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64

  ..續本文上一頁咐去做。這是把自己舍給上師、一切隨上師自在的“如孝子心”。

  二、如金剛心

  米拉日巴尊者對上師的親愛之情,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破裂。在他出走的時候,看到了《般若八千頌》上記載的常啼菩薩的傳記,馬上反省自責,又回到了上師身邊。上師圓寂之後,米拉日巴尊者的心始終與上師不分離。每次唱起道歌時,都首先敬禮瑪爾巴上師。他具有生生世世不離師的“如金剛心”。

  叁、如大地心

  米拉日巴尊者在荷負上師事業擔時,心無懈怠。最初修苦行時,上師吩咐的任何事情都能勉力挑起。後來住山修行,又現證了上師所傳的一切法要。成就之後,攝受徒衆,圓滿繼承了上師的事業。這就是具有荷負上師事業擔的“如大地心”。

  四、如輪圍山心

  米拉日巴尊者在求學時,立下誓願“要聽從上師所有的教言,克服一切苦行”。他也真正做到了。在遵從上師的囑咐修建房子時,雖然背上長瘡、痛苦難忍,心也毫不動搖。即使從幾裏外的山下一個人背石頭上山,身體極爲勞累,也從未退失信心。這是在荷負上師事業之後具有“如輪圍山心”。

  五、如仆使心

  馬爾巴上師叫他放咒、降冰雹,他立即去做,意無慚疑,這是具有“如世間仆使心”。

  六、如除穢人心

  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師馬爾巴面前,恒處卑下,毫無傲慢。他始終認爲自己是下劣的罪人,謙卑恭謹,是具有“如除穢人心”。

  七、如乘心

  米拉日巴尊者像一輛大車,無論身上的負擔有多沈重,道路有多難行,都勇于受持,這是具有“如乘心”。

  問:不學法,只是背石運土有何意義?

  答:雖然在石頭上安立不了功德,房子蓋好又拆掉,也談不上有意義,但是米拉日巴尊者承事上師的誠敬之心,最有功德。爲了求得無上妙法,他盡心盡力做一切使上師歡喜的事,連蓋蓋拆拆這類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事,他也死心踏地、毫無怨尤地去做。這種對上師吩咐的一切事都歡喜受持的心,就是“如乘心”。

  八、如犬心

  瑪爾巴上師示現憤怒相時,口中惡罵,拳打腳踢,甚至皮鞭猛抽,但米拉日巴從未對上師生起一刹那的邪見,這是具有“如犬心”。

  九、如船心

  一般人從事單調工作,時間一久就會厭煩,而米拉日巴尊者從事的正是這種極其乏味的勞動:今天修圓形的房子,明天修叁角形的房子,後天修十層樓,修了又拆,拆了又修。從山下好不容易搬到山頂的石頭,又要一塊不剩地搬回山下。天天如此,也不生厭煩心,這是具有“如船心”。

  以上學習了米拉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要反省自己依止師長的意樂和行爲,與米拉日巴尊者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雖然我們千分之一也做不到米拉日巴尊者那樣依止上師的行爲,但也不能因此自暴自棄,應當提起心力,立誓隨學尊者。只要隨分隨力地去實行,終有一天能做到與尊者一樣。

  一般人在依止師長時,常常不檢查自己,只檢察師長;不要求自己,只要求師長;不怨自己,只怨師長。對師長點滴的過失,看得比須彌山還大,對自己渾身的過失,從不知檢點自責。一開口就要求最高最深的法,不傳就不滿足。但自己又對師長做過何種承事呢?又有什麼資格求授大法呢?或者,自己是以怎樣的心態來求法呢?是一心爲了佛法、爲了衆生嗎?檢點起來,恐怕除了傲慢心和貪心之外,再沒有別的心了。

  還有人喜歡指責師長:“我依止你這麼久,沒有生起功德,可見你沒有加持。”或者說:“你不重視我,不加持我。”這就要反省自己修好了依止的意樂和加行沒有?如果只往外面看而不檢點自己,在不具弟子德相的情況下,還想得加持,這是自相矛盾的。

  總之,在學習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師的傳記之後,能反省自身改正自己以前的過失,就會得大利益。見賢思齊,隨學傳記中人物的修行,改正自己的意樂和行爲,才是學傳記。

  子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分叁:一、信心極要之根據 二、認定此處所修之信心 叁、如何修信之理

  【第二,修信爲根本者。

  醜一、信心極要之根據

  以下依經論和語錄闡述信心極爲重要的原因。

  【《寶炬陀羅尼》雲:“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寶炬陀羅尼經》說:信心是一切修行的前導,猶如母親,出生、守護、增長一切功德。

