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如意珠,
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2)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解释颂词中加点词句的涵义。
(3)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4)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
如受咒所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7、思惟暇满义大后,应当发起何种无颠倒心?
8、解释《喻法》中比喻的涵义:
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9、以何种根据可成立暇满人身极为难得?
10、如果说“在恶趣受苦消尽宿业后即可得人身,所以恶趣不难脱离”,对此应如何回答?
11、思惟暇满人身难得,应当发起何种无颠倒心?
12、要发起摄取心要的欲乐,应当思惟哪四种法,并且如何思惟?
13、劣慧者应当如何修习暇满?
[1] 果因:以果为根据而成立的理论。“因”即根据或理由。
[2] 坚固:菩萨的异名。
[3] 此科判系本讲记所拟。
[4] 安布:安放、布置。
[5] 身语意像:身的所依——佛像,语的所依——经典,意的所依——佛塔。
[6] 支分:藏文译本中有“支分”一词,所以宗大师在此特作解释。
[7] 二乘有学及无学:声闻有学是指三果、四向——一果、二果、三果以及一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声闻无学即四果阿罗汉;缘觉有学唯一果向,其无学即辟支佛。
[8] 不定聚:依照众生根机的差别,分类聚集,可有三类,即“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所谓不定聚,即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遇恶缘则成邪定聚者,由于不定的缘故,而称为不定聚。
无论如来说法与否,邪定聚众生始终无法了知,正定聚众生都能了知,唯独不定聚众生可以因如来说法而成为正定聚,能了知正法,所以,佛陀决定为不定聚众生转正*轮。
[9] 将护:藏文直译,观察后护持。
[10] 行相:心内映现影像之状态。
[11] 常委行:恒常恭敬行持。
[12] 委重:委细殷重,藏文中意为恭敬。
[13] 无覆无记:对解脱不形成障碍的非善非恶之性。
[14] 三衣:祖衣、七衣、五衣。
[15] 经行:在一定场所中,往复回旋地行走。通常在饭后疲倦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身经行,是一种调节身心的安静散步。
[16] 同法:共内道法。
[17] 十二分教:佛经的十二部类,如契经、重颂、孤起颂、因缘等。
[18] 中夜:印度的夜间区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段,初夜即午后八时顷,中夜为子夜十二时顷,后夜为晨四时顷。
[19] 九心: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性等九种住心。将在奢摩他一章中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20] 三摩地:为梵语,汉译等持,谓众生心行,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
[21]“三业”有讹误,应改为“三门”。
[22] 施者施主:“施者”,指实行或执行布施的人;“施主”指布施的财物主。
[23] 悎寤瑜伽:“悎寤”即觉悟的意思;“瑜伽”即相应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
[24] 种性之主:龙树菩萨对乐行王的称谓。
[25] 五盖:“盖”即盖覆之义,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心性,令善法不生。“五盖”分别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26] 二精进:恒常精进与恭敬精进,《瑜伽师地论》译为“常委加行”。
[27] 圣言:佛经。
[28] 释:解释佛经的论典。
[29] 真义境智:现证真实胜义境的无漏智慧。
[30] 四种正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31] 异生:凡夫的异名,由于凡夫在六道轮回中,感受种种别异的果报,又因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为异生。
[32] 初禅未到定:在上界的八地各有根本定和近分定,其中,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未到定”,即未到根本定之义。
[33] 欲地:三界之一的欲界,是具有淫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
[34] 入大地:九住心当中的最后第九住心,又称为“欲心一境”。如果恒时修习“欲心一境”,身心就会得到轻安,这时心很自在,犹如已被驯服的良马,能自在安住任何善所缘,此时才能产生修所成慧。
[35]《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印度法友论师所造《现观庄严论》的注释。
[36] 孤萨黎:修行者。
[37] 敬母阿阇黎:马鸣菩萨。
[38] 简择:决断疑惑,分别其理。
[39] 如所有性: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
[40] 尽所有性: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
[41] 择法:择,即拣择。谓以智慧观察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
[42] 等持:梵语三摩地,是定的别名。即心安住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43] 大车释论:此处是指《瑜伽师地论·声闻地》。
[44] 烦恼:根本烦恼,其本体可分为贪、嗔、痴、慢、见、疑六种。
[45] 随惑:随烦恼,即随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俱舍论》说,随烦恼有十缠、六垢、放逸、懈怠及不信等十九种,《杂事律》中宣说有不喜、打呵欠等二十四种。
[46] 黑业:四业之一,是暗黑不净之恶业,能招感暗黑不净的苦果。《大智度论》说:“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等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
[47] 白净业:指一切善业,因为善业是清净鲜白之法,又能招感清白无垢之果,故名白净业。
[48]《摄功德宝》:又名《般若摄颂》,宋译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49] 騃:同呆。
[50] 游行: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
[51] 第四静虑广果天: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此为凡夫在色界天中所能投生的最胜之天,故名广果天。
[52] 处于一分:《俱舍论》云: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
[53] 菩提座:印度金刚座。
[54] 六界:空、风、火、水、地、智慧界。
[55] 圣勇:马鸣菩萨。
[56]《事教》:又名《律本事》。
[57] 轭木: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