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一、智者和修行者皆需思擇修與安住修
【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于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他宗這種說法也不正確,因爲智者和修行者各自都需要思擇修和安住修。即便是智者,也需要修習奢摩他等;即便是修行者,也需要通過觀察來修習對善知識的猛利信心等。
或者說,智者和修行者都要成佛,而佛果必須依靠止觀雙運才能現前。因此,智者和修行者都需要思擇修與安住修。
癸二、思擇修與安住修俱需的依據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于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而且,在各種顯宗經典和密宗續部當中,都有宣說思擇修與安住修這兩種修行道理的。譬如:顯宗經典的《叁摩地王經》、《解深密經》、《梵天請問經》、《日藏經》、《海慧請問經》、《文殊遊戲經》、《無貪子請問經》、《教王經》、《寶雲經》等;密續的《金剛精華莊嚴續》、《金剛空行續》、《二觀察續》、《時輪金剛疏·無垢光》、《金剛鬘續》等中,都有宣說。
癸叁、思擇修的必要性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于修道全無進步。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37]雲:“慧中如遍智。”謂能無雜簡擇[38]一切如所有性[39]、盡所有性[40],即是慧故。】
必須經由觀察而修習的原因,即:如果不作觀察修或者只是略作少許觀察,就不能産生聖道的殊勝命根——無垢淨慧,縱然略生少許智慧,也不會有所增長,所以在修道上完全沒有進步。而且,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就像馬鳴菩薩所說:“一切智慧中,一切種智最究竟。”即能無雜亂簡擇一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就是智慧的緣故。
思擇修的必要性:由于聖道的命根是無垢慧,若缺少觀察修就無法産生無垢慧,即便生起了少許智慧,也不會增長,以致修道完全沒有進步。而且,因爲諸道果的究竟是一切種智,如果沒有觀察修所引生的智慧,終究無法成就一切種智。因此,必須作觀察修。
無垢淨慧是聖道的殊勝命根,這是大小乘一致承許的觀點。譬如,大乘《般若攝頌》說:“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郭,缺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前五度如果缺少無垢慧的攝持,就像無量盲人沒有明眼人引導一樣,沒有能力獲證無上菩提。小乘《俱舍論》也說:“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由惑世間漂有海,因此傳佛說對法。”如果遠離擇法[41],決定沒有其它能息滅煩惱的殊勝方便。
從上述分析可知,無垢慧是道的命根,修道進步的驗相就是智慧增長。如果心中日漸明了,便是趣入正道之相,相反,如是心識變得暗鈍,則已誤入歧途。
癸四、走入錯道之相
【是故于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舍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因此,對道修習多少,反而有那麼多嚴重的忘失正念,念力暗鈍微劣,簡擇事理而善加取舍的智慧日漸遲鈍,應當了知這就是走入錯道正因的相。
相反,如果修行已趣入正道,就會出現正念明利、簡擇取舍的智慧敏銳等善相。《十地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中說:諸菩薩蘇醒種性,即獲辯才與總持,于十二百功德等獲得自在,獲四無礙解相應,于道幾許修習,即有爾許忘念微少,正念明利,簡擇取舍意漸敏銳。
癸五、一切功德皆依賴以智慧觀察修
【又于叁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衆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于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
以智慧觀察修能産生哪些功德呢?
