者都是三摩地的违缘。
丑二、以观察修遣除沉掉
【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
在昏沉或掉举时,如果具有猛利、恒时观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就很容易断除昏沉的障碍,因为对治昏沉的方法,就是通过思惟功德方面来策举其心,诸多具量之师都是这样宣说的缘故。
见功德之心和昏沉二者的状态相反,前者上举,后者沉没,因此依靠猛利、无间见功德之心,便能提振心识从而对治昏沉,而要产生见功德之心又必须依赖观察修。所以对功德作观察修,是遣除昏沉的殊胜方便。
【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若有恒常、猛利能观见无常、痛苦等过患的心,就很容易断除掉举。因为掉举是属于贪分所摄的散乱心,而能够对治掉举的方法,在诸经论中赞叹是依靠厌离心的缘故。
观见过患的心和掉举状态相违,掉举是属于贪心所摄的散乱心,而见过患的心则与贪心相反,它是一种厌离的状态,所以对过患作观察修,是遣除掉举的殊胜方便。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因此,从对善知识修习信心一直到净修行菩提心以来,若有多少熏习观修,就有多少速易成办智者所喜爱的善妙三摩地。而且不但是安住修,即便是观察修也必须远离掉举和昏沉二种过失而护持修习。故对安住修与观察修而言,观察修都是遣除障碍的善巧方便。
辛四、宣说一切圣言皆是教授之理分三:一、教诫对“引导时一切经论之义皆成修持之相”产生定解极为重要 二、为智识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导亦不相违 三、对观察修获得定解极为重要
壬一、教诫对“引导时一切经论之义皆成修持之相”产生定解极为重要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在这个道次第的教授中,大善巧的先觉上师们,不论传授何种相应时机和所化根机的法义,都是为了让学人对所缘的法类生起定解,所以由上师教授,引述各经论中与所传内容相合的法义,更以古德语录作开显,这样直接围绕学人的心圆满地讲说。
“应时所缘”,相应时机和所化根机的法义。“所缘”,是指内心所缘的法义。“应时之义”,即与所传授的内容相应的法义。“环绕其心”:“环绕”是针对的意思,就像圆周围绕圆心一样,上师所传的法义,都是围绕学人的心,均为直指人心的教授。
以下再从传授者、所传授、传授之目的、传授的方法分析此段内容。
传授者,是“诸大善巧先觉上师”。
所传授,是“此教授中随一应时所缘”。
传授之目的,即“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具有善巧的上师传法的目的,必定是为了让学人对他所传的法义生起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善巧通达传授的方法。
传授的方法,即“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
所谓转*轮,主要是传法者透过智慧与经验传授法义,以此转动听法者的心。所以在引述经论时,不能引用和所讲内容无关的法义,应该恰如其分地引用与当前内容相合的法义,此外还要以古德语录作开显,如此则容易引导学人的心。再者,传法时,应当直接针对闻法者的内心作讲述,以心对心的方式直接引导。
这一段也是在指导法师们讲法的方式,若能这样如理如法地传授佛法,就是真正的转*轮,因为对闻法者具有很大的利益。
【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
又比如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善巧说法者为如…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