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37

  ..續本文上一頁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甯非夢欤!”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

  又應如博朵瓦所說:譬如從前在坌宇地方,有一座名叫瑪卡喀的雕房,非常壯觀美麗,後來雕房被敵人侵占,時間一久便漸漸頹壞了。有一位老人對這座雕房非常眷戀,因此心中甚感悲痛、惋惜。後來,有一次他聽說雕房已重歸原主,老人雖然行動不便,卻仍拄著一根手杖,蹒跚地走到這座雕房前,無比歡喜地說:“今天又重得瑪卡喀,這不是在做夢吧!”我們今天獲得暇滿人身,也應當如此歡喜地修行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乃至沒有獲得如此珍惜和歡喜的心時,應當精勤修學“暇滿難得之義”。

  “如是心”有二:一者,是像慬哦瓦尊者那樣生起對人身無比珍惜的心,由于人身如此難得,故每毎念及人身難得,便不舍得浪費一分一秒,晝夜精進行善;二者,是如同老人重得“瑪卡喀”的歡喜心。由于多劫中不得暇滿人身,如今竟能獲得,應當歡喜慶幸而行正法。

  庚四、攝義分叁:一、具有四種差別的修行之相 二、劣慧者將護修習之相 叁、如何修習暇滿

  辛一、具有四種差別的修行之相

  【如是若于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

  對暇滿人身如果想要發起一種具相的攝取心要之欲樂,就必須思惟以下四種法,即:必須修行、堪能修行、今生即須修行、現在即須修行。

  以下逐一解釋。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于正法故。

  其中,所謂“必須修行”,即由于一切有情都只喜愛安樂而不想要痛苦,但是要獲得安樂、遣除痛苦也唯有依靠修行正法,所以必須修行。

  【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堪能修行”,即由于外緣的善知識和內緣的暇滿人身都已具足,所以堪能修行。

  【此複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今生即須修行”,即因爲如果今生不修行,以後多生當中便很難再得到暇滿人身,所以今生就須修行。

  【須于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現在即須修行”,即因爲自己哪一天會死根本無法確定,所以現在就須修行。

  上述這四種法都是所應思惟的內容,以下具體說明。

  首先應當思惟:我喜愛安樂、厭惡痛苦,然而,若要獲得善趣的安樂、遠離惡道之苦,就必須修習下士道,此外沒有其它方法。進一步若欲獲得解脫的安樂、遠離輪回的痛苦,必須修習中士道,否則必定無法出離輪回。最後若要讓自他一切有情獲得佛果的大安樂、遠離一切痛苦,則必須修習上士道。因此,無論想要獲得何種安樂、遠離何種痛苦,都必須依靠這個人身修行正法,才能成辦。

  其次,應當思惟:離苦得樂必須依賴修法才能成辦,但我是否有能力修法呢?決定能修。因爲:修行的外在助緣——善知識,已經具足,而修行的內在主因——人身,如今也已獲得。我既不是惡趣衆生,也不是耽著妙欲或禅樂而無法修行的天人;我生在有四衆遊行的中國,而非邊地,所以有機緣聽聞正法;我的六根健全,能夠理解法義、了知取舍之處,並且堪能精進修行;我不曾自作或教他作五無間罪,沒有嚴重的罪業障礙修行,所以有希望成就戒定慧,得到解脫;在信解方面,我對教法具足信心,所以肯定能夠趣入修行。

  這樣思惟之後,就可以確定自己具足修行的條件,而能生起“我決定能修行”的自信心。這種信心並不是由他人決定,也不需要問別人,更不是自己隨意安立的,而是通過如理觀察之後所得到的結果。

  複次,應想:既然我能修行,那能否今生不修,等到來世再修呢?決定不行。因爲今生如果錯過了修行良機,來世就很難再得到人身,而得不到人身就決定沒有修行的因緣,所以今生即應投入修行。

  最後應想:若今生即須修行,那能否等到一年、一個月或者叁天後再修呢?決定不能。因爲自己何日會死,誰也無法決定,所以必須即刻修行。

  【其中第叁能破推延于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于現法定須修行,然于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爲應速修,作叁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系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其中,以第叁種思惟能破除“推延到後世再修法”的懈怠,以第四種思惟能破除“雖然今生必須修行,但是在前前的數年、數月、數日當中不發起修行,心想以後再修行也可以,而不立刻趣入修行”的懈怠。總之,可將第叁和第四歸攝爲“應當速修”,這樣四法也可作成叁法(必須修行、堪能修行、必須速修),如此則“思惟死亡無常”也和“必須速修”相關,但這裏唯恐文字繁多,故不多說,到下士道時,將對死亡無常的法要廣泛宣說。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這樣,如果能從各種角度如理思惟,轉變心相續的力量就會很強大,所以應當思惟前述內容。

