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修法無法成就,甚至與他接觸的人也會染上過失,因此不但不能接觸,甚至靠近他的地方也不能居住。對此,曆代金剛上師們都如是承認。在我們學院,不允許破密乘根本誓言者共住,這也是大恩上師按照佛律以金剛句製定的院規。
子叁、精進修持續部法,反似成爲轉生地獄之因
《金剛藏·第十四品》說:“何人誹謗阿阇黎,彼縱舍棄愦鬧眠,千劫之中勤修持,諸續殊勝之修法,亦成修行地獄因。”
若能如理依止金剛上師,則無論修持任何密法,都能在濁世短暫的一生中,獲得許多容易成就佛果的利益。反之,若顛倒依止,內心呵斥上師,則即使在千萬劫當中遠離睡眠、愦鬧等散亂,對所有甚深密續晝夜不斷地修行,結果不但無法成就任何果位,反將以此成爲轉生地獄、餓鬼之因。
所以,如果對金剛上師心生忿恚而呵斥,則無論再怎麼修持顯密妙法,不僅不能成就殊勝果位,反似成了轉生地獄之因,因爲已從根本上摧壞了修法的機會,背道而馳的緣故。
子四、今生來世將生諸多不吉祥
《事師五十頌》說:“毀謗阿阇黎,是大愚應遭,疾疠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阇黎心,設由愚故爲,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毀謗上師之人,今生來世會有各種不吉祥的過患,即今生將遭遇很多違緣或痛苦,來世必定會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人們認爲最可怕的就是無間地獄,而此無間地獄正是誹謗上師者的住處。佛親口說,誹謗上師者不僅得不到任何解脫的功德,反而將墮落惡趣,而且此惡趣不是一般的餓鬼、旁生趣,而是無間地獄。
子五、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譬如,樹根若損壞,則枝葉花果等未生的不會新生、已生的都將枯萎。同樣,失壞了功德之源——信心,不僅新的功德不會産生,已有的功德也會逐漸退失。
《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雲:“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悭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複如是。若于叁乘補特伽羅說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此外,還有不少公案可以證明。下面引兩則說明:
以前,滾巴瓦格西有一位弟子,不論怎麼修行,也無法生起修證功德。後來,他請教格西,格西問:“你是不是做過不恭敬上師的事。”他說:“確有此事。”格西告訴他,必須向上師真實地忏悔。于是,他按格西所說,如法地忏悔之後,又去修行,便生起了修證功德。
另一則公案發生在印度。有一位弟子,因種姓高貴心生傲慢,而在上師頭頂上方飛行,結果無間失去神通而墜地。
所以,噶當巴的大德有一傳統說法:如果對上師沒有恭敬心,即使通達叁藏也毫無利益。
如果顛倒依止善知識,那麼即使自己有一些功德,對自他也不會有真實的利益,這是緣起的規律。所以,即便遭遇命難也不應輕蔑、呵斥自己的根本上師。假如曾輕蔑過一兩次等,也要及時忏悔,否則將引生嚴重過患,即不僅死後要感受惡趣的無量痛苦,今生也無緣獲得安樂。經續論典中再叁這樣宣說,絕對真實不虛。
那麼,應如何忏悔呢?按《事師五十頌》所說:“稱心如意之供品,恭敬奉獻上師尊,依此今後不遭受,瘟疫病等諸損害。”將自己喜歡的衣物等,格外恭敬地供養給自己曾經輕蔑或呵斥過的上師,之後再如法地忏悔,由此便能清淨輕蔑等罪業,不再遭受瘟疫等疾病損害。
假如所呵斥的上師已離世或住在遠方,自己不便直接在他面前忏悔,則應按照仲敦巴仁波切的傳統來做,即:上師們的法身都是無二一體的,所以觀上師們的心相續本來無二,並在附近的上師前忏悔,如此便可清淨罪障。其它對上師嗔恨、不信等各種顛倒依止的罪業,忏悔之法也可依此類推。
癸二、違背上師言教之過患分叁:一、教證 二、理證 叁、公案
子一、教證
經藏中說:“有多少與善說相應,就有多少是屬于善的;有多少與善說不相應,就有多少屬于不善。”此處確立了善惡的標准,即一切善和不善,唯一隨與上師的善說相不相應而安立。換句話說,若與上師的善說相應,不論做什麼都是善的;若違背上師的善說,不論做什麼都是不善。
