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P38

  ..续本文上一页教任何一个宗派的修行人,都有必要观修“暇满”,这种前行修法,对任何宗派的修行都有助益。

  以净土宗为例,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曾开示:“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净土行人,如果能将观修暇满作为净土修行的助伴,一定会有极大的助益。修其他法门者,也应这样理解。

  “对有暇身劝取心要”上文已经讲解完毕,下面开始宣说“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思考题

  

  

亲近善知识

  

  22、为什么首先要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

  23、教典说“供养上师等同供养一切佛”,又说“供养上师映蔽供养一切佛的福德”,这两种说法的根据分别是什么?二说不同,是否成为相违?

  24、从什么角度说观修上师胜过观修本尊?

  25、《五次第加持品》说:“舍弃一切供养后,唯一供养上师尊。”其密意是什么?

  26、什么是“万法归一,一摄一切”的修要?

  27、生起真实敬信的量是什么?

  28、平常恒时忆念上师将获得何种利益,请一一说明。

  29、祈祷上师会获得何种殊胜利益?

  30、具体说明祈祷的因与义。

  31、是何种缘起力使仲敦巴以居士身而成为万千僧众之顶严?

  32、对于上师需要如何作三门礼敬?观师为佛有何种利益?

  33、呵斥、轻蔑上师会引生何种过患?

  34、对于呵斥上师的罪业,应以何种方便忏悔?

  35、经藏中说:“有多少与善说相应,就有那么多是属于善;有多少与善说不相应,就有那么多是属于不善。”阐述此金刚句的涵义,并以理成立“违背上师善说成为不善。”

  36、依《时轮金刚续》,说明对于上师忿恚的过患。

  37、分别说出分别上师过失、视上师为凡庸、浪费上师资财的过患。

  38、扰乱上师心意有何种等流果及异熟果?

  39、如何以理对治视上师为凡庸的邪分别?如何观想上师的一切行为?

  40、为什么以思惟功德将会现前信心?

  41、是否一切上师都是佛陀?为什么?

  42、为什么凡夫需要以教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43、如何以观待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44、如何以作用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45、以证成理成立“上师是真佛”:

  (1)如何以果因成立?(2)如何以自性因成立?

  (3)如何以不可得因成立?

  46、法尔道理包括哪几个侧面?四个侧面如何成立“上师是真佛”?其侧面有何不同?

  47、“上师不是断尽过失的佛陀,以具有诸多过失显现故”,对此以理破斥,并以六个比喻说明。

  48、“上师不是圆满功德的佛陀,以佛功德不显现故”,对此以理破斥,并以针眼喻、幻化喻、瑜伽士喻、鬼神喻说明。

  49、有人说:“你们强调弟子应一切依从上师,这与四依法中“依法不依人”相违。”对此应如何解释?

  50、为什么说一切安乐与功德都是上师赐予?为什么说师恩胜过佛恩与父母恩?

  51、为什么要着重对于善知识以胜妙资财多作奉献?

  52、什么是如教修行?

  53、什么是亲近?为什么说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是亲近的无倒加行?以这三种加行,我们希求何种结果?

  54、为什么如教修行是三种加行中的最主要者?

  55、如何将亲近善知识的修行归摄在修心上?如果不在心地上修依止法将导致何种结果?

  56、如何能得亲近善知识的圆满果?

  

  

修习轨理

  1、说出六加行的名称。

  2、洒扫时应当如何观修?

  3、佛在经中宣说的洒扫利益有哪五种?

  4、以理成立需要洒扫处所和安布身语意像。

  5、解释“供具无谄诳”的意义。

  6、以如法威仪安住后除风的理由是什么?

  7、为什么安坐后首先要皈依和发心?“皈依和发心决定会与相续和合”的意义如何?

  8、为什么皈依发心之后要明观资粮田?

