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50

  ..續本文上一頁起信解,生起法喜,心得堅固而住,啓發智慧,破除愚癡,那麼以身肉換取聞法也是合理的。

  聞法使人得到信心、法喜、堅固和智慧,滋養慧命,遠勝身肉的價值,因此用身肉換取聞法是合理的。

  以下是《涅槃經》中佛自述的舍身求法的往事。佛說:

  往昔,我有一世爲婆羅門,入雪山中修菩薩行。當時,無佛出世,也無佛法流布世間。帝釋見菩薩獨自居山苦修,就從天降下,來考驗他的道心。

  帝釋變爲猙獰的羅刹,站在菩薩前,說了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菩薩聽法後,立即起身尋察,發現四周杳無人迹,只有羅刹站在面前,就向前問道:“大菩薩,您是從哪裏得到這半偈法的?其中說的是叁世諸佛的妙道。”

  羅刹說:“不必問我。我多日沒有進食,到處找不到食物。剛才是我饑餓難忍而胡言亂道的。”

  菩薩祈求:“若您能說全此偈,我願終生爲您弟子。”

  羅刹答:“你只考慮自己,不想我爲饑餓逼迫,無法言語。”

  “您要吃什麼?”

  “要吃人的溫熱血肉。”

  “若說完此偈,願舍身供養。”

  “誰能信你爲八個字而舍身?”

  “諸佛菩薩、梵釋四王[57],可爲我作證。”

  羅刹終于答應說法了。菩薩無比歡喜,脫下皮衣,恭敬敷設法座,祈求說:“和尚,請上法座,爲我說法。”

  羅刹說:“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菩薩聽後,深入思惟,在各處的石壁和樹上都寫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寫完之後,攀上大樹,縱身跳下。在身體還沒有落地時,空中忽然發出各種響聲。羅刹也恢複了帝釋身形,用雙手接住菩薩,忏悔、頂禮,返回天上。由這舍身求法的因緣,釋迦佛比彌勒菩薩提前成佛。

  以下以十二個比喻贊歎聞法的利益。

  【“聞除癡暗爲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

  一、“聞除癡暗爲明燈”:聽聞正法能遣除心中未解、邪解、疑惑的愚癡黑暗,生起了達諸法的正見,因此猶如照亮內心的明燈。

  二、“盜等難攜最勝財”:外財能被盜劫、水漂、火焚、官家沒收,而聞法是內心的法財,盜等無法奪走,因此是堅固殊勝的財富。

  《續高僧傳》中記載:

  古時高僧僧安,持戒精嚴,平日以坐禅、講經爲業。

  一次,他在王屋山聚集了二十多個徒衆,開講《涅槃經》。正當講經題時,從門外走進來一只母野雞,伏在一邊,隨衆聽經。

  每當僧衆用齋,野雞就出去覓食。每次講經時,它都會按時進場。講到還差叁卷的時候,野雞忽然不來了,從此再沒見到它的蹤影。僧人們都對此事甚覺蹊跷。

  僧安告訴大家:“野雞已轉成人身,不必驚奇。”

  武平四年,僧安帶領徒衆到越州行頭陀行。他忽然說:“往年的野雞應該投生在此地。”說完,就走進一戶人家。這時聽到外面在喊“野雞”,應聲走出來一個女孩,和僧安似曾相識,才見面就歡喜禮拜。女孩的父母感到奇怪,就請僧安到家裏來應供。

  僧安問:“爲什麼叫她野雞?”

  父母答:“孩子出生時,頭發像野雞毛,所以叫野雞。”

  僧安聽後哈哈大笑,說出了女孩宿世的因緣。女孩哭泣,哀求父母准許她出家。得到父母同意。

  女孩出家之後,僧安給她講《涅槃經》,她一聽就能完全理解。而講到最後叁卷時,卻茫然不解。

  當時她才十四歲,就能給人講經。遠近的人都來聽她講經,稱贊她宿根深厚。由她的勸化,很多人都隨她學習佛法。

  事例中的野雞只聽過一遍《涅槃經》,就由此脫離畜類得到人身,並出家爲尼,講經說法。雖然在做野雞時,並不能領解經義,但由于聞法植下了善根,轉世遇緣,善根就自然現行。前世熏過的《涅槃經》文,一聽就懂,而沒熏過的後叁卷,卻感到陌生,不解其義。所以說“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殊勝的經義一經耳根,熏入識田,就永遠成爲道的種子。

  又比如印度堅慧菩薩,前世是一只鴿子,因爲傾聽比丘誦經,轉世成爲大菩薩。所以,要對聞法生歡喜心,如果對某些法義一時還不能理解,也不必要灰心,只要恭敬聽聞,就會在識田中種下殊勝習氣。將來,習氣成熟,就會開智慧。確實,如《本生論》所說:“聞除癡暗爲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

  叁、“是摧愚怨器”:聞法是摧毀愚癡怨敵的利器。

  比如佛世時周利槃特生性愚鈍,聽法一句也記不住。後來佛教他念“掃帚”二字。他邊掃地邊念持,最終摧滅愚癡,開大智慧。

  四、“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聞法是修行人最殊勝的善友,因爲它能開示所有成辦現前和究竟利樂的方便教授。

