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38

  ..續本文上一頁教任何一個宗派的修行人,都有必要觀修“暇滿”,這種前行修法,對任何宗派的修行都有助益。

  以淨土宗爲例,淨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曾開示:“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爲長劫,促長劫爲一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淨土行人,如果能將觀修暇滿作爲淨土修行的助伴,一定會有極大的助益。修其他法門者,也應這樣理解。

  “對有暇身勸取心要”上文已經講解完畢,下面開始宣說“以暇滿人身如何攝取心要的道理”。

  

  

  思考題

  

  

親近善知識

  

  22、爲什麼首先要思惟依止善知識的勝利?

  23、教典說“供養上師等同供養一切佛”,又說“供養上師映蔽供養一切佛的福德”,這兩種說法的根據分別是什麼?二說不同,是否成爲相違?

  24、從什麼角度說觀修上師勝過觀修本尊?

  25、《五次第加持品》說:“舍棄一切供養後,唯一供養上師尊。”其密意是什麼?

  26、什麼是“萬法歸一,一攝一切”的修要?

  27、生起真實敬信的量是什麼?

  28、平常恒時憶念上師將獲得何種利益,請一一說明。

  29、祈禱上師會獲得何種殊勝利益?

  30、具體說明祈禱的因與義。

  31、是何種緣起力使仲敦巴以居士身而成爲萬千僧衆之頂嚴?

  32、對于上師需要如何作叁門禮敬?觀師爲佛有何種利益?

  33、呵斥、輕蔑上師會引生何種過患?

  34、對于呵斥上師的罪業,應以何種方便忏悔?

  35、經藏中說:“有多少與善說相應,就有那麼多是屬于善;有多少與善說不相應,就有那麼多是屬于不善。”闡述此金剛句的涵義,並以理成立“違背上師善說成爲不善。”

  36、依《時輪金剛續》,說明對于上師忿恚的過患。

  37、分別說出分別上師過失、視上師爲凡庸、浪費上師資財的過患。

  38、擾亂上師心意有何種等流果及異熟果?

  39、如何以理對治視上師爲凡庸的邪分別?如何觀想上師的一切行爲?

  40、爲什麼以思惟功德將會現前信心?

  41、是否一切上師都是佛陀?爲什麼?

  42、爲什麼凡夫需要以教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43、如何以觀待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44、如何以作用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45、以證成理成立“上師是真佛”:

  (1)如何以果因成立?(2)如何以自性因成立?

  (3)如何以不可得因成立?

  46、法爾道理包括哪幾個側面?四個側面如何成立“上師是真佛”?其側面有何不同?

  47、“上師不是斷盡過失的佛陀,以具有諸多過失顯現故”,對此以理破斥,並以六個比喻說明。

  48、“上師不是圓滿功德的佛陀,以佛功德不顯現故”,對此以理破斥,並以針眼喻、幻化喻、瑜伽士喻、鬼神喻說明。

  49、有人說:“你們強調弟子應一切依從上師,這與四依法中“依法不依人”相違。”對此應如何解釋?

  50、爲什麼說一切安樂與功德都是上師賜予?爲什麼說師恩勝過佛恩與父母恩?

  51、爲什麼要著重對于善知識以勝妙資財多作奉獻?

  52、什麼是如教修行?

  53、什麼是親近?爲什麼說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和如教修行是親近的無倒加行?以這叁種加行,我們希求何種結果?

  54、爲什麼如教修行是叁種加行中的最主要者?

  55、如何將親近善知識的修行歸攝在修心上?如果不在心地上修依止法將導致何種結果?

  56、如何能得親近善知識的圓滿果?

  

  

修習軌理

  1、說出六加行的名稱。

  2、灑掃時應當如何觀修?

  3、佛在經中宣說的灑掃利益有哪五種?

  4、以理成立需要灑掃處所和安布身語意像。

  5、解釋“供具無谄诳”的意義。

  6、以如法威儀安住後除風的理由是什麼?

  7、爲什麼安坐後首先要皈依和發心?“皈依和發心決定會與相續和合”的意義如何?

  8、爲什麼皈依發心之後要明觀資糧田?

  9、說出修法必需積資淨障的理由。

  10、說明身禮、語禮和意禮的差別。

  11、說明世間供與出世間供的差別。

  12、供養與敬禮的等起和境分別是什麼?