  雖說應當通過多種角度思惟,但對于智慧稍微低劣的人,不宜廣說衆多教理,應當相應其根機,直接以歸納要點的方式簡明宣說,使他們容易掌握修行的要點並且行持。以下具體宣說。

  辛二、劣慧者將護修習之相

  【若不能者,則應攝爲,如何是爲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若不能通過各種角度思惟,則應將思惟的內容歸納成叁個方面:一、什麼是暇滿的體性;二、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叁、因果門中難得道理。然後按照這叁個方面,從前述內容當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修習,這樣就容易掌握要點。

  “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即觀待暫時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暇滿人身義利重大的道理。

  以下分別解釋“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于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爲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爲結合等,衆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爲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其中,“從因的角度宣說難得之理”,即:總的來說,僅僅是要獲得一般的善趣人身,也需要持戒等修習一分清淨的善法;特別若要獲得具足暇滿的人身,就更需要以清淨戒作爲根本,以布施等作爲助伴,結合無垢淨願等,必須具足衆多善根。然而,觀察現實的情況就會發現,修集這些善因的人非常稀少。我們由這個“因”的情況比量思惟,即可推知“果”的善趣人身不論一般或者特別,都很難得。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衆,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衆,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從果的角度宣說難得之理”,即從兩個方面來說:觀待不同類的惡趣衆生,如地獄、餓鬼、旁生等,僅僅獲得善趣人身的比例也幾乎是零;觀待同類的善趣衆生,殊勝的暇身尤其稀少。這是從觀待異類和同類衆生兩個方面,成立暇滿人身極爲難得。

  最後,宗大師鼓勵我們:

  【如格西铎巴雲:“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正如格西铎巴所說:“殷重修習暇滿,其余一切善法都會由此引生。”所以應當努力用功。

  古德有這樣的教誡:“在修行上,自己的心若對一個法有所體會,自然就會引起其它一切修法。”因此,道次第修行的第一步相當關鍵,若能對此善加修習,則對後面的一切修法都有很大的幫助。

  辛叁、如何修習暇滿

  修習“暇滿”的加行,就是上述“灑掃住處”一直到“供曼陀羅而祈禱”等六種。此處再強調最後二種:其中,第五種加行,即須以七支積資淨障作爲能生證道之助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修習所緣行相的正因,就容易生起觀察修的覺受。第六種加行——資糧田前供曼陀羅並祈禱叁事,就是祈禱傳承上師加持自己,能迅速滅除空耗人身、不取心要的顛倒心,速能發起珍惜人身、攝取心要的無顛倒心,以及遠離修法的內外障緣。

  接著,在進入正行修法之前,首先必須確定所修所緣境的數量和次第。以“暇滿”的修法來說,決定的數量有叁個:暇滿的體相、暇滿義大與暇滿難得,其中“體相”是八暇十滿,共有十八個,“義大”分爲暫時與究竟二門,“難得”分爲因果二門。其次,應決定次第,即先觀察暇滿的體相,然後思惟義大,再思惟難得,這就是觀察修暇滿的次第。正行修法之前,必須發誓依照這樣的數量和次第來修,不能隨意變更。

  正行修法之時,應當具足正念正知,按照既定的數量和次第,毫無增減地修習。所謂觀修暇滿,就是以心再叁觀察前文所說的法義,這樣將護觀察,就叫做修。只有依靠這樣反複地觀察修,才能猛利恒常改變自心,直到生起攝取心要的猛利欲樂之時,才算達到了修量。“暇滿”修量的比喻,就是像慬哦瓦尊者那樣萬分珍惜的心和老人重得瑪卡喀的歡喜心。

  宗大師將修習暇滿的扼要歸納在《攝頌》當中:

  

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八難既離十圓滿”,即須憶念自己現在已得八暇十滿之人身;“小大顯密總能修”,即應思惟暇滿人身的義利重大,不論大小、顯密諸乘,依靠暇身都能圓滿修行;“後恐此身難再得”,即須憶念暇滿難得,而珍惜寶貴人身;“願受心要求加持”,即于資糧田前祈求加持發起攝取心要的欲樂。

  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