  五、“雖貧不變是愛親”:即使貧窮困苦,佛法也不會改變對我們的幫助,因此是永遠不變的至親。

  世間親友,有利可圖時,會親近你、幫助你;貧困潦倒時,則離你而去。佛法不會如此,比如,聽聞“人身難得”後,不論在哪種境況中,都能使你珍惜人生,給予你利益。因此,聞法是內在的至親,即便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你,自己也不會感到孤獨。

  六、“無所損害愁病藥”:世間充滿痛苦、憂愁,只有佛法是去苦除憂的妙藥。外在的藥物並不能治療煩惱病、生死病,雖然暫時可緩解身體的病苦,但也未嘗沒有損害。

  人到何時才無愁呢?到無求時,就能無愁。聽聞聖法,了知“我”本不可得,是誰在憂愁呢?世間名利等如空花,有什麼可患得患失呢?自性本具恒河沙數功德,從未丟失,有何可憂呢?因此,聽聞妙法,心開意解,是除憂解愁的妙藥。

  七、“摧大罪軍最勝軍”:聞法能摧滅貪嗔等無量罪軍,因此是最殊勝的軍隊。

  比如《賢愚經》記載,惡人指鬘內心狂亂,共殺害了九百九十九個人,還差一人就滿一千。最後他來殺佛時,佛見他過來,就緩步而行。指鬘再怎麼也追不上,就在遠處大聲喊:“比丘!停停!”

  佛說:“我永遠安住,只是你自己停不下。”

  指鬘聽不懂,就問佛。

  佛說:“我諸根寂靜安定,得大自在。你依止邪師,深中邪毒,無法自控,才晝夜殺人,造作無量罪業。”

  指鬘根性猛利,經佛點化,幡然醒悟,放下屠刀,頂禮佛陀,忏悔罪業。

  佛給指鬘說法,當時就獲得了法眼淨,祈求佛度他出家。

  指鬘出家後,誠心地聽受佛法,以佛法的加持,他清淨了心中的垢染,證得阿羅漢果。

  後來有一次,佛帶他回到祇陀林。當地人一聽到指鬘的名字就恐懼不安,懷孕的婦女和旁生都因爲恐懼而無法生育。

  佛就對指鬘說:“你去向人們解釋:“指鬘自出生以來沒殺過一個人。””

  指鬘不解地問:“以前我殺過很多人,爲什麼要這樣說?”

  佛告訴指鬘:“自從你皈依了佛法,便開始了真正的人生。”

  指鬘按佛吩咐向人們解釋。此地區又恢複了正常的生活。

  所以,聽聞正法就能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爲,能摧毀過去由無知造下的無數罪業。

  八、九、十、“亦是譽德最勝藏”:

  第八,“聞法是殊勝的美譽”:比如,阿底峽尊者在五十七年間聽聞正法,由此贏得一切世間的贊譽。

  第九“聞法是殊勝功德”和第十“聞法是最勝寶藏”,意義與前相通,此處不贅釋。

  十一、十二、“遇諸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在遇到善知識時,有聽聞正法的功德,就能作爲殊勝的獻禮。而一向不聞正法,恒時在塵境中散亂,則拿不出法財供養善知識。

  我們在大衆中,怎樣才能使智者歡喜呢?智者所愛樂的是正法,有聞法的功德,智者則喜愛;不聞法,就只有和愚人結交,一起散亂。因此,想要恒時不離善知識,得智者的喜愛,就應當常聞正法。

  【又雲:“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本生論》又說:能在聞法後,隨法而轉、修持心要,則稍用功力,便能解脫生死。

  意即由聞法容易得解脫,但必要條件是“隨轉修心要”。

  庚二、攝義

  一、廣大地尋求聽聞正法,有極大的必要。因爲能否由思惟和修習調伏自己的心,完全依賴于聽聞正法。(如果沒有以聞法爲前提,則無從展開對法的思惟和修習。具有廣泛的聽聞,才能按照所聞的法義如理思惟,引生定解,並安住在定解中串習。因此,務必要首先廣泛地尋求聞法。)

  比喻:要使一張堅硬的牛皮變得柔軟,就必須在上面塗抹酥油,反複揉搓。凡庸之心如同牛皮,聖法猶如酥油,聽聞正法就像用手揉搓,心緣聖法長期聽聞,就能使心變得柔軟。

  二、求菩提者尋求聽聞極有必要,因爲能成辦從輪回中解脫的正因,唯一是聞思修叁慧,而叁慧的生起又依賴于聽聞。

  比喻:上述十二種比喻及其它比喻。比如,由聽聞正法,能顯示一切功德及過失,如同明鏡。

  教證:《寶性論》雲:“叁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悭等諸分別,是爲煩惱障。除慧無余因,能斷此二障,聞爲勝慧體,故聞爲第一。”

  以上是依據世親菩薩的教言而宣說的。

  叁、聞法之果:總的如《涅槃經》所說,生起一切清淨功德都依賴于聞法。分別言之,聞法有如下四種妙果。

  (一)異熟果:以聽聞正法爲因,能獲得從增上生直至決定勝的圓滿所依身。

  (二)領受等流果:以聽聞正法爲因,直至成佛之間,都不缺少聞法。

  (叁)造作等流果:以聽聞正法爲因,一切生中能以大歡喜心趣入聞思。

  (四)增上果:以聽聞正法爲因,能成就增上生善趣的安樂處所,乃至諸佛清淨刹土。

  【于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對于上述的聞法利益,應當下決心發起勝解。

  這是宗大師留給學人的作業,一定要照著去做。

  庚…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