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一、智者和修行者皆需思择修与安住修
【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他宗这种说法也不正确,因为智者和修行者各自都需要思择修和安住修。即便是智者,也需要修习奢摩他等;即便是修行者,也需要通过观察来修习对善知识的猛利信心等。
或者说,智者和修行者都要成佛,而佛果必须依靠止观双运才能现前。因此,智者和修行者都需要思择修与安住修。
癸二、思择修与安住修俱需的依据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而且,在各种显宗经典和密宗续部当中,都有宣说思择修与安住修这两种修行道理的。譬如:显宗经典的《三摩地王经》、《解深密经》、《梵天请问经》、《日藏经》、《海慧请问经》、《文殊游戏经》、《无贪子请问经》、《教王经》、《宝云经》等;密续的《金刚精华庄严续》、《金刚空行续》、《二观察续》、《时轮金刚疏·无垢光》、《金刚鬘续》等中,都有宣说。
癸三、思择修的必要性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37]云:“慧中如遍智。”谓能无杂简择[38]一切如所有性[39]、尽所有性[40],即是慧故。】
必须经由观察而修习的原因,即:如果不作观察修或者只是略作少许观察,就不能产生圣道的殊胜命根——无垢净慧,纵然略生少许智慧,也不会有所增长,所以在修道上完全没有进步。而且,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就像马鸣菩萨所说:“一切智慧中,一切种智最究竟。”即能无杂乱简择一切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的,就是智慧的缘故。
思择修的必要性:由于圣道的命根是无垢慧,若缺少观察修就无法产生无垢慧,即便生起了少许智慧,也不会增长,以致修道完全没有进步。而且,因为诸道果的究竟是一切种智,如果没有观察修所引生的智慧,终究无法成就一切种智。因此,必须作观察修。
无垢净慧是圣道的殊胜命根,这是大小乘一致承许的观点。譬如,大乘《般若摄颂》说:“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缺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前五度如果缺少无垢慧的摄持,就像无量盲人没有明眼人引导一样,没有能力获证无上菩提。小乘《俱舍论》也说:“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如果远离择法[41],决定没有其它能息灭烦恼的殊胜方便。
从上述分析可知,无垢慧是道的命根,修道进步的验相就是智慧增长。如果心中日渐明了,便是趣入正道之相,相反,如是心识变得暗钝,则已误入歧途。
癸四、走入错道之相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反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因此,对道修习多少,反而有那么多严重的忘失正念,念力暗钝微劣,简择事理而善加取舍的智慧日渐迟钝,应当了知这就是走入错道正因的相。
相反,如果修行已趣入正道,就会出现正念明利、简择取舍的智慧敏锐等善相。《十地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说:诸菩萨苏醒种性,即获辩才与总持,于十二百功德等获得自在,获四无碍解相应,于道几许修习,即有尔许忘念微少,正念明利,简择取舍意渐敏锐。
癸五、一切功德皆依赖以智慧观察修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
以智慧观察修能产生哪些功德呢?
即能产生不退转信、欲乐和精进等,而且这些功德还会渐渐增长广大。又因为一切功德都是从信、欲、精进等中产生,因此说,一切功德都依赖以智慧观察修。论中分别举了四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一、若能多加了知三宝等的功德差别,对三宝等的信心也会随之增长。譬如,多次听闻《随念三宝经》、《宝性论》等中所说三宝的功德之后,再数数观察这些功德,对三宝的信心就会增长。
二、如果多加了解生死的过患,就能数数生起厌患生死出离轮回之心。譬如,对八热、八寒地狱之苦多加思惟,就会再再生起强烈的怖畏、厌离之心。
三、若能通过多方面的观察而认识到解脱殊胜的利益(譬如,了知或见闻大德们如何自在地弘法利生,或者安住在万法本性,内心不为森罗万象的显现法所束缚等解脱的胜利),就会对解脱产生猛利的希求心。
四、若多加了解大菩提心和六度等稀有的菩萨诸行,则对这些菩萨行的不退转信、欲乐和精进,都会逐渐增上广大。因为最初通过广泛了解发菩提心、行持六度的功德,便能产生信心;由信心的推动,自然增长对大乘菩萨行的欲乐;再由欲乐推动,而增长对大乘菩萨行的精进。由此可见,最初必须观察修的重要性。
以下总的强调此理。
【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如是一切功德都依靠以观慧观察经中义理的修习而得以生起,所以智者们应对观察修的道理引生定解,而不被他缘转变。
“此理”是指观察修之理。“他不能转”,是对观察修引生定解之相。
若能如理地观察修,则不论是断除障垢还是获得证功德等方面,都会有所进步。《定解宝灯论》中也说:“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因为盲修与瞎炼,非为断证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汉茶过滤器,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
辛三、破除对修狭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分二:一、宣说他宗 二、对彼遮破
壬一、宣说他宗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42]。”】
有些对于修行的道理见解很狭隘的人,这样说:“若以观察慧作许多思惟抉择而修习,就会障碍内心专注一所缘境的殊胜三摩地,因此无法成就坚固的禅定。”
立宗者:
即见解不广大,并未全面理解修行道理的人。
立宗:
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有法),不能成就坚固等持(所立),因为以此能障碍专注一缘的殊胜三摩地(能立)。彼宗能立的要点在于:极多思择和专注一缘,二者在状态上相违。因为前者具有众多所缘,而后者唯独专注一个所缘境,故成相违。
壬二、对彼遮破分二:一、新修三摩地时观察修成为障碍合理 二、一般观察修是三摩地的障碍不合理
【此当宣说。】
下文即以根据不成而破除上述观点。对此分成二种情况宣说遮破之理:一、特殊新修三摩地时,观察修成为障碍合理;二、一般观察修是三摩地的障碍,则不合理。
癸一、新修三摩地时观察修成为障碍合理
【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
此段重点是确定“观察修会成为三摩地障碍”的阶段。
如果彼宗认为:先前尚未成办于一所缘境堪能随意安住的三摩地,而现在正当新修三摩地的阶段,这时若再三观察思择众多所缘,三摩地就无法产生,所以乃至这个三摩地没有成办以来,在引发三摩地的修行方面,唯一应当安住修,那么这种观点也是我所承许的。
论中“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是修饰三摩地。“观察修会成为三摩地障碍”的阶段,是指此三摩地先前尚未成办,而现在正新修的时候。新修三摩地,包括加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阶段,这里特指正行阶段,即心专注一境(安住九种住心)时,不能作观察。除此之外,在加行和结行阶段,为了遣除正行中的掉举、昏沉等障碍,则需要观察。
癸二、一般观察修是三摩地的障碍不合理分二:一、观察修是成办无分别三摩地的殊胜方便 二、观察修是遣除三摩地障碍的殊胜修行
子一、观察修是成办无分别三摩地的殊胜方便
【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43]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如果彼宗认为在引发如是禅定之前,观修众多所缘是成办禅定的障碍,则是完全没有理解大车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所说引发三摩地的修轨。
以下对于“引发三摩地的修轨”,论中首先以比喻说明,然后解释比喻的意义,最后再引出《瑜伽师地论》的教证。
【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