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瓶之喻
譬如:眼前雖有寶瓶,但布簾遮住時,什麼也看不見;一旦拉開布簾,當處即見寶瓶。同樣,應思惟:上師的法身與佛無二,只是由于自己的業障而不能現見,一旦業障清淨,當處即見上師爲佛。所以,能否見上師爲佛,取決于自己業障是否清淨,而不在于上師是否清淨。
卯叁、遣除不決定之問難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決定上師是佛,你身爲上師,你的弟子也會把你當成佛,若與你的實際情況不符,則應成大妄語。
答:這種想法是觀師爲佛的障礙,必須遣除。《攝大乘論》雲:“鬼旁生人天,各墮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對同一有事,由于衆生業力不同,而有不同的現相。對于我這個有情,也因見者各自不同的業力,而産生不同的看法;然而,對各自的所見,都應承認只是各自心識前無欺的顯現。
比如:天、人、餓鬼叁者同時見恒河水時,依隨各自的業力,天人見爲甘露、人類見爲水、餓鬼見爲膿血,而且依各自所見也有各自的受用,即天人暢飲甘露、人類喝水、餓鬼因膿血而受苦。所以,觀待叁者各自來說,應當承許這叁種現相和作業同時存在。同樣,弟子見我爲佛,自己或其他人見我爲平凡,而且就如各自所見那樣,能分別作佛和平凡之業,因此名言中對二者都應承認爲有。這樣也可以遣除“小乘上師的聲聞等並不決定是佛”的妨害。
對方又問:若依你所說,一位上師應成同時是佛和衆生,但如何成立“既是佛陀又是衆生”呢?
答:同樣,同一條河流應成同時是甘露、水、膿血叁者,對此你如何回答?所以,由于不同的業力,而顯現甘露、水和膿血,這只是同一法觀待不同衆生的不同現相,並非在同一法上聚集了相違的水和膿血等。同樣,觀待衆生的心識不清淨、清淨和極清淨,而分別見上師爲凡夫、菩薩和佛,並沒有凡夫和佛集于一身的過失。
以上由教理成立了上師是佛,並以理遣除了種種疑惑,如此便能引生“上師是佛”的定解。
卯四、以問答方式解諸疑惑
第一問:是否所有的上師都是二利究竟的佛陀呢?
答:從名言現相來說,上師還是有差別的,並非一概是佛,否則就有菩薩不能以上師的身份利益衆生的過失。實際上,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就能教化衆生,一至十地的菩薩更能由願力和等持力入輪回利益衆生。《華嚴經》、《莊嚴經論》、《寶性論》、《入中論》等經論中都有明顯的教證。
第二問:“事實是佛,也如實觀爲真佛”的上師是指何種上師?
答:是指能傳授圓滿菩提道教授的上師,即能把我們從凡夫地引入佛地的上師,這種上師是真佛的化現。許多金剛上師來到人間,傳授即生成佛的教授,所以彼等是真佛的化現。比如,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雖然在衆生不淨心識前是顯現凡夫相,但瑜伽士現見他是蓮師、文殊菩薩等,確實在名言中就是真佛的化現。
第叁問:既然上師功德有別,爲何在大小乘及密乘的教典中一概要求觀師爲佛呢?
答:因爲佛具有無量的幻化,對于心前的上師,我們無法判定是否是佛的化身,而且觀師爲佛,可以避免一切負面因素、引發一切順緣,換言之,觀上師爲真佛,可以遮止分別上師過失的惡心,增上對上師的信心,獲得最圓滿的加持,所以內道教典中一概要求“觀師爲佛”。但須注意,此處的“師”,唯一指真正具相的上師。
癸二、憶念恩德而發起恭敬分五: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叁、賜予教授之恩德 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五、超勝一切之恩德
憶念恩德是發起恭敬心的方便,因此修習恭敬意樂時,主要是修念恩,即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觀修。
子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阿底峽尊者說:“一切安樂源自上師的加持,所以應報答上師恩德。”爲什麼呢?因爲若非上師引導我們趣入善法,則畢竟沒有獲得絲毫安樂的機會。因此,即便身心上得到些許安樂,都應憶念是上師的恩賜。
比如:世人雖求安樂,卻不知何爲樂因,反而處處製造苦因,所以身心非常苦惱。然而,我們能在殊勝的道場中,日日聞思修行,享用法樂,這並非憑空而得,也不是單憑自力所得,而是由于上師將我們引入佛法中,我們才能獲得這樣的安樂。
以此類推,乃至夏天感受一絲涼風的快樂,都應想到是上師的恩賜。因爲一切安樂源自善法,自己能夠行善都源自上師的引導。或者,生活舒適時,也要了知這是上師的加持所致,由于上師大悲開示佛法,我才能積累資糧,享受福報。