  13、悔罪支當中,罪的因、自性和事分別是什麼?忏悔的方法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14、隨喜的境是什麼?隨喜的修法需具足哪兩個條件?與所隨喜的善根相比,各在何種情況下,隨喜獲得超勝、等量及下劣的福德?

  15、在回向支當中,說出所回向、回向者、回向心、回向處及回向的作用。

  16、對七支如理作意的條件是什麼?

  17、七支如何攝爲四支、叁支、二支及一支?

  18、祈禱的叁事分別是什麼?

  19、什麼是修?

  20、修的必要是什麼?

  21、何爲修法不善?其過患如何?

  22、修法前與修法時應當如何決定?

  23、以親近善知識爲例,說明應當如何修正行?

  24、應當如何修結行?

  25、初修爲何不宜每次修時過長?

  26、不急不緩的意義如何?其利益如何?

  27、未修中間應當如何行持?爲何說座間參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爲下座修之主要者?什麼是以叁合而引導?

  28、密護根門之中:

  (1)以何者防護?(2)防護何者?(3)從何處防護?

  (4)如何防護?(5)守護根與以六根防護有什麼差別?

  (6)取行相與取隨好有什麼差別?(7)防護的目的何在?

  29、正知而行的意義可以從哪兩個方面來理解?

  30、五種行動業分別是哪些?爲什麼叫做行動業?

  31、五種受用業分別是哪些?

  32、請具體說明于十種事應如何正知而行?

  33、爲什麼說“若能正知而行,則現法中不爲罪染,沒後亦不墮叁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34、飲食之量爲什麼不能太多與太少?

  35、相宜消化而食有何利益?不相宜而食有何損害?

  36、愛著飲食的對治法是什麼?

  37、(1)什麼是由受用因所生的過患?

  (2)什麼是由食物消化所生的過患?

  (3)什麼是由追求飲食所生的過患?

  38、如何善思惟而後飲食?

  39、解釋:

  

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癡而近習,

  

非爲驕故非慢故,非壯唯爲住其身。

  40、悎寤瑜伽的修時與修後各是指什麼?

  41、睡眠的時間和利益各是什麼?

  42、如何作獅子臥?爲什麼要作獅子臥?獅子臥有什麼利益?

  43、什麼是光明想?作光明想有何種效果?

  44、以正念而眠的意義如何?有何種效果?

  45、什麼是眠時正知?以此有何種效果?

  46、起想有哪叁種?各有何種效果?

  (以下是“破除于此修軌邪執分別”的問題)

  47、“此修軌”是指什麼?何種人會有此邪執?其立宗如何?

  48、解釋“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49、如何以理成立“思擇修與安住修二俱須要”?

  50、爲什麼說修慧是從思慧産生?

  51、爲什麼說“于修聞思最要”?

  52、未通達聞思修之扼要將會産生哪兩種現象?

  53、以理成立修與修成不同。

  54、解釋“修”的涵義。

  55、爲什麼說“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56、爲什麼以“分別皆成佛障礙”的邪執將會成爲障礙敬重教典以及令聖教隱沒?

  57、于何境應當思擇修?其根據是什麼?其比喻是什麼?

  58、于何境應當安住修?其根據是什麼?

  59、若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對此應如何遮破?

  60、說出必須由觀察而修習的理由。

  61、若說“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則能障礙專注一緣之叁摩地”,對此如何遮破?

  62、爲什麼說以觀察修能遣除叁摩地的違緣?

  63、大善巧的先覺上師們是如何傳授道次第教授的?

  64、爲什麼說略攝所修之事另作引導文也不相違?

  65、對此觀察修的修習道理獲與未獲定解,將會導致哪兩種不同結果?

  

暇 滿

  1、八無暇是哪些?爲什麼說這八種屬于無暇?閑暇的意義是什麼?

  2、五種自圓滿是哪些?“業未倒”和“信依處”的意義是什麼?爲什麼稱這五種是自圓滿?

  3、五種他圓滿是哪些?“教住”和“隨教轉”的意義是什麼?爲什麼稱這五種是他圓滿?

  4、爲什麼說觀待畢竟而言暇滿人身具有大義?

  5、爲什麼說觀待現時而言暇滿人身具有大義?

  6、解釋頌詞:

  

(1)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