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地土和爪上尘二者数量之悬殊,来比喻六道有情死后很难获得人身。众多经典当中都宣说过人身难得的比喻,如《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无量寿经》、《般若八千颂》、《广大游戏经》、《别解脱经》等。
辛二、难得之理分二:一、从因的角度成立 二、从果的角度成立
壬一、从因的角度成立分二:一、真实 二、遣疑
癸一、真实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
如果这样想:暇满人身为何如此难得呢?
论中从三个方面作回答。
【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就像《中观四百论》所说:“人们多数都是行持不善业,所以诸凡夫死后多数决定趣入恶道。”这是说,因为善趣的人类等,多数也都行持十不善业等不善品,因此死后多数也都是趣入恶道。
此段是通过人类等普遍造集十恶业,而成立多数人都将失去人身,堕入恶趣。
【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
又比如对菩萨起嗔恚心,随起多少刹那的嗔心,就需要经历这么多的劫数住在阿鼻地狱当中。
《入行论》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
这是通过对菩萨起嗔心为例,说明人类极易造下严重的罪业,由此罪业将导致长劫住在恶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来成立人身难得之理。以下再由“宿业未消”来成立。
【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何况人们内心当中,现在还有过去多生以来所造集的许多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尚未产生,又不曾以对治力破坏罪业的种子,那怎能不经多劫住在恶趣中呢?
无始至今,在无边漫长的时间中,我们不知造下了多少罪业。想想自己贪嗔痴的恶习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当中都要造下许多罪业,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无量生中,以三毒烦恼造下的罪业必定无量无边,就像《行愿品》中所说:“假使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无法容受。”现在既然相续中存在如此多的罪业,而且果报也尚未成熟,又未曾以四种对治力破坏罪业种子,那么,这些罪业定将成熟恶趣的果报,而且以其数量之多、罪业之重,必定会使我们长劫住在恶趣。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如是对过去生中所造下的恶趣之因,若能决定以四力忏悔净治,并且防止未来再造新罪,那么诸善趣虽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贵,但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实在非常稀少。如果不这样修治,就必定会趣入恶道,一旦趣入了恶趣,就无法修习善法,只有相续不断地造恶,因此经过许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何况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时想要再得到人身已非常困难。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入行论》说:以我如此放逸的行为,来世将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转生恶趣,那只有造作恶业,完全没有善行。如果现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时候,我却不努力行持善法,一旦堕落恶趣被剧苦障蔽,那时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57]孔。”】
在恶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许多恶业,如此纵然经过一百俱胝劫,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何况转生善趣。所以,佛陀在《杂阿含经》等经典中说:人身非常难得,就像盲龟的颈项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轭木的孔隙一样困难。
“盲龟值木”的比喻,是说明从恶趣死后转为暇满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龟在海底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轭木在茫茫大海中四处漂浮不定,盲龟没有能看见轭木的眼睛,轭木也没有寻找盲龟的心,所以盲龟浮出海面,其颈项恰好穿入轭木孔隙的机率,几乎是零。暇满人身就如同盲龟值木这般难得。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入行论》说:即便是在一刹那间造作重罪,尚且要在无间地狱中长住一劫,何况无始生死以来不断地作恶,如此怎能转生善趣呢?
癸二、遣疑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
如果有人想:通过感受恶趣苦果而消尽往昔的恶业之后,仍然可以转生安乐的善趣,因此要从恶趣中脱离并不困难。
这是以“受苦消业”来成立恶趣并非很难脱离,下文即以在恶趣中受苦时仍需时时造恶,破除这种观点。
【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
因为即便是在感受恶趣苦果的同时,仍会时时造作新的恶业,以至于从恶趣死后,仍然必须转生恶趣,所以很难脱离。就像《入行论》中所说:并不是仅仅感受恶趣苦果之后,便能脱离,因为正在感受恶趣痛苦之时,又会造作其它恶业。
譬如:狼在感受旁生果报的同时,仍要依赖杀生活命,由于一生所造杀业无数,死后必定又堕入恶趣,很难得到殊胜人身。又如:炮烙地狱的众生,由于粗猛的淫欲罪业而招感烧红的铁柱变现成美女,当彼等被淫欲的业习驱使而拥抱“美女”时,却惨遭烈火焚身的痛苦。复活之后又忘记此苦,再次抱向铁柱,如此周而复始地以淫欲造诸恶业。因此,堕落得越深,则越难脱离。古人常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正是这个道理。
壬二、从果的角度成立
暇满人身很少出现,因为:地狱、饿鬼、旁生当中,越是后后,有情的数量越少;与旁生相比,人类的数量更为稀少;人类之中,生在暗劫者和生在光明劫者相比,后者更为稀少;同样生在光明劫中,生在佛法不兴盛时期者和生在佛法兴盛时期者相比,后者更为稀少;了知佛法的人类当中,不通达佛法扼要的人与通达的人相比,后者更为稀少;通达佛法扼要者中,不实修的人与实修的人相比,后者更为稀少;实修者中,未证悟的人与证悟的人相比,后者更为稀少。
由以上根据便知,暇满人身非常稀少,而依靠此暇身修行成就的人,更是像林中的如意树、天中的帝释、人中的转轮王、众山中的须弥山一般,极其稀有。在《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菩萨藏经》、《别解脱经》等中,也通过佛陀出世与佛法难闻,来说明暇满人身极为难得的道理。
辛三、思已劝取心要
【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以上通过因果两个角度思惟暇满难得之后,应当这样思惟来引发欲乐,摄取三士道的心要,也就是要思惟:如果让这个暇身造作各种恶业,则是白白浪费,所以应以此身修行正法来度过分分秒秒。
【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如《亲友书》中说:从旁生中脱离之后获得人身,要比深海中的盲龟值遇轭木的孔隙更难,所以大王应当利用如此难得之人身行持正法,以成办果利。
在这一颂当中,龙树菩萨以盲龟值木的比喻教诫乐行王,应当利用极其难得之人身修行正法。下面龙树菩萨再从反面,以“金器纳秽”的比喻,显示依靠人身造恶的愚痴。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如果有人用珍宝装饰的金器来装垃圾、唾液,甚至不净物等,人们都会认为这个人非常愚蠢。同样,有幸得到宝贵的人身,却用此珍宝人身造作杀盗淫等恶业,这种愚痴远远超过了前者。
“众宝饰金器”,即以各种珍宝装饰的纯金容器,不但容器本身是以纯金制成,不杂其余材质,而且用钻石、蓝宝石、珍珠、玛瑙等各种珍宝装饰,所以这样的金器极其珍贵、价值连城。
从正面来说,我们如果得到了众宝严饰的金器,必定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而不忍心损坏或染污它。如今具足八暇十满的人身,用十万个金器也无法换取,更应珍重爱惜,不要让它沾染罪业。
【《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弟子书》中也说:获得极其难得之人身后,就应当利用它日夜勤修所希求的果位。
“所思义”,是指心中所希求的解脱果位和无上菩提果。
辛四、如是思惟之修量
思惟暇满难得,应达到如下的修量。
【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
大瑜伽师曾对慬哦瓦尊者说:“你应该稍作休息。”尊者回答:“理应如此,但是这个暇满人身实在太难得了!”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