修行必須不斷轉變惡心才會進步,通過以上再叁舉例,即知應在何處轉念。又如:以往感受安樂時,便起我慢,認爲自己天生就有福報。凡夫本是業障深重的瘋子卻毫無自覺,還認爲自己福報大,根本想不到上師的恩德,更不知感恩。現在要消除邪念,就要憶念師恩,無論得到任何身心上的安樂,都要憶念是上師的恩德,如此就能轉變觀念而改變顛倒的認識。
感受安樂時,我們要逆著以往的習性去思惟:“若無上師的慈悲,我怎麼能享受這種福報,一切都是上師的恩賜。”這樣串習堅固後,心態就會轉變:獲得安樂時,立即會想到這是上師的恩賜,每次念恩時,就會感激上師。養成習慣後,便會常常緣著安樂而感恩,由感恩而生起恭敬。對于自己所具之功德也要如此理解。
子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我們相續中能生起因果正見、出離心、信心、恭敬心、慈悲心、菩提心、通達二谛的智慧,都是源自上師的恩德。若無上師的教導,我們對善法將如盲人般一無所知,無由生起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因上師大悲加持才得以生起的。
我們的相續從原先充滿罪惡的狀態轉變爲具有許多功德,這都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大恩上師的恩德。
子叁、賜予教授之恩德
我們天天聞法,或許感覺很平常,每天聽法就像按時上班,不覺得佛法難聞,很少有感恩心。今後一定要改正這種心態,要有珍惜、感恩之心。
應當思量:我們要付出諸般努力才能通達法義,在心中顯現法的境界,下至淺顯的人身難得等,也要長期串習,才能真正通達其意義,所以佛法教授極其難得。同樣,上師是在漫長的時間中行持了無量苦行,才獲得殊勝的教授。由于慈悲的緣故,才將如此珍貴的法寶毫無悭吝地賜予我們,如同父親將一生的財富全部交付孩子一樣,恩德極大。
然而,有些人麻木無知,認爲上師本該度化我、本該爲我傳法,這是毫無根據的。試問:你對上師做過何種供養承事?對上師祈禱過多少次?對上師真有信心和恭敬心嗎?自己不具足弟子法相,卻要求上師爲自己傳法,試想一個相信因果的人,該不該對上師提出要求呢?所以,應當這樣念恩:上師恩賜的諸多殊勝教授,皆非輕易得來,而是經過漫長時間修持無量苦行才獲得。
例如,應如何憶念上師如意寶的恩德呢?應在法上念恩,即:上師賜予我們顯宗的因果、菩提心等妙法以及密宗頂乘的大圓滿法,這些妙法是最珍貴的財富,乃至受持一分也能産生無量安樂。所以,上師的法恩不可思議,知恩之後,還應努力以修行來報恩。
比如,上師施予少許衣食,讓我們暫時感受些許安樂,我們都會感恩不盡,認爲上師關照我的生活,何況上師不斷賜予佛法教授,而這正是讓我們獲得安樂的根本,所以師恩若有形相,則盡虛空界也無法容受。經雲:“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財物布施某人,或者對其傳授一句佛法,後者的恩德更爲深重。”現在上師賜予我們圓滿菩提道的教言,如此深重的法恩,我們根本無以回報。
就像這樣,在沒有出現淚水直流、汗毛豎立之前,必須持續不斷地憶念上師的恩德。在生起不退轉的恭敬心之前,須反複思惟,于法念恩。
子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應如是思惟:反觀自己,貪嗔癡如此粗猛,可見自己是個剛強難化的凡夫。此生來到人間,相續中充滿了煩惱和業障,這說明過去無量諸佛出世以來,我都未被諸佛調伏,若已調伏,則早應進入聖者的行列。今生有幸值遇上師,上師以善巧方便調伏了我,使我進入清淨的法門,成爲修行人,這種心相續的轉化,唯一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所以上師的恩德比佛恩還要深重。
有人問:“上師與佛的體性無別,不可能有恩德大小的差別。”
答:“恩德有大小”是觀待所化的現相而言,而上師爲佛是從真實義中而言,所以沒有任何過失。
子五、超勝一切之恩德
在我們一生中,父母和佛陀的恩德極大,但相比之下,上師的恩德更加深重。因爲:父母只給予我今生的肉身,賜予對今生有益的衣食等,而上師卻養育我的法身,賜予能獲得究竟利益的佛法,所以恩德超過父母。至于佛陀方面,我不能親聆佛陀說法,也不能親見佛顔,而上師不僅可以面見,還可以隨時爲我傳法,因此師恩大于佛恩。
總之,應當思惟:一切利樂和功德的圓滿都依賴上師,此以理證能夠真實成立之故。在整個法界中,即使以佛智觀察,也無法找到恩德超勝上師者。
上述以意樂依止的軌理,就是以信心和恭敬心親近善知識。修習賢善意樂的根本目的,是要與上師的智慧相應。隨著信心和恭敬心的深入,自心也會越來越親近上師的智慧,達到究竟時,二者便融爲一味。在賢善的親近意樂推動下,便會真正趣入親近的加行。
壬四、以加行依止之軌理分二:一、略說 二、廣述
癸一、略說
此處加行,是指親近善知識的加行,即能讓自心和上師智慧相應的加行。若叁門行爲令心越來越背離上師的智慧,則是違逆善知識的邪加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