《金剛帷幕續·第八品》說:“爾時得受勝灌頂,弟子若違師言教,此世之中亦受苦,後世之中墮地獄。”
帝洛巴尊者也說:“若不聽從至尊上師的言教,相續中便沒有機會産生任何世出世間的功德。”
子二、理證
對于上述內容,以理觀察也極爲合理,因爲:上師善說的關要歸納而言,純粹是開示斷惡行善的道理。如果我們不依教奉行,則以業果無欺的緣起力,畢竟不能獲得安樂、解脫痛苦,唯一成爲不善之法。
子叁、公案
對此,以惹瓊巴的公案證明:
有一次,雅龍的施主們迎請米拉日巴尊者到腹崖窟居住,他們圓滿地承事供養尊者,當時惹瓊巴也住在一個山洞裏。施主當中有一部分人說:“這兩個瑜伽士比較起來,小的恐怕比老的強,因爲他曾去過印度多次。”于是,年輕的施主都去了惹瓊巴那裏,而年老的施主還是到米拉日巴尊者處。
有一天,很多施主帶了食物來供養尊者父子,他們供養惹瓊巴精美豐盛的食物,而對米拉日巴尊者供養的食物又少又差。惹瓊巴見後,心想:“上師與佛無異,我和他老人家相比,連一根毫毛也不如,但是這些施主卻顛倒供養。過去我一直想和尊者共住,圓滿聽受所有的口訣,全心全意承事他老人家,但現在看來,我陪伴尊者,不但不能侍奉他,反而成爲障礙。我一定要離開此地才好,現在我就去告訴尊者。”
于是,惹瓊巴對尊者說了許多自己必須去衛地的理由。尊者說:“你將來會到衛地攝受衆生,現在時機未到,你不要違反上師的教言。”
惹瓊巴不聽勸告,仍然向尊者陳述各種理由,堅持要去衛地。
在數次請求之後,尊者無奈地說:“你居然這樣不聽我的話,一直堅持要走。我雖然向施主們發過誓,暫時不讓你去衛地,但是誓言也是如夢如幻的,我也只能准許。現在你可以收拾一下,准備動身了。”
惹瓊巴向尊者辭行時,尊者心想:“惹瓊巴和我住在一起也有好多年了,以後不知能不能再見面,我還是送他一程。”于是,師徒兩人一起上路。
路上,尊者說:“惹瓊巴,你要知道,兒子和母親住在一起,就能長得健壯;雞蛋放在暖熱的地方,就容易孵出小雞;大修行人若和上師共住,就不會走錯路。我對你的愛護和慈悲是不變的,永遠也不會舍棄你。你要經常祈禱我才好。”
惹瓊巴邊聽邊流淚說:“我對上師是佛的信心是絕對不變的,從現在起直到成佛之間,我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上師身上,以後不論在中陰或任何時候,都請上師護佑我。”
尊者告訴他:“將來你在衛地時,會有一只母狗扯住你的腿,到時千萬不要忘記上師和修持才好。”
後來,惹瓊巴到了衛地時,果然遇上一位名叫甸布的貴族女人,嚴重障礙了他的修法。爲了消除惹瓊巴的障礙,米拉日巴尊者幻變成一名乞丐,到惹瓊巴家門口乞討。惹瓊巴正好有一塊大玉石,就把它送給了乞丐。尊者當時心想:“我的兒子對世間財物確實沒有貪著,他的慈悲還真不小。”
後來,甸布爲此事與惹瓊巴大吵了一頓。惹瓊巴心生厭煩,就離開甸布,回到米拉日巴尊者身邊。師徒見面後,尊者即將灌頂並且說:“爲了表示緣起相應,你們每個人都應准備供養,但惹瓊巴可以不必供養。”
惹瓊巴聽了感到不安,但他還是參加了灌頂儀式。當他走進壇城時,發現壇城中央有一塊很亮的玉石,正是他布施給乞丐的玉石。他驚呆了,半晌才明白:原來乞丐是上師化現的,自己是在上師的加持下才得以遠離貴族女人。這時,他從心底感激上師的慈悲。
尊者說:“惹瓊巴!若不是我,你會爲了這塊玉石而毀了自己。但由于你對我的信心不變、對衆生的慈悲也未間斷,所以才能脫離此違緣。現在你該滿意了吧。”
惹瓊巴心裏很後悔,他對尊者和金剛兄弟們唱了忏悔的道歌:
身貪逸樂及散亂,爲物所遷爲境縛,
迷行所集叁途業,上師尊身前忏悔。
我的身體貪著逸樂和散亂,被外物所轉而束縛在迷亂的境界中。我以迷亂行爲所集聚的一切感生叁惡趣的惡業,都在上師尊貴的身體前發露忏悔。
語貪多言成欺騙,鼓舌頻頻地獄因,
多食酒肉墮餓鬼,所言不直乏羞恥,
如是所作衆口業,上師妙語前忏悔。
語言貪著多言而成爲欺騙,不斷鼓動唇舌而成爲地獄之因,多食酒肉而將墮爲餓鬼,語言不正直而沒有羞恥。諸如此類的衆多口業,都在上師的妙語前忏悔。
惡心之因在貪樂,爲名之行多不淨,
嗔恨所集諸罪業,上師智心前忏悔。
惡心的起因在于貪求享樂,爲了名聲的行爲大多不清淨,我以嗔恨所造集的衆多罪業,都在上師的智慧心前如法忏悔。
身遊市鎮系紅塵,壇城修供盡毀卻,
頻作驅鬼降妖故,深密真言威力失。
衆事牽纏心役勞,善妙叁昧力盡減,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