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36

  ..續本文上一頁大地土和爪上塵二者數量之懸殊,來比喻六道有情死後很難獲得人身。衆多經典當中都宣說過人身難得的比喻,如《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無量壽經》、《般若八千頌》、《廣大遊戲經》、《別解脫經》等。

  辛二、難得之理分二:一、從因的角度成立 二、從果的角度成立

  壬一、從因的角度成立分二:一、真實 二、遣疑

  癸一、真實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如果這樣想:暇滿人身爲何如此難得呢?

  論中從叁個方面作回答。

  【如《四百頌》雲:“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像《中觀四百論》所說:“人們多數都是行持不善業,所以諸凡夫死後多數決定趣入惡道。”這是說,因爲善趣的人類等,多數也都行持十不善業等不善品,因此死後多數也都是趣入惡道。

  此段是通過人類等普遍造集十惡業,而成立多數人都將失去人身,墮入惡趣。

  【又如于菩薩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又比如對菩薩起嗔恚心,隨起多少刹那的嗔心,就需要經曆這麼多的劫數住在阿鼻地獄當中。

  《入行論》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最極寂靜神變經》中說:“妙吉祥,若菩薩于菩薩所,發起嗔心,發起慢心,起時即彼自言我當經劫住于地獄。”

  這是通過對菩薩起嗔心爲例,說明人類極易造下嚴重的罪業,由此罪業將導致長劫住在惡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來成立人身難得之理。以下再由“宿業未消”來成立。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衆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何況人們內心當中,現在還有過去多生以來所造集的許多惡業,這些惡業的果報尚未産生,又不曾以對治力破壞罪業的種子,那怎能不經多劫住在惡趣中呢?

  無始至今,在無邊漫長的時間中,我們不知造下了多少罪業。想想自己貪嗔癡的惡習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當中都要造下許多罪業,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無量生中,以叁毒煩惱造下的罪業必定無量無邊,就像《行願品》中所說:“假使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無法容受。”現在既然相續中存在如此多的罪業,而且果報也尚未成熟,又未曾以四種對治力破壞罪業種子,那麼,這些罪業定將成熟惡趣的果報,而且以其數量之多、罪業之重,必定會使我們長劫住在惡趣。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爲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是對過去生中所造下的惡趣之因,若能決定以四力忏悔淨治,並且防止未來再造新罪,那麼諸善趣雖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貴,但是能夠這樣做的人實在非常稀少。如果不這樣修治,就必定會趣入惡道,一旦趣入了惡趣,就無法修習善法,只有相續不斷地造惡,因此經過許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稱也聽不到,何況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時想要再得到人身已非常困難。

  【《入行論》雲:“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

  《入行論》說:以我如此放逸的行爲,來世將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轉生惡趣,那只有造作惡業,完全沒有善行。如果現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時候,我卻不努力行持善法,一旦墮落惡趣被劇苦障蔽,那時我還能有什麼作爲呢?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衆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轭木[57]孔。”

  在惡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許多惡業,如此縱然經過一百俱胝劫,也聽不到善趣的名稱,何況轉生善趣。所以,佛陀在《雜阿含經》等經典中說:人身非常難得,就像盲龜的頸項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轭木的孔隙一樣困難。

  “盲龜值木”的比喻,是說明從惡趣死後轉爲暇滿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龜在海底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轭木在茫茫大海中四處漂浮不定,盲龜沒有能看見轭木的眼睛,轭木也沒有尋找盲龜的心,所以盲龜浮出海面,其頸項恰好穿入轭木孔隙的機率,幾乎是零。暇滿人身就如同盲龜值木這般難得。

  【“雖刹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入行論》說:即便是在一刹那間造作重罪,尚且要在無間地獄中長住一劫,何況無始生死以來不斷地作惡,如此怎能轉生善趣呢?

