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center">如是所作逆法行,壇城本尊前忏悔。
身體在城市裏遊蕩,心也束縛在紅塵之中。壇城的修供完全毀壞了,不斷地作驅鬼降魔之事,以致甚深秘密的真言失去了威力。身心被衆多世間瑣事牽纏,不自在地疲于奔命,善妙的叁昧力都已減退。這些與法相違的行爲,都在壇城本尊面前至心忏悔。
衆墊從中而睡臥,分別自他極銳利,
不堪忍辱虧己事,金剛兄弟前忏悔。
我躺在墊子上,分別自他的邪念極其銳利,不堪忍受自己吃虧之事,這些罪業都在金剛兄弟面前一一忏悔。
惹瓊巴由于不聽從上師的勸告,而導致修行出現嚴重的障礙,叁門墮在惡業中難以自拔,退失已有的修行功德、叁摩地等境界,所作所爲皆成不善。
像惹瓊巴這樣印藏公認的大成就者,也因違背上師言教而墮落,何況我們凡夫?可想而知,違背上師言教的後果是何等嚴重。
癸叁、忿恚之過患
《時輪金剛續》說:“若于上師起忿恚,則同忿心刹那數,當毀爾劫所集善,亦受爾劫猛獄苦。”對上師生起多少刹那的忿恚,就會摧毀那麼多大劫中所積累的善根,而且還要在那麼多大劫中感受地獄之苦。比如:生起一刹那的忿恚心,就已摧壞一劫中所積之善根,若未如法忏悔,就還要在一劫中感受地獄之苦。所以,總的對任何衆生都不應生忿恚心,尤其對最嚴厲的對境——金剛上師,更是一刹那也不能生嗔。
癸四、分別過失之過患
《廣論》中引教證說:“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以心執取上師的功德,將會獲得悉地;以心分別上師的過失,則會毀壞所有悉地。
博朵瓦格西說:“如果唯一分別過失,不僅得不到加持,而且將生生世世不遇上師,今生也會遭受癌症、吐血、心髒病等各種不悅意的果報。”
總之,若唯一觀察上師功德而發起敬信,一切圓滿的利樂都極易成就;相反,若一味分別上師的過失而無敬信,則一切衰損自然會降臨自身。因此,一切衰損和圓滿的根本界限即此。
癸五、觀平凡之過患
有些弟子依自己的邪分別,完全將上師視爲凡夫。一旦生起這種邪念,則不僅生不起功德,還會以此成爲失壞叁昧耶的根本因,今生來世將不斷産生許多不悅意的果報,無法成就修行的殊勝功德,因爲因果絲毫不爽、不空耗的緣故。
一次,仲敦巴請問阿底峽尊者:“西藏有許多修行者,爲什麼沒有人獲得殊勝功德?”
尊者答:“大乘功德不論生多生少,都要依靠上師才能生起。你們藏人對上師只作凡庸想,如何能生功德?”
所以,將上師視爲凡夫,是導致修行不生功德的主要原因。曆代祖師都說,若視上師爲凡夫,就像榨沙取油一樣,不會獲得任何加持和悉地。因此,應當盡量觀清淨心。
對凡夫而言,盡管由于迷亂力而不得不見上師爲平凡之相,但須明白,這只是自現不清淨的過失,實際上,上師決定是佛。因此,雖然在我們的分別心前,上師顯現爲平凡之相,但實際是佛陀。對此,首先要認識而決定,然後堅固此定解,這點非常重要。
我們要經常按智悲光尊者所說而發願:“願于善逝總集體,殊勝恩深上師尊,斷因相處及懷疑,執爲凡夫邪惡見,視師即是真實佛。”這樣發願特別重要,一旦願力堅固清淨,一切行爲都會隨願而轉,最終必定現前觀師爲佛的清淨心。
癸六、不尊重之過患
忠臣尊重君主,恪守君臣之道;良仆恭敬主人,安守本份。一般世間善規尚且如此,何況對自己的大恩上師,更應尊重,即:身體敬禮上師蓮足,語言贊歎、祈禱上師,內心虔信而恭敬等。對于叁乘戒律中所教誡的尊師之道,我們都要詳盡了知後盡力行持,否則,將産生違背戒律的無量過失。
過去,阿阇黎桑傑意西在爲許多眷屬傳法時,他的上師以乞丐的形象來到他面前,他羞于在大衆前頂禮上師,就假裝沒看見。
集會結束後,他去拜見上師。上師問:“剛才爲何不頂禮?”
