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惑,不許敬信釋迦子!”對自己所有的上師,都應不分親疏、恭敬地承事。須知,所有上師都是無二一體的,如果只耽著其中某位上師,則不能稱爲佛教中的敬信,完全是世間情面,也叫貪心煩惱。
尊者又說:“若是敬信成熟人,于師不會作貪嗔,師恩雖然有大小,敬信無別釋迦子!”敬信心已經成熟的人,對所有上師都不會以貪嗔而取舍,而會平等觀想與真佛無別,絕不會恭敬一者而輕慢另一者等。雖然上師對自己的恩德有大小之別,但身爲弟子,皆須無差別地修持敬信。對上師地位的高下、功德的大小等,也應類推了知。
所以,對于曾經爲自己傳授佛法的上師,作爲弟子都要平等恭敬、生起清淨的信心,如此才能獲得一切傳承上師的加持。總之,在任何一位上師前,下至只聽過一頌佛法,也不能分別上師的過失。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因此,判定上師的標准,不是憑自己主觀的認知,換言之,並非隨自己認爲某人是否爲上師,就如此成立。客觀的標准是:下至以依止心在某人面前聽過佛法,則不論你承認與否,此人就是你的上師。雖然有依止心,但沒有得過法,或者無依止心,只是聽過幾句,都不能成立爲上師。
總結:
總之,上至佛果、下至地獄中感受一絲涼風的安樂,一切利樂和白法的圓滿,無一不是由依止善知識而獲得。相反,小至十地末尾金剛喻定所斷的極微細所知障,大到無間地獄中慘烈的業報,一切痛苦和衰損,唯一是由不如理依止善知識所引生。因此,甯舍生命也應如理依止善知識,因爲這比護持生命更爲重要。
對于以上如理依止的利益和不如理依止的過患,須反複思惟,最後從心底真正發起決心。雖然很多人都聽過、也了知依止善知識的道理,但若未再叁思惟串習,對上師的恭敬心和報恩心就無法堅固圓滿。相反,若能多多思惟、串習,自然會增上對上師的信心,不會産生邪見。所以,必須反複思惟,直到下定決心:無論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我一定要如理依止善知識。有了這種決斷心,才算思惟到量。
壬叁、以意樂依止之軌理分二: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 二、憶念恩德而發起恭敬
有關依師意樂的修習,可歸攝爲兩個根本——修信心和修恭敬心。修信心的方便是反複思惟功德,修恭敬心的方便是反複憶念恩德。
癸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叁: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叁、如何生起最圓滿之信心
子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功德、加持、信心叁者,前前是果,後後爲因,即:地道功德的生起,依賴上師的加持融入自心;上師加持融入自心,依賴對上師的敬信。反之,若無敬信,則加持不會入心;若無加持融入,則不會産生地道功德。由此可知修持信心的必要性。
子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下面通過比喻和道理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比如,身體本來是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但經由分別念增益爲清淨並數數串習之後,在我們心前便顯現了身體的清淨、悅意之相。這說明:心如何假立,就會如是顯現。對于某法,反複作意“好”,就會顯現爲“好”;反複作意“不好”,也會顯現“不好”。這是心的無欺法則。
因此,在修習依師的意樂時,應當思惟:上師再怎麼下劣,也不可能沒有一分功德,如果特意思惟、串習這分真實的功德,將來某時心中必定唯一顯現上師的功德,以緣起力必然如此顯現之故。
所以,對自己見聞以及體會到的上師功德,持之以恒地如理作意,就會生起淳厚的信心。
子叁、如何生起最圓滿之信心分二:一、須觀師爲佛 二、如何樹立“觀師爲佛”之定解
醜一、須觀師爲佛
問:如何才能産生圓滿的信心?
答:須圓滿修習信心的因——思惟上師功德。
問:如何思惟功德才能達到圓滿?