即能産生不退轉信、欲樂和精進等,而且這些功德還會漸漸增長廣大。又因爲一切功德都是從信、欲、精進等中産生,因此說,一切功德都依賴以智慧觀察修。論中分別舉了四個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一、若能多加了知叁寶等的功德差別,對叁寶等的信心也會隨之增長。譬如,多次聽聞《隨念叁寶經》、《寶性論》等中所說叁寶的功德之後,再數數觀察這些功德,對叁寶的信心就會增長。
二、如果多加了解生死的過患,就能數數生起厭患生死出離輪回之心。譬如,對八熱、八寒地獄之苦多加思惟,就會再再生起強烈的怖畏、厭離之心。
叁、若能通過多方面的觀察而認識到解脫殊勝的利益(譬如,了知或見聞大德們如何自在地弘法利生,或者安住在萬法本性,內心不爲森羅萬象的顯現法所束縛等解脫的勝利),就會對解脫産生猛利的希求心。
四、若多加了解大菩提心和六度等稀有的菩薩諸行,則對這些菩薩行的不退轉信、欲樂和精進,都會逐漸增上廣大。因爲最初通過廣泛了解發菩提心、行持六度的功德,便能産生信心;由信心的推動,自然增長對大乘菩薩行的欲樂;再由欲樂推動,而增長對大乘菩薩行的精進。由此可見,最初必須觀察修的重要性。
以下總的強調此理。
【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故諸智者應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如是一切功德都依靠以觀慧觀察經中義理的修習而得以生起,所以智者們應對觀察修的道理引生定解,而不被他緣轉變。
“此理”是指觀察修之理。“他不能轉”,是對觀察修引生定解之相。
若能如理地觀察修,則不論是斷除障垢還是獲得證功德等方面,都會有所進步。《定解寶燈論》中也說:“正修盲修之差別,斷證增進而了知,猶如由從煙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因爲盲修與瞎煉,非爲斷證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漢茶過濾器,滅盡教證增煩惱,尤其不信業因果。”
辛叁、破除對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分二:一、宣說他宗 二、對彼遮破
壬一、宣說他宗
【諸于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礙專注一緣勝叁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42]。”】
有些對于修行的道理見解很狹隘的人,這樣說:“若以觀察慧作許多思惟抉擇而修習,就會障礙內心專注一所緣境的殊勝叁摩地,因此無法成就堅固的禅定。”
立宗者:
即見解不廣大,並未全面理解修行道理的人。
立宗:
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有法),不能成就堅固等持(所立),因爲以此能障礙專注一緣的殊勝叁摩地(能立)。彼宗能立的要點在于:極多思擇和專注一緣,二者在狀態上相違。因爲前者具有衆多所緣,而後者唯獨專注一個所緣境,故成相違。
壬二、對彼遮破分二:一、新修叁摩地時觀察修成爲障礙合理 二、一般觀察修是叁摩地的障礙不合理
【此當宣說。】
下文即以根據不成而破除上述觀點。對此分成二種情況宣說遮破之理:一、特殊新修叁摩地時,觀察修成爲障礙合理;二、一般觀察修是叁摩地的障礙,則不合理。
癸一、新修叁摩地時觀察修成爲障礙合理
【若謂其心于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叁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衆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于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此段重點是確定“觀察修會成爲叁摩地障礙”的階段。
如果彼宗認爲:先前尚未成辦于一所緣境堪能隨意安住的叁摩地,而現在正當新修叁摩地的階段,這時若再叁觀察思擇衆多所緣,叁摩地就無法産生,所以乃至這個叁摩地沒有成辦以來,在引發叁摩地的修行方面,唯一應當安住修,那麼這種觀點也是我所承許的。
論中“其心于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是修飾叁摩地。“觀察修會成爲叁摩地障礙”的階段,是指此叁摩地先前尚未成辦,而現在正新修的時候。新修叁摩地,包括加行、正行與結行叁個階段,這裏特指正行階段,即心專注一境(安住九種住心)時,不能作觀察。除此之外,在加行和結行階段,爲了遣除正行中的掉舉、昏沈等障礙,則需要觀察。
癸二、一般觀察修是叁摩地的障礙不合理分二:一、觀察修是成辦無分別叁摩地的殊勝方便 二、觀察修是遣除叁摩地障礙的殊勝修行
子一、觀察修是成辦無分別叁摩地的殊勝方便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衆多即許是此定障礙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43]宣說引發叁摩地軌。】
如果彼宗認爲在引發如是禅定之前,觀修衆多所緣是成辦禅定的障礙,則是完全沒有理解大車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所說引發叁摩地的修軌。
以下對于“引發叁摩地的修軌”,論中首先以比喻說明,然後解釋比喻的意義,最後再引出《瑜伽師地論》的教證。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