  【“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

  信心能遣除疑惑,度脫生老病死四種瀑流。信心猶如妙樂城,安住在信心中,身心安樂。

  【“信無濁穢令心淨。”

  信心無有濁穢,能令心水清淨。

  “濁穢”,是指疑煩惱。疑心若生,心即不淨,故稱濁穢。信心生起,心中就會得到清淨。因此說“信無濁穢令心淨”。《入阿毗達磨論》雲:“是能除遣心濁穢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內。令濁穢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內,心諸濁穢皆即除遣。”如同清水珠放在水池中,就能使濁水澄清,信珠安置在心池中,就能除遣心中的汙穢。

  【“能令離慢是敬本。”

  信心能使心遠離傲慢,是生發恭敬的根本。

  恭敬建立在信心上。在對上師、叁寶生起淨信時,會引發恭敬而遠離傲慢。

  【“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信心是最勝妙的寶藏和雙足。信心又如妙手,是攝持萬善的根本。

  《華嚴經》雲:“信藏解脫門。”即由信心含藏一切功德,因此是最勝寶藏。信心能使人走到究竟涅槃處,因此是最勝足。《大智度論》雲:“經中說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禅定寶山中,自在所取。”意即,如同人有手入于寶山,就能自在地攝取諸寶;無手,則取不到任何寶物。具信人也是如此,入于佛法無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及禅定的功德寶山中,能自在地攝取功德妙寶。

  【《十法》亦雲:“由何出導師,信爲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于信。諸不信心人,不生衆白法,如種爲火焦,豈生青苗芽?”

  《十法經》又說:由何法出生導師佛呢?信心即是能行到佛地的最勝車乘,因此具慧者應當依隨信心而行。不具信心者,不生諸白法,如同種子被火燒焦,豈能生長青色苗芽?

  【由進退門[82]而說信爲一切德本。

  以上經文是從正反面诠說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敦巴請問大依怙雲:“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雲:“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有一次,仲敦巴請問阿底峽尊者:“藏地有很多修行人,但沒有人獲得殊勝功德,這是什麼原因?”

  尊者答:“大乘功德,不論生多生少,都必須依賴上師才能生起。你們藏人對上師只作凡庸想,怎麼能産生功德?”

  這是開示大乘功德必須依信心才能生起。

  下面顯示信心是極關要的教授。

  【有于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雲:“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爲極要。

  曾經有人對尊者大聲說:“阿底峽,請教授。”

  尊者答:“哈哈!我還有很好的耳根。所謂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正如尊者所強調的,信心極爲關要。

  歸納“信心極關要”之理:

  對于自相續中生起道的圓滿證德來說,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因爲無論證德的最初生起、中間持續安住及後來的增長,都必須依賴信心。

  觀察五根五力的安立次第,也可以認識“信爲首”的涵義。信、進、念、定、慧五法,以前前爲因,後後爲果,也就是,依于信心而生精進,依于精進而生不忘失教言的正念,依于正念而生系心一緣的禅定,依于禅定而生如實了知法性的智慧。因此,五法以信心爲本,一切善行都以信心爲首。

  特別地,欲求從自相續中生起道的證德,對上師生起淨信極爲關鍵,因爲一切證德的生起都依賴上師的加持,而欲使上師的加持進入自心,又依賴于自己的信心。

  下面舉例說明大乘法以修信心爲關要。

  在密宗修行中,尤其強調信心的重要。如《大威德續》雲:“信心佛寶信法寶,信心僧寶信心母,信心上師信心父,信心大道信心舟,信心即是如意寶,信心密咒之悉地,信心福德之聖財,是故修持密咒者,是爲自心起信心,應當誠心敬他衆。”邬金蓮花生大士說:“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聖者帝洛巴說:“自己內心若有恭敬,即使上師住在遠方,也如同住在近前。”米拉日巴尊者說:“具有信心與恭敬,則會産生加持。”哲貢炯巴仁波切說:“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法王蔣揚欽則旺波說:“修密法的上根,是指信根上等,也就是對法和上師具有堅定不移信心者。”

  在《傑珍大圓滿》和《空行心滴引導文》等中也一致說到,對于修學密宗,信心上等是上等根器,信心中等是中等根器,信心下等是下等根器。因此,信心如同開啓成就大門的鑰匙。

  在淨土修行中,信心是往生的關鍵因素。《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雲:“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安樂集》中安立了叁心: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純一;叁、相續心,即信心相續,不雜余念。又說:信心如能相續,則是一心;如能一心,則是淳心。具足這叁心,若不得往生,無有是處…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