  9、说出修法必需积资净障的理由。

  10、说明身礼、语礼和意礼的差别。

  11、说明世间供与出世间供的差别。

  12、供养与敬礼的等起和境分别是什么?

  13、悔罪支当中,罪的因、自性和事分别是什么?忏悔的方法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4、随喜的境是什么?随喜的修法需具足哪两个条件?与所随喜的善根相比,各在何种情况下,随喜获得超胜、等量及下劣的福德?

  15、在回向支当中,说出所回向、回向者、回向心、回向处及回向的作用。

  16、对七支如理作意的条件是什么?

  17、七支如何摄为四支、三支、二支及一支?

  18、祈祷的三事分别是什么?

  19、什么是修?

  20、修的必要是什么?

  21、何为修法不善?其过患如何?

  22、修法前与修法时应当如何决定?

  23、以亲近善知识为例,说明应当如何修正行?

  24、应当如何修结行?

  25、初修为何不宜每次修时过长?

  26、不急不缓的意义如何?其利益如何?

  27、未修中间应当如何行持?为何说座间参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为下座修之主要者?什么是以三合而引导?

  28、密护根门之中:

  (1)以何者防护?(2)防护何者?(3)从何处防护?

  (4)如何防护?(5)守护根与以六根防护有什么差别?

  (6)取行相与取随好有什么差别?(7)防护的目的何在?

  29、正知而行的意义可以从哪两个方面来理解?

  30、五种行动业分别是哪些?为什么叫做行动业?

  31、五种受用业分别是哪些?

  32、请具体说明于十种事应如何正知而行?

  33、为什么说“若能正知而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三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34、饮食之量为什么不能太多与太少?

  35、相宜消化而食有何利益?不相宜而食有何损害?

  36、爱著饮食的对治法是什么?

  37、(1)什么是由受用因所生的过患?

  (2)什么是由食物消化所生的过患?

  (3)什么是由追求饮食所生的过患?

  38、如何善思惟而后饮食?

  39、解释:

  

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

  

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40、悎寤瑜伽的修时与修后各是指什么?

  41、睡眠的时间和利益各是什么?

  42、如何作狮子卧?为什么要作狮子卧?狮子卧有什么利益?

  43、什么是光明想?作光明想有何种效果?

  44、以正念而眠的意义如何?有何种效果?

  45、什么是眠时正知?以此有何种效果?

  46、起想有哪三种?各有何种效果?

  (以下是“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的问题)

  47、“此修轨”是指什么?何种人会有此邪执?其立宗如何?

  48、解释“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49、如何以理成立“思择修与安住修二俱须要”?

  50、为什么说修慧是从思慧产生?

  51、为什么说“于修闻思最要”?

  52、未通达闻思修之扼要将会产生哪两种现象?

  53、以理成立修与修成不同。

  54、解释“修”的涵义。

  55、为什么说“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56、为什么以“分别皆成佛障碍”的邪执将会成为障碍敬重教典以及令圣教隐没?

  57、于何境应当思择修?其根据是什么?其比喻是什么?

  58、于何境应当安住修?其根据是什么?

  59、若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对此应如何遮破?

  60、说出必须由观察而修习的理由。

  61、若说“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则能障碍专注一缘之三摩地”,对此如何遮破?

  62、为什么说以观察修能遣除三摩地的违缘?

  63、大善巧的先觉上师们是如何传授道次第教授的?

  64、为什么说略摄所修之事另作引导文也不相违?

  65、对此观察修的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定解,将会导致哪两种不同结果?

  

暇 满

  1、八无暇是哪些?为什么说这八种属于无暇?闲暇的意义是什么?

  2、五种自圆满是哪些?“业未倒”和“信依处”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称这五种是自圆满?

  3、五种他圆满是哪些?“教住”和“随教转”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称这五种是他圆满?

  4、为什么说观待毕竟而言暇满人身具有大义?

  5、为什么说观待现时而言暇满人身具有大义?

  6、解释颂词:

  

(1)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