他說:“我沒看見上師。”話一出口,兩個眼珠就掉在地上。
後來,他祈求上師寬恕並說了實話,上師加持以後,他的雙眼才得以複原。
所以,若對上師稍作欺騙,或說妄語,罪業極其嚴重,果報容易當下成熟。
由這則公案可知:如果因爲自己的種姓、相貌或多聞等心生傲慢,而不尊重上師,確實只是自取毀滅而已。
癸七、跨越座墊等之過患
《事師五十頌》雲:“畏懼如毀佛塔罪,師影尚且不應跨,鞋子坐墊乘騎等,不能跨越何須言?”踐踏上師的身影,罪業等同毀壞佛塔的近無間罪,所以因害怕造下嚴重的罪業,即便上師的身影也不能跨越,何況上師的鞋子、坐墊、乘騎等,更不能跨越。
像跨越坐墊之類的過失很容易發生,所以平常行爲要格外謹慎。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上師已經開許,或在某些特殊場合和時間中不得不做,則不屬于造罪。
除了不能跨越坐墊,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行。比如:在上師看得見的地方,不能坐在高位上,不能頭圍圍巾、戴帽子,不能雙手叉腰、隨意吐痰等。上師未就坐前,不能先坐;上師起身時,不能坐臥。在上師面前,不能尖銳地辯論,也不能唱歌、跳舞等。在上師能聽到的近處,不能說閑雜語等。
總之,在上師身邊,身語皆須恭敬,才不致于沾染過失,對自己有極大的利益。
癸八、浪費上師財物等之過患
《事師五十頌》說:“上師財物護如命。”對上師的財物,應如愛惜生命般,不能放逸而隨便受用,也不能利用上師的財物來作人情;否則,不但有上述種種過失,還會感召不悅意的等流果,生生世世貧困,墮入餓鬼界。
因此,如果認爲上師福報大、財物多,而隨意浪費,則只是毀壞自己而已。以因果衡量,叁寶是嚴厲的對境,而上師是叁寶的總集,若未經開許而隨意使用上師的財産,罪業比破四根本戒更嚴重。
癸九、擾亂上師心意之過患
擾亂上師的心意,將會感受嚴重的異熟果和等流果。等流果,即來世自己的心會被他人擾亂;異熟果,是死後墮入無間地獄,感受猛烈痛苦。
《事師五十頌》說:“何時何地永切莫,擾亂金剛上師心,設若愚者如此作,定于地獄受炖苦。”所以,作爲弟子,身口意都要特別謹慎,行住坐臥都應努力與上師的心意相合,這相當重要。
平常身口意的行爲,能讓上師滿意、歡喜的,就應努力去做,會讓上師擔心、不歡喜的,就不能做,這樣才能與上師的心意相合。弟子時時處處心中都要有上師,若心中無師,任性而行則是大逆不道。
癸十、對上師行爲産生邪見之過患
如果對上師身口意的任何一種行爲産生邪見,則再也沒有比這更嚴重的毀己之事。比如,善星比丘對佛的一切事業都觀爲過失,以此邪見而墮入無間地獄。
所以,依止上師時要格外小心,不論上師的事業顯現善妙或下劣,作爲弟子,應當觀想彼等一切是上師利益自己的善巧方便,須如是觀想清淨來增上信心。
比如:父母有時也會對孩子生氣,但不是真正討厭孩子。父母對孩子愛得真切,一心只爲孩子著想,才有意這樣表現。若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自然會對父母的一切言行觀想清淨,由此增上自己的報恩心。同樣,上師對我們只有無條件的慈悲,雖然有時上師會顯現不滿意,甚至驅逐自己,但要明白:上師是出于大悲心,爲了調伏我們才使用威猛手段。
上師呵斥時,應想:上師爲了遣除我的違緣,而降下猛咒之雨;上師責打時,應想:這是刹那清淨我無始所積惡業的善巧方便。若能這樣轉念,則所見所聞都會變成增上信心的因緣,否則極易墮入邪見的深淵。
總之,應觀想:上師的一切行爲都是從菩提心中流現的,都是爲了利益我們。如此觀想清淨,會使上師的任何顯現都成爲增上信心的助緣,而獲得上師殊勝的加持,不造任何罪業。
以上是每位求解脫者理應銘刻于心的殊勝教誡,若能如法實行,上師的加持自然會融入自心,而且這樣去用心,就能成就一切緣起。
怙主忠巴加利說:“拳打石砸是師作灌頂,若入加持亦于彼當入,狠狠惡罵是師降猛咒,若遣違緣亦以此當遣。”上師拳打、石砸都是殊勝的灌頂,如果有融入加持的,也是挨打的弟子會融入加持;上師的惡罵是威猛的咒語,若有遣除違緣之法,也是以此方便遣除。
甲瓦用滾尊者說:“總之,任見何者皆功德,任說何者皆教言,任作何者皆有益,任現何者皆加持。”
所以,應如喀喇共穹所說:“開示大乘諸上師,雖然外現不莊嚴,密意不可測量故,切莫觀察上師過。”如果因上師外現的行爲不莊嚴而産生邪見,則會徹底中斷白法的根本。所以,平常要善護心念,讓自己對上師叁門的行爲一刹那也不起邪見。
爲何須善護心念呢?因爲我們邪分別的習氣深重,對清淨觀又不熟練,故應謹防邪念發動,同時勤修清淨觀。須知,緣起隨心,心觀過失則墮于邪惡,心觀功德則一切吉祥。世俗的修行著重于轉變心念,而轉念需要反複修習才能得力,心力一旦增強,就不會被違品所奪,這就是一再強調必須精勤用心的原因所在。
癸十一、對上師不持爲上師之過患
有些人心不平等,在他眼裏,地位高、名聲大才是上師,眷屬不多、名聲不大或地位不高的,就不認作上師,這樣便無法産生與佛法相應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上師雖然有外現賢劣及功德大小的差別,但作爲弟子,必須無差別地敬信。
金厄瓦也說:“自己現有諸上師,不無親疏而敬信,唯于一師偏袒執,是爲情面貪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