  癸二、遣疑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如果有人想:通過感受惡趣苦果而消盡往昔的惡業之後,仍然可以轉生安樂的善趣,因此要從惡趣中脫離並不困難。

  這是以“受苦消業”來成立惡趣並非很難脫離,下文即以在惡趣中受苦時仍需時時造惡,破除這種觀點。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爲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雲:“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複起諸余惡。”

  因爲即便是在感受惡趣苦果的同時,仍會時時造作新的惡業,以至于從惡趣死後,仍然必須轉生惡趣,所以很難脫離。就像《入行論》中所說:並不是僅僅感受惡趣苦果之後,便能脫離,因爲正在感受惡趣痛苦之時,又會造作其它惡業。

  譬如:狼在感受旁生果報的同時,仍要依賴殺生活命,由于一生所造殺業無數,死後必定又墮入惡趣,很難得到殊勝人身。又如:炮烙地獄的衆生,由于粗猛的淫欲罪業而招感燒紅的鐵柱變現成美女,當彼等被淫欲的業習驅使而擁抱“美女”時,卻慘遭烈火焚身的痛苦。複活之後又忘記此苦,再次抱向鐵柱,如此周而複始地以淫欲造諸惡業。因此,墮落得越深,則越難脫離。古人常說:“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正是這個道理。

  壬二、從果的角度成立

  暇滿人身很少出現,因爲:地獄、餓鬼、旁生當中,越是後後,有情的數量越少;與旁生相比,人類的數量更爲稀少;人類之中,生在暗劫者和生在光明劫者相比,後者更爲稀少;同樣生在光明劫中,生在佛法不興盛時期者和生在佛法興盛時期者相比,後者更爲稀少;了知佛法的人類當中,不通達佛法扼要的人與通達的人相比,後者更爲稀少;通達佛法扼要者中,不實修的人與實修的人相比,後者更爲稀少;實修者中,未證悟的人與證悟的人相比,後者更爲稀少。

  由以上根據便知,暇滿人身非常稀少,而依靠此暇身修行成就的人,更是像林中的如意樹、天中的帝釋、人中的轉輪王、衆山中的須彌山一般,極其稀有。在《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菩薩藏經》、《別解脫經》等中,也通過佛陀出世與佛法難聞,來說明暇滿人身極爲難得的道理。

  辛叁、思已勸取心要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爲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以上通過因果兩個角度思惟暇滿難得之後,應當這樣思惟來引發欲樂,攝取叁士道的心要,也就是要思惟:如果讓這個暇身造作各種惡業,則是白白浪費,所以應以此身修行正法來度過分分秒秒。

  【如《親友書》雲:“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轭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如《親友書》中說:從旁生中脫離之後獲得人身,要比深海中的盲龜值遇轭木的孔隙更難,所以大王應當利用如此難得之人身行持正法,以成辦果利。

  在這一頌當中,龍樹菩薩以盲龜值木的比喻教誡樂行王,應當利用極其難得之人身修行正法。下面龍樹菩薩再從反面,以“金器納穢”的比喻,顯示依靠人身造惡的愚癡。

  【“若以衆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于彼。”

  如果有人用珍寶裝飾的金器來裝垃圾、唾液,甚至不淨物等,人們都會認爲這個人非常愚蠢。同樣,有幸得到寶貴的人身,卻用此珍寶人身造作殺盜淫等惡業,這種愚癡遠遠超過了前者。

  “衆寶飾金器”,即以各種珍寶裝飾的純金容器,不但容器本身是以純金製成,不雜其余材質,而且用鑽石、藍寶石、珍珠、瑪瑙等各種珍寶裝飾,所以這樣的金器極其珍貴、價值連城。

  從正面來說,我們如果得到了衆寶嚴飾的金器,必定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而不忍心損壞或染汙它。如今具足八暇十滿的人身,用十萬個金器也無法換取,更應珍重愛惜,不要讓它沾染罪業。

  【《弟子書》中亦雲:“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弟子書》中也說:獲得極其難得之人身後,就應當利用它日夜勤修所希求的果位。

  “所思義”,是指心中所希求的解脫果位和無上菩提果。

  辛四、如是思惟之修量

  思惟暇滿難得,應達到如下的修量。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瓦雲:“應略休息。”答雲:“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爲難得。”

  大瑜伽師曾對慬哦瓦尊者說:“你應該稍作休息。”尊者回答:“理應如此,但是這個暇滿人身實在太難得了!”

  【又如博朵瓦雲:“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爲壯麗,次爲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爲主所…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