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如意珠,
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2)若衆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解釋頌詞中加點詞句的涵義。
(3)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4)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7、思惟暇滿義大後,應當發起何種無顛倒心?
8、解釋《喻法》中比喻的涵義: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9、以何種根據可成立暇滿人身極爲難得?
10、如果說“在惡趣受苦消盡宿業後即可得人身,所以惡趣不難脫離”,對此應如何回答?
11、思惟暇滿人身難得,應當發起何種無顛倒心?
12、要發起攝取心要的欲樂,應當思惟哪四種法,並且如何思惟?
13、劣慧者應當如何修習暇滿?
[1] 果因:以果爲根據而成立的理論。“因”即根據或理由。
[2] 堅固:菩薩的異名。
[3] 此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4] 安布:安放、布置。
[5] 身語意像:身的所依——佛像,語的所依——經典,意的所依——佛塔。
[6] 支分:藏文譯本中有“支分”一詞,所以宗大師在此特作解釋。
[7] 二乘有學及無學:聲聞有學是指叁果、四向——一果、二果、叁果以及一果向、二果向、叁果向、四果向,聲聞無學即四果阿羅漢;緣覺有學唯一果向,其無學即辟支佛。
[8] 不定聚:依照衆生根機的差別,分類聚集,可有叁類,即“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所謂不定聚,即其性正邪未屬,遇善緣則成正定聚,遇惡緣則成邪定聚者,由于不定的緣故,而稱爲不定聚。
無論如來說法與否,邪定聚衆生始終無法了知,正定聚衆生都能了知,唯獨不定聚衆生可以因如來說法而成爲正定聚,能了知正法,所以,佛陀決定爲不定聚衆生轉正*輪。
[9] 將護:藏文直譯,觀察後護持。
[10] 行相:心內映現影像之狀態。
[11] 常委行:恒常恭敬行持。
[12] 委重:委細殷重,藏文中意爲恭敬。
[13] 無覆無記:對解脫不形成障礙的非善非惡之性。
[14] 叁衣:祖衣、七衣、五衣。
[15] 經行:在一定場所中,往複回旋地行走。通常在飯後疲倦或坐禅昏沈瞌睡時,即起身經行,是一種調節身心的安靜散步。
[16] 同法:共內道法。
[17] 十二分教:佛經的十二部類,如契經、重頌、孤起頌、因緣等。
[18] 中夜:印度的夜間區分爲初中後叁個時段,初夜即午後八時頃,中夜爲子夜十二時頃,後夜爲晨四時頃。
[19] 九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平等性等九種住心。將在奢摩他一章中詳述,此處不再贅述。
[20] 叁摩地:爲梵語,漢譯等持,謂衆生心行,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
[21]“叁業”有訛誤,應改爲“叁門”。
[22] 施者施主:“施者”,指實行或執行布施的人;“施主”指布施的財物主。
[23] 悎寤瑜伽:“悎寤”即覺悟的意思;“瑜伽”即相應之義,《瑜伽師地論》雲:“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24] 種性之主:龍樹菩薩對樂行王的稱謂。
[25] 五蓋:“蓋”即蓋覆之義,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心性,令善法不生。“五蓋”分別是貪欲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26] 二精進:恒常精進與恭敬精進,《瑜伽師地論》譯爲“常委加行”。
[27] 聖言:佛經。
[28] 釋:解釋佛經的論典。
[29] 真義境智:現證真實勝義境的無漏智慧。
[30] 四種正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31] 異生:凡夫的異名,由于凡夫在六道輪回中,感受種種別異的果報,又因種種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故稱爲異生。
[32] 初禅未到定:在上界的八地各有根本定和近分定,其中,初禅的近分定又稱爲“未到定”,即未到根本定之義。
[33] 欲地:叁界之一的欲界,是具有淫食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于欲界的範圍。
[34] 入大地:九住心當中的最後第九住心,又稱爲“欲心一境”。如果恒時修習“欲心一境”,身心就會得到輕安,這時心很自在,猶如已被馴服的良馬,能自在安住任何善所緣,此時才能産生修所成慧。
[35]《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印度法友論師所造《現觀莊嚴論》的注釋。
[36] 孤薩黎:修行者。
[37] 敬母阿阇黎:馬鳴菩薩。
[38] 簡擇:決斷疑惑,分別其理。
[39] 如所有性: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
[40] 盡所有性: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
[41] 擇法:擇,即揀擇。謂以智慧觀察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僞,而不謬取虛僞之法。
[42] 等持:梵語叁摩地,是定的別名。即心安住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
[43] 大車釋論:此處是指《瑜伽師地論·聲聞地》。
[44] 煩惱:根本煩惱,其本體可分爲貪、嗔、癡、慢、見、疑六種。
[45] 隨惑:隨煩惱,即隨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俱舍論》說,隨煩惱有十纏、六垢、放逸、懈怠及不信等十九種,《雜事律》中宣說有不喜、打呵欠等二十四種。
[46] 黑業:四業之一,是暗黑不淨之惡業,能招感暗黑不淨的苦果。《大智度論》說:“黑業者,是不善業果報地獄等受苦惱處,是中衆生以大苦惱悶極,故名爲黑。”
[47] 白淨業:指一切善業,因爲善業是清淨鮮白之法,又能招感清白無垢之果,故名白淨業。
[48]《攝功德寶》:又名《般若攝頌》,宋譯名爲《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49] 騃:同呆。
[50] 遊行:遍曆修行,巡行各地參禅聞法,或說法教化。
[51] 第四靜慮廣果天: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叁天之名。此爲凡夫在色界天中所能投生的最勝之天,故名廣果天。
[52] 處于一分:《俱舍論》雲: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53] 菩提座:印度金剛座。
[54] 六界:空、風、火、水、地、智慧界。
[55] 聖勇:馬鳴菩薩。
[56]《事教》:又名《律本事》。
[57] 轭木:駕車時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