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P27

  ..续本文上一页分,或成彼事。”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

  所以,应当了知修的意义,就像《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所说:“所谓修,就是让自己的心转成所修的体性,或使自心成为所修之事。”例如,所谓修信心或修大悲,就是要让自心成为信心或大悲的自性,其余亦可类推。

  如果以白布比喻自己的心,红色染料比喻所修的法义,那么将白布染成红色的体分,或使白色转成红色,就是比喻修的涵义。

  丑五、修与串习同义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因此,诸大译师有时译成“修道”,有时译为“串习”。例如《现观庄严论》说:“见习诸道中”,就是把“修”译为“习”,因为修道与串习是同一个涵义的缘故。

  不仅是《现观庄严论》,清辨论师在《分别炽燃论自释》中也说:“所谓修慈悲等,即令于慈悲喜舍串习。”该论也将“修”和“串习”作同一个意义解释。

  故应了知,依靠“修”能成就修所成慧,而“修”就是串习的意思,串习什么呢?就是串习思慧所决定的法义,所以“思”和“修”的关系极为密切。而思惟的前提又是听闻,即依靠他力了知法义后,为了断除疑惑、稳固定解,而以四种道理等再三思惟,由此才能成就思所成慧。这样以果推因,就能决定三慧次第相生的密切关系。这个次第对分别心炽盛的初学者来说,尤其不可缺少,否则很难生起无漏慧,所以宗大师在此层层抉择。

  【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又如至尊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加行道抉择分、见道以及修道这三者中,都有再三思惟、称量、观察的修习道。”这是说大乘圣者在修道位时,尚且还有再三思惟、称量、观察的修习。仔细思择这句话,就会了知,如果主张“观察后护持”和“修”这两件事相违,则成了可笑之处。

  因为圣者在修道时,尚且需要思惟观察,如果说“护持观察”不是修,就有圣者修道非修的极大过失。具体内容可以参阅《般若二万五千颂》、《十地经·第六品》以及《般若八千颂》等。

  丑六、所谓修并不狭隘的根据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如是修与串习同义,例如说,修习清净的信心、修习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修习世俗菩提心、修习无常苦等,这些都是再三思择护持而称为“修”。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无法计数。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集学论》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和《集学论》中说:“为修自心,我造此论。”就是把这两部论中所说的一切道次第,都说成“修”,可见修的范围很广。《集学论》说:“由于这个缘故,对于身体、受用和福德善根等,依照各自的情况,应当恒时修习舍护净长。”这是说,身体、受用和福德善根等三者,对每一者都应作施舍、守护、清净、增长四事,说这一切都叫做“修”。因此,对于所谓的修,不应把它的范围执取得过小。

  “舍护净长”:以身体和受用为例,布施自己的身体和受用,就是“舍”;护持布施等善行,不让它失坏,就是“护”;清净布施的种种障分,即是“净”;布施之后随喜自己所作的善根,使功德增长,就是“长”。这些都属于修的范畴,因此所谓的修不是独指安住修,事实上,行持各种善法等也可以称为“修”,其范畴很大。

  子二、略破第二能立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彼宗又说:一切分别都是有相执著的缘故,会障碍成佛。他们因此舍弃了一切观察修。这是最下劣的邪妄分别,是支那和尚堪布的恶轨。对于这个执著的破斥,后文宣讲止观时将会广说,此处暂不赘述。

  癸二、他宗的邪执会障碍敬重教典及令圣教隐没

  【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而且,这种邪执还会障碍对诸大教典生起极大的恭敬信重,理由是:这些教典中所有的义理,现见多数都要依靠观察慧来思惟抉择,然而彼宗却认为在正修时,不需要作思择。

  如果对诸大经论中的许多义理不作观察修,则不可能生起胜解,也就不会对教典生起恭敬爱重的心。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此外,这种邪执也是导致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因为被邪执障蔽而不见诸大经论实际是修行的教授,内心不敬重圣教的缘故。

  这是说,依靠彼宗的邪执能够障碍敬重教典,而不知教典其实是殊胜的修行教授,如此便不会通过闻思趣入圣教,故而成为圣教隐没的极大因缘。

  癸三、宣说自宗观察安住二者之修轨分二:一、对何者须思择修与安住修 二、对此答复

  子一、对何者须思择修与安住修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

  通过上面的抉择,我们了知修道包括思择修和不思择的安住修二种。但是,对何者应当思择修,又对何者必须安住修呢?

  子二、对此答复分二:一、于何境应思择修 二、于何境须安住修

  【谨当解释。

  对此谨当解释。

  丑一、于何境应思择修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首先以六例说明,对何者必须思择修。例如:对善知识修习净信,修习暇满人身义大难得,修习死亡无常,修习业果,修习生死过患以及修习菩提心,这些都需要思择修。

  下文宣说对此等必须思择修的理由。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因为对此类修习来说,必须能让自心猛利,并且恒常改变平庸的心念。如果没有这个量,就不能灭除所修的违品——不恭敬等,而要生起随顺所修的心,又唯一需要依赖再再观察的思择修。

  这一段讲了两个根据,即“令心猛利”和“恒常变改其意”。其中,“猛利”是指心的强度,“恒常变改”是指时间的持续。若以修习对善知识的净信来说,就是要让信心猛利,并且要恒常改变平庸的心念,否则无法灭除净信的违品——不恭敬等,而要生起猛利、持续的信心,只有依靠数数观察善知识功德的思择修。如此即可成立,对此修习必须思择修。

  下面再以比喻说明。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譬如:对自己所贪执的对境,如果经常以非理作意增益可爱之相,就能生起猛利的贪心;或者对怨敌,如果经常思惟不悦意相,便能生起猛利的嗔恚。同样,修习信心、恭敬心、厌离心、菩提心等,也是这个道理。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因此,修习这些道时,所缘境的行相明显、不明显都可以,但是必须让心力猛利并且持续无间,所以应观察修。

  丑二、于何境须安住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

  如果心不能安住某一所缘境,为了让心能够随意安住所缘而修习四禅寂止等,这时如果再数数观察,心就无法安住一境,所以这时就必须安住修。

  “修止等时”的“等”,是指还包括了其它情况,比如修无想定、四无色定、灭尽定等。

  【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有关思择修和安住修的内容,在讲止观时会广说。

  总之,思择修的必要,就是让心猛利,恒常改变自心;安住修的必要,即让心如欲安住所缘境而不动摇。须知,以上这些只是从主要的方面来说,不能一概如此决定。

  辛二、遮破不了知思择修与安住修的迷乱分二:一、宣说他宗 二、对彼遮破

  壬一、宣说他宗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36]唯应止修。

  又有不理解思择修和安住修道理的人,他们说:凡是智者唯一应当思择修,凡是修行者唯一应当安住修。

  立宗者:不了解思择修与安住修道理的人。

  第一种立宗:

  凡是智者唯应思择修(所立),因为智者是向外断除增损,在观察外境后,灭除对外境的迷乱执著的缘故(能立)。

  第二种立宗:

  凡是修行者唯应安住修(所立),因为修行者是向内断除增损,并且向内观修认识自心本面而证悟的缘故(能立)。

  壬二、对彼遮破分五:一、智者和修行者皆需思择修与安住修 二、思择修与安住修俱需的依据 三、思择修的必要性 四、走入错道之相 五、一切功德皆依赖以智慧观察…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