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47

  ..續本文上一頁所應修,非應修余,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這也如同《修次第後編》中所說:複次,聞慧及思慧所通達的法義,即是修慧所應修者,而不應當另修其他,如同指示了跑道之後,應當遵循既定的路線去跑。

  歸納而言,佛法只有教證兩種,教法是抉擇修行的正軌,證法是遵循所抉擇的法軌而發起修習,由此就能成立:一切經續論教法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

  己九、道次第教授具有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殊勝性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于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舍修者即作舍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爲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爲教授。

  如是,由于這部道次第的教授中能攝集一切經論所開示的道的關要,從親近善知識開始直到止觀的所有法類,應當作舍修(安住修)的就作舍修,應當作觀察修的就以揀擇智如理思惟抉擇,如是編集爲修行的次第,逐步引導,因此把一切聖言都顯現爲教授了。

  在安住修和觀察修中,本論強調初學者應著重作觀察修。這是本論的特點。

  己十、舍棄安住修與觀察修不可能令聖言現爲教授

  【若不爾者,于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爲真教授,且于彼等見唯開辟博大外解,而謗舍之。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诠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此複修時若棄舍者,則于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爲最勝教授。此等若非最勝教授,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爲殊勝教授論師。

  若不如此作安住修與觀察修,而僅僅對非圓滿道體的一分,離觀察慧而修,那麼即使終生修習,不但不能把諸大經論顯現爲真實教授,反而會妄見此等經論只是拓廣外在知識,而毀謗、舍棄。實際上,現量可見,諸大經論中所诠釋的諸義,大部分都要以觀察慧如理觀察抉擇。如果在修時舍棄了觀察修,那麼對彼等義理怎麼能産生定解,而見爲最勝教授呢?如果佛的契經和龍樹等的論典都不是最勝教授,那又有誰能造出比這些更殊勝的教授呢?誰又能找到超過佛陀、彌勒、龍樹的論師呢?

  觀察修的重要性:比如,欲求對叁寶生起信心,就應當從多方面觀察叁寶的功德,觀察得越多、越深,信心就越增長。反之,不作觀察,只是含糊地說一句“反正叁寶有功德”,這樣安住不思惟,對自心的轉變就起不到大的作用。

  己十一、若顯教一切聖言現爲教授,則密教諸聖言亦無難現爲教授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爲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爲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爲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余。

  如是如果能將深廣的佛經及釋經密意的論典顯現爲教授,那麼接下來,對甚深的密宗續部及論典,也不必勤苦就能現爲教授。由此則能生起執持彼等經、續、論典爲殊勝教授的定解,無余遮遣妄執教典不是真實教授而背棄正法的邪分別。

  戊叁、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分叁:一、不依道次第則不獲勝者密意之理 二、依道次第易獲之理 叁、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易獲勝者密意的殊勝性

  己一、不依道次第則不獲勝者密意之理

  【易于獲得勝者密意者。

  此爲本法所具的第叁殊勝——易于獲得佛陀的密意。

  “勝者密意”,指菩提心及具殊勝方便的空性,或者指甚深、廣大、密乘一切部分圓滿的道。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雖然佛菩薩的經論教典是最好的教授,但對還沒有習慣于修習的初學者來說,如果不依止善知識的教授,而直接趣入彼等,則很難獲得密意。即使能獲得,也要觀待長久極大的勤勞。

  比如,初學修理電器,雖有詳細的維修手冊,寫明了修理方法,但沒有人指點,也很難掌握要領。即使能掌握,也一定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實踐。如果換一個方式,最開始就向行家請教,得到直接指點(這種指點就是教授),依靠指點就容易獲得密意、掌握要領。

  因此,雖然諸大教典是最殊勝的教授,但對劣根者而言,不依止善知識的教授,也不能現前它的殊勝。如同富含營養的食物,對沒有吸收能力的嬰兒來說,也不成爲殊勝。

  己二、依道次第易獲之理

  【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

  若能依止善知識的道次第教授,則易于通達佛菩薩教典的密意。

  己叁、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易獲勝者密意的殊勝性

  【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時中茲當廣說。

  以此道次第的教授,能速疾使學人決定解了經論的扼要,因此具有易獲佛陀密意的殊勝性。其中的道理,將在下文各章節中詳細闡明。

  戊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分叁:一、謗法之因由 二、謗法之過患 叁、道次第之教授具有令極大惡行自行消滅的殊勝性