答:思惟上師是真佛,即可達到圓滿。若能觀想上師爲佛,待串習堅固時,就會産生無比寬廣的信心,刹那也不會分別師過,有如是不可思議的作用。
以上以理抉擇了“觀師爲佛”是修持信心的重點。以下再由教理建立上師是佛,因爲凡夫不能親見上師是佛,若不以教理抉擇,便難以生起上師爲佛的定解。
醜二、如何樹立“觀師爲佛”之定解分叁:一、以教成立 二、以理成立 叁、遣除疑難
寅一、以教成立
首先應于心前明觀上師,然後思惟。
《二觀察續》說:“末世五百年,我現阿阇黎,作意彼爲我,爾時當恭敬。”佛說末世五百年的時候,我會示現阿阇黎的形象,你們應當作意阿阇黎爲我,如法地恭敬等。《金剛帷幕續·第十五品》也說:“所謂金剛薩埵者,示現金剛上師相,念利一切諸衆生,現爲平凡之身相。”密續中也說,所謂金剛薩埵,是在凡夫前示現金剛上師的形象,雖然利益衆生的上師實際和金剛薩埵無二無別,但由于衆生障重,無法見到清淨的佛尊,所以上師特意示現爲凡夫的形象。
經中說:“嗟!見者皆應具意義,至于未來之時代,我當示現親教師,亦現軌範師之身。”佛陀教誡:善知識乃諸佛所化現,凡是見到以及依止善知識都有極大的意義。在未來的末法時代,我(佛陀)將示現爲親教師和軌範師的身相。
依據這些教證,應當思惟:佛在末法時代示現爲善知識的平凡身相,因此善知識實際是金剛持如來。在尚未生起這種體會之前,須不斷觀修。
寅二、以理成立分四:一、以觀待理成立 二、以作用理成立 叁、以證成理成立 四、以法爾理成立
卯一、以觀待理成立
比喻:
觀待我來說,所謂醫生是以能爲我治病來安立的,即:誰能爲我治病,即使無醫生之名,實際也是我的醫生;若不能治病,縱然有名聲,也不是我的醫生。換言之,觀待病人來說,醫生唯一是由能否治病來安立的。
思惟:
觀待無始以來一直被煩惱逼迫的我來說,某人是否是佛陀,唯一是從能否賜予我對治煩惱的妙法而安立。依止他若能獲得對治煩惱的妙法,則是依止了真佛;否則,不論他身份如何、作何種儀式,終究不屬于具相善知識。
所以,佛陀唯一是以能賜予對治煩惱病的法藥而安立的,因爲:唯一是從能開示斷除煩惱的方便的角度,安立佛爲皈依處。對我本人來說,怙主佛陀決定是大恩上師,因爲只有觀待上師所傳的深廣妙法,才能獲得解脫,因此上師是導師、是怙主。
卯二、以作用理成立
若某法具有燒煮等火的作用,就能成立此法是火。同樣,誰能行持佛陀的事業,便可成立爲佛陀。現在,以善知識行持如來事業,便可成立他們是佛。
爲何說善知識所作的是佛業呢?因爲佛業是對衆生宣說解脫正道,而善知識唯一行持此等事業。
卯叁、以證成理成立分叁:一、果因 二、自性因 叁、不可得因
辰一、果因
果因[1]:從果的角度推證上師爲佛。
《釋量論》雲:“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自己若未證悟,必定無法爲他人圓滿宣說。如今善知識以自力無顛倒地宣說了圓滿的菩提道,說明其相續中具有一切種智。因爲只有具備證悟的功德,才能真正爲他人宣說菩提道。《不可思議經》也說:“何人隨行如來之故,宣說正法,彼等身中安住有如來智慧。”
所以,由“果”——能無倒宣說圓滿菩提道,而成立其人必已圓滿菩提道;若能圓滿通達甚深的菩提道,必然通達更淺的內外諸明。由此成立彼具如來智慧。
辰二、自性因
自性因:以自性爲根據成立上師爲佛。
相好莊嚴的佛陀和顯現平凡的善知識只有外相上的差異,其實他們的心完全安住于法性,無二一味。以自性一味爲因,能成立上師爲佛。
比如,一個演員上午扮演國王,下午扮演乞丐,雖然外相有很大的差別,但其實是同一人的遊舞。如《能斷金剛經》雲:“應知佛法性,是導師法身。”諸佛是法性的自性,上師也是如此,應當這樣觀想。
以上排除外相的差別,由實際之中佛與善知識自性無別,成立善知識爲佛。
辰叁、不可得因
不可得因:以迷亂心識前所顯現的過失不可得,成立上師爲佛。
譬如,眼翳者眼前顯現的毛發,唯一是不可得的假法。因爲如果毛發真實存在,則翳障清淨之後,毛發應更加明顯,然而事實上,眼翳病好了毛發也隨之消失,因此毛發是不可得的假法。
同樣,我們心前顯現的上師過失,也只是一種不可得的假法。若上師的過失真實存在,則心垢清淨之後,這些過失應更加明顯;然而心垢清淨之後,便不再顯現上師任何的過失。因此,心前顯現上師的過失,唯是由于自心不清淨所致,實際上師的本體上並無過失。法稱論師說:“可得的沒有得到,說明實際中沒有。”
按上師自身真正的境界來說,上師身口意的壇城中,沒有毫許過失,以此可以肯定上師是佛,因爲斷盡過失者唯一是佛陀之故。
卯四、以法爾理成立分四:一、當幻化相應的能調伏身 二、當應機而幻化 叁、當以能利益而幻化 四、當以周遍而幻化
“法”是法性,“爾”是如此。依于法性而如是成立,稱爲法爾道理。由此道理也可成立上師與佛無二,是不可思議的導師。
以下從四個方面抉擇:是佛就必定如此,而上師也正是如此,因此上師爲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