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以五想聽聞正法
我們人的行爲和結果,與心念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調整好了心念,才能進入聞法的正軌。因此,“想”是非常重要的。俗語說“一念之差”,佛法說“一切住于意樂上”,就是這個道理。
聽法有兩種方式:一是聽聽佛學知識,聞法與修心脫節,學得再多也只是積累知識,和轉變內心無關;二是認識到佛法本是修心的教授,因此聽法是爲了獲得修心的教授。
比如,聽聞這段“以五想聞法”,會聽的人就會注意如何作五想的方法,聽懂了就依教串習。這樣趣入,就把這部分的聖言顯現爲修行教授。按照這種方式聽聞道次第,短期內,就能轉變自己的意樂和行爲。
【複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
我們看書時往往輕易看過,不能體會作者的心意。這裏“須”字,是宗大師叮囑我們:務必要按《菩薩地》所說的五想聽聞正法,每次聞法之前,應如是作意。這是宗大師在教授修心的方法,我們依教奉行。
第一想——作珍寶想
【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這是說,佛陀出世極難值遇,佛所說的妙法也是如此。因爲聽聞正法是極爲稀有、珍貴的,因此應當對聽聞正法作珍寶想。
一個人不是往昔在多生中勤修了福慧,暫時聽聞正法也不可能。人身難得,佛陀難遇,以信心和智慧聞法更是難中之難。
能對聞法常作珍寶想,就會轉變聞法的意樂。以前輕忽隨意,聽不聽都抱無所謂的態度,現在則對聽聞每一句法都有珍惜之心。爲什麼前後有這麼大的差距呢?就是因爲對聞法的認識不一樣。
比如常人看見滿地瓦礫時,會毫不在意;而看見遍地奇珍時,會不禁生起大歡喜心,想全部獲取。所以作瓦礫想,就棄而不顧;作珍寶想,就珍愛執持。如果以前把佛法視爲瓦礫,毫不珍視,現在就應當轉過來作珍寶想,以極珍惜的心去受持每一句法義。常常能按這樣想,單以聞法就能産生無量福德。爲求聞法向經堂邁上一步,也能獲得大福德。
第二想——作眼目想
【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由于聽聞正法時時能增長俱生慧,因此應當對聽聞正法作眼目想。
由前世種下的善根,今生俱生就有的智慧,叫做俱生慧。如果能堅持聽聞正法,俱生慧就會時時增長。因此,聞法猶如眼目。
依靠聽聞正法,就能輾轉不斷地增長智慧;而遠離聽聞正法,已有的智慧也會逐漸退失。很多人都有經驗,長期不聞法,智慧就會退失。因此,應當把聽聞正法視如眼目,一日不離。
第叁想——作光明想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由聽聞正法所授予的慧眼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應當對聽聞正法作光明想。
聽聞聖法能逐漸開啓了達甚深義和廣大義的慧眼。不聽聞正法,目光就始終短淺、狹隘,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和眼前極小範圍中的事;而通過聽聞正法,就能開啓了達深廣義的智慧眼,能見到甚深離戲的空性及廣大的緣起顯現。因此,聽聞正法如同光明,照了萬法。
第四想——作大勝利想
【于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
聽聞正法于究竟時,能給予聞法者涅槃菩提的無上妙果,因此應當對聽聞正法作極大義利想。
“涅槃”指斷德究竟,滅一切過;“菩提”指證德究竟,滿一切德。由聽聞正法,漸次引生智慧,斷除人法二執,至究竟時,則現前涅槃菩提,因此具極大利益。
聽聞正法能使人究竟覺悟成佛,世間沒有比這更具大義的事。能如是作大勝利想,則會對聞法充滿歡喜。從此,不必要勉強,會從內心裏愛樂聞法。因此,由如理思惟就能有效地轉變心態。
第五想——作無罪想
【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
不必說究竟之時,現在也能獲得涅槃與菩提之因——止觀之樂,因此,應當對聽聞正法作無罪想。
“彼二”,指涅槃與菩提,其因即是止觀。以“止”遮止散亂,至圓滿時,是離一切分別的涅槃;以“觀”明觀諸法,至圓滿時,是照見一切諸法的菩提。
聽聞正法得相應時,內心清淨,遠離非理雜念,是得止的安樂;遣除迷惑,心中明了而歡喜,是得觀的安樂。當然,這只是相似地說明。實際上,由聽聞正法,按照所聞的法義如理作意,將獲得寂止和勝觀的安樂。因此,應當對聽聞正法作無罪想,也就是要思惟“聞法體性清淨,毫無垢染”。
什麼是“有罪”呢?比如,聽聞世間邪說,引生邪見,是觀的違品;聽靡靡之音,貪嗔散亂,是止的違品。都有罪垢。如果不緣正法而緣邪法,當下就爲罪所染。明見此理後,應盡量不接觸染緣聲色,一心只緣佛法。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按這樣思惟,就是思惟聽聞正法的殊勝利益。
己二、于法法師發起承事分叁:一、隨《地藏經》略說 二、隨《菩薩地》廣說 叁、隨《本生論》攝義
庚一、隨《地藏經》略說
