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軟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所謂“引發叁摩地的修軌”,就像聰敏靈慧的鍛師,先把金銀反複以火燒、再叁用水洗,這樣淨除金銀所有的雜質,使它變得非常柔軟、堪能隨順之後,再打鑄成耳環等各種莊嚴飾品,就可以隨意做成任何物品。
在這個比喻當中,應分清前行、正行和結果叁個階段。鍛師所希求的結果,是將金銀做成耳環等莊嚴的飾品;而能成辦此果的正行,就是正式打造;趣入正行的前提,則是金銀堪能隨順的柔軟性,而能夠令金銀變得柔軟的方法就是反複地用火燒和水洗。
聰慧鍛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了解鍛煉的方法,也就是明白前行和正行的因果關系。前行是生起正行的無倒方便,前行准備妥善之後,自然能隨意趣入正行。若無前行的方便,即使勉強進入正行,也無法隨順、如欲而轉。
相反,愚笨的鍛師一開始就直接打製金銀,結果不但徒勞無功,反而將金銀毀得不成樣子。旁人勸他說:“你應該先用火燒水洗。”他非但不聽勸告,反而駁斥說:“我現正在製作耳環,若用火燒水洗就成了障礙。”雖然在堪能打造的正行階段,火燒水洗確實會成爲障礙,但是,在金銀還不堪能的階段,必須要用火燒水洗的前行,否則無法趣入正行。
下文宣說這個比喻對應的意義。
【如是先于煩惱[44]、隨惑[45]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46]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同樣,首先對根本煩惱、隨煩惱和各種惡行,應當像在修習不善業果和生死過患等時所說的那樣,以觀察慧反複修習這些過患,讓心熱惱或厭離。依靠這樣的作意,就像用猛火煉金一般,能使自心厭背棄舍諸惡業,並且清淨這些垢染。
以上從淨治黑惡品的角度,宣說觀察修具有如猛火煉金般的調心作用。
以下再從趣入白淨品的角度,宣講觀察修具有如淨水洗金般的調心作用。
【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叁寶功德、白淨業[47]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應當如同在修習善知識功德、暇滿人身義大、叁寶功德、諸善業果以及菩提心的各種利益等時所說一般,以觀察慧反複修習這些功德,讓心滋潤或者讓清淨的信心現前。依靠這樣作意,就像用淨水洗金一般,能讓自心趣向善法,愛樂歡喜各種善業,而以鮮白清淨的善法潤澤自心。
總之,首先應對煩惱惡業的過患作觀察修,以淨除各種障垢,其次須對白淨善法的功德作觀察修,以潤澤相續,這樣依靠觀察修的方便,即能成就堪能修習止觀的善淨法器,此後若趣入止觀的正行,必可順利成辦。
【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于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這樣已經成爲堪能隨順的法器之後,再隨自己的意願修習寂止或勝觀,這時不需下很大的工夫,就能讓心專注于止觀。由以上的正理即能成立“觀察修是成辦無分別定的殊勝方便”,因此承許“一般觀察修是叁摩地的障礙”極不合理。
最後再引述教證。
【如是亦如聖無著雲:“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爲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于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軟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這也如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譬如黠慧鍛師或他的弟子,若爲了淨除金銀上的一切垢穢,時時以火燒和水洗,使金銀變得柔軟隨順,那麼現前就能做成各種殊妙莊嚴的飾品。黠慧鍛師或他的弟子,隨自己所了知的鍛煉方法,按照那種工藝,利用各種工具打製任何自己喜歡的妙莊嚴具,都能製成。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若時令心由于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爲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于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爲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同樣,諸瑜伽師如果讓心由不趣向貪愛等垢染而生起厭離,就能不趣入染汙的憂惱;如果讓心對善法愛樂趣向,便能生起歡喜。瑜伽師若要修習寂止或勝觀的加行,內心就極能隨順、安住止觀,而沒有動搖或轉變,而且,他如果爲了成辦心中所希求的果位,都能圓滿成辦。