  己一、謗法之因由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白蓮華》[49]及《谛者品》[50]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如同《法華經》及《谛者品》所說,一切佛語或直接或間接,都是開示成就佛果的方便。

  “極大惡行”,是指毀謗正法。道次第的教授具有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及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殊勝,如果能對此由聞思修而獲得定解,謗法惡行就會自趨息滅。換句話說,如果了達叁乘聖教都是成就佛果的方便,而且,一切佛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就會明白:一切聖法,下至一四句偈,都是從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中流露的度生成佛的方便,由此謗法惡行將自然消失。

  論中“實”和“權”是一對。“權”是暫時使用的方便,“實”是究竟真實。在某一階段中,針對某種根機,暫時使用的方便法,叫做“權”;究竟不變的真實法,稱爲“實”。《止觀》雲:“權謂權謀,暫用還廢;實謂實錄,究竟旨歸。”

  比如一個小孩常說眼前有鬼,始終擺脫不了幻覺。如果直接說“沒有鬼”,暫時起不到作用。不如使用權宜之計,對他說:“鬼暗中保護你,他很善良。”由此讓他轉成好的念頭,他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這時,再說:“根本沒有鬼,只是幻覺。”就是真實說。以此可理解“權實”的涵義。

  以下按照《法華經》和《谛者品》經文,根據宗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解釋“佛語不論權實,都是開示成佛方便”的涵義。(《法華經》的經文譯自藏文本佛經。)

  《法華經》雲:“令解佛智故,佛設此方便,終不于汝等,說汝能成佛。(爲令衆生悟解佛的智慧,佛便施設此種方便,終不對汝等說:汝能成佛。)”此中要了知,救護必須觀待時節因緣,在因緣尚未成熟時,需要隱而不說。

  此經又雲:“令解佛智故,一佛出世間,一乘無二乘,佛不用小乘。自覺所住道,謂佛力禅定,解脫及自在,于彼立有情。”佛陀出現于世,唯一是欲令衆生證得佛所得的智慧,因此佛所說的種種道,唯一是引導衆生成就佛果的方便,絕不會以不能引導至成佛的小乘法而爲引導。因此,佛的本懷是欲將一切衆生都安立在自己所安住的十力等地位中。

  以上從正面闡明了叁乘佛語都是開示成佛的方便。下面再從反面成立:

  “證淨菩提已,若我于小乘,安立一衆生,則悭過非善。實惟有一乘,無二亦無叁,除佛于世間,方便說多乘。”意思是說,佛自身證得了大菩提,如果把任一衆生安立在終不能入于佛地的小乘法中,佛則有吝法之過。因爲究竟只是一佛乘,小乘種性者也必定可以成佛,在已經了知怎樣引導他趣入佛地的方便時,卻仍然秘而不說,則犯吝法之過。然而,佛絕不可能吝法。因此,佛針對小乘種性者所說的法,決定是引導其入于佛地的方便。

  《谛者品》中也明顯地說到:“曼殊室利!如來若爲一類有情宣說大乘,爲他一類說獨覺乘,爲余一類說聲聞乘,是則如來心非清淨心、非平等心、有耽著法、大悲偏黨[51]、異想過失,我亦于法而成悭吝。曼殊室利!我爲有情宣說彼彼諸法,如是一切皆爲令得一切種智,趣向菩提,臨入大乘,成辦一切種智,至于一極[52],故我非有異乘安立。”由這段經文可知,佛陀的本懷是欲將一切衆生都安立于究竟的佛果中。因此,佛所宣說的叁乘教法,都是令衆生趣入一佛乘的善巧方便。

  問:《大乘莊嚴經論》中說:“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論中明顯說到發小乘心是大菩提的障礙,怎能說是成佛的方便呢?

  答:比如一個有錢人打算去北京,如果他發心坐拖拉機去,則是一大障礙。因爲坐飛機只需要兩小時就能到達,而坐拖拉機則需要一個月,浪費了大量時間。同樣,菩薩墮地獄並不障礙成就大菩提,而菩薩發小乘心墮入小乘道,則極大延緩了成佛的時間,應是成就大菩提的障礙。又比如,一個窮人買不起昂貴的機票,乘汽車很合適,雖然速度緩慢,也終究會到達北京。同樣,對小乘種性者宣說小乘法,也是接引他成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