【于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雲:“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于彼起毀謗,于說法師供養者,謂于師起如佛想。”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爲供事,斷不尊敬。】
于正法及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所說:“用專一、信心、恭敬來聽聞正法(即聞法時應具叁心——專心、信心、恭敬心,有專心則不散亂,有信心則不懷疑,有敬心則不輕慢),不應對法和法師起毀謗心。所謂供養說法師,就是對法師發起如佛想。”應將法師視如佛陀,以獅子座等恭敬、利養而供養承事,斷除一切不尊敬的行爲、語言和態度。
《般若經》上記載,當年,常啼菩薩爲了求得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受盡艱辛困苦,最後才見到法勝菩薩。
常啼菩薩和五百女衆首先作了供養。當時法勝菩薩宣講了一段《諸佛無來無去品》之後,返回家中,七年之中,入于甚深禅定。
在此期間,常啼菩薩和五百女衆始終不睡不坐,唯一以站立、行走兩種威儀度日。他們一心盼望法勝菩薩早日出定,爲他們傳法。
七年快過去了。一天,天人對常啼菩薩說:“還有七天,法勝菩薩就要出定傳法。”常啼菩薩聽到後,與五百女衆到傳法處灑掃。當時因魔王幹擾,得不到任何水。常啼菩薩爲了恭敬佛法和法師,刺破身體所有脈管,以鮮血灑地壓塵。其他眷屬也效仿隨學。
之後,他們擺設了獅子座,一切陳設都如法、圓滿。法勝菩薩開座演說般若波羅蜜多,常啼菩薩當下即證得六百萬禅定門,現見無量諸佛。此後,夢中也不離見佛。
由于常啼菩薩對聖法和法師極爲恭敬,因此速疾與般若法相應,得大加持。可見用恭敬心聞法是極重要的。
漢地慧可大師向達摩祖師求法的公案,極爲感人。當年,慧可得知達摩祖師在嵩山時,就前去參拜。當見到祖師時,祖師面壁端坐,一言不發。
慧可心想:“古人爲求佛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我是何人?”
該年12月9日晚,天降大雪,慧可立身雪中,絲毫不動。
翌晨,雪已過膝。祖師哀憐,問:“你許久立在雪中,想求什麼?”
慧可泣言:“唯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祖師說:“諸佛爲求無上妙道,長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可憑小德、小智、輕心、慢心,希冀無上真乘?”
慧可取刀斬斷左臂,放于祖師眼前。
祖師知是法器,說:“諸佛最初求道,爲法忘軀,你現在斷臂求法,也算可以。”因此爲他取名爲“慧可”。
慧可問:“諸佛法印,可得聽聞?”
祖師答:“諸佛法印,不從人得。”
慧可說:“我心不安,祈師安心。”
祖師道:“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良久,答:“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道:“爲汝安心竟。”
慧可當即大悟。
從以上公案可以看出,人至誠恭敬,爲法忘軀,就能與師長及聖法相應。金剛乘中,有無數修行人,因爲生起了視師如佛的恭敬心,而終得大成就。學人應當把握好這個關鍵。
《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叁世如來皆供養法也。”佛在宣說《般若經》時,親自敷設法座,也是表達對聖法的恭敬。
《勝天子經》雲:“若有法師流通此經處,此地即是如來所行,于彼法師當生善知識尊重之心,猶如佛心。見是法師,恭敬歡喜,尊重贊歎。”
《梵網經菩薩戒本》中對如何供養、承事法師,開示說:“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裏千裏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叁時供養,日食叁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叁時說法,日日叁時禮拜,不生嗔心患惱之心,爲法滅身,請法不懈。”
如果能恭敬、供養法師,必定得大利益。《正法念住經》雲:“若人供養說法法師,當知是人即爲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願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養說法法師故。”又雲:“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暗。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
庚二、隨《菩薩地》廣說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應當按照《菩薩地》所說,無顛倒而聽聞。也就是,應當心無雜染及不作意法師五處。
“無雜染”,是指內心遠離高舉及輕蔑的雜染。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遠離高舉”有如下六相:
一、應時聽聞:按時聽…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