以上闡明觀察修非但不是叁摩地的障礙,而且是成辦無分別叁摩地的殊勝方便。以下再從除障方面,宣說觀察修是遣除叁摩地障礙的殊勝修行。
子二、觀察修是遣除叁摩地障礙的殊勝修行分二:一、認定違緣 二、以觀察修遣除沈掉
醜一、認定違緣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叁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
此處的違緣,是指“堪能令心堅固安住一緣的殊勝叁摩地”的違緣,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即昏沈和掉舉。因爲昏沈和掉舉能讓心無法安住一緣,所以二者都是叁摩地的違緣。
醜二、以觀察修遣除沈掉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叁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在昏沈或掉舉時,如果具有猛利、恒時觀見叁寶等功德之心,就很容易斷除昏沈的障礙,因爲對治昏沈的方法,就是通過思惟功德方面來策舉其心,諸多具量之師都是這樣宣說的緣故。
見功德之心和昏沈二者的狀態相反,前者上舉,後者沈沒,因此依靠猛利、無間見功德之心,便能提振心識從而對治昏沈,而要産生見功德之心又必須依賴觀察修。所以對功德作觀察修,是遣除昏沈的殊勝方便。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贊厭離故。】
若有恒常、猛利能觀見無常、痛苦等過患的心,就很容易斷除掉舉。因爲掉舉是屬于貪分所攝的散亂心,而能夠對治掉舉的方法,在諸經論中贊歎是依靠厭離心的緣故。
觀見過患的心和掉舉狀態相違,掉舉是屬于貪心所攝的散亂心,而見過患的心則與貪心相反,它是一種厭離的狀態,所以對過患作觀察修,是遣除掉舉的殊勝方便。
【是故從于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衆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叁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因此,從對善知識修習信心一直到淨修行菩提心以來,若有多少熏習觀修,就有多少速易成辦智者所喜愛的善妙叁摩地。而且不但是安住修,即便是觀察修也必須遠離掉舉和昏沈二種過失而護持修習。故對安住修與觀察修而言,觀察修都是遣除障礙的善巧方便。
辛四、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分叁:一、教誡對“引導時一切經論之義皆成修持之相”産生定解極爲重要 二、爲智識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導亦不相違 叁、對觀察修獲得定解極爲重要
壬一、教誡對“引導時一切經論之義皆成修持之相”産生定解極爲重要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爲令于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在這個道次第的教授中,大善巧的先覺上師們,不論傳授何種相應時機和所化根機的法義,都是爲了讓學人對所緣的法類生起定解,所以由上師教授,引述各經論中與所傳內容相合的法義,更以古德語錄作開顯,這樣直接圍繞學人的心圓滿地講說。
“應時所緣”,相應時機和所化根機的法義。“所緣”,是指內心所緣的法義。“應時之義”,即與所傳授的內容相應的法義。“環繞其心”:“環繞”是針對的意思,就像圓周圍繞圓心一樣,上師所傳的法義,都是圍繞學人的心,均爲直指人心的教授。
以下再從傳授者、所傳授、傳授之目的、傳授的方法分析此段內容。
傳授者,是“諸大善巧先覺上師”。
所傳授,是“此教授中隨一應時所緣”。
傳授之目的,即“爲令于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具有善巧的上師傳法的目的,必定是爲了讓學人對他所傳的法義生起定解,這一點非常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善巧通達傳授的方法。
傳授的方法,即“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所謂轉*輪,主要是傳法者透過智慧與經驗傳授法義,以此轉動聽法者的心。所以在引述經論時,不能引用和所講內容無關的法義,應該恰如其分地引用與當前內容相合的法義,此外還要以古德語錄作開顯,如此則容易引導學人的心。再者,傳法時,應當直接針對聞法者的內心作講述,以心對心的方式直接引導。
這一段也是在指導法師們講法的方式,若能這樣如理如法地傳授佛法,就是真正的轉*輪,因爲對聞法者具有很大的利益。
【又如說雲:“若善說者爲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
又比如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善巧說法者爲如…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