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這樣說,心中就生起邪念:假如我做國王,一定要把這頭金象占爲己有。
後來,他當上了國王,就叫象護帶著金象一起進宮。
象護的父親對象護說:“阿阇世王是無道暴君,貪得無厭,悭吝成性。你想想,他連父親都敢虐待,何況他人?他今天叫你去,恐怕是要奪走你的金象。”
象護, 說:“不必擔心,我的金象沒有人能奪走。”
于是父子倆就騎著金象,一起來見阿阇世王。
到了王宮門前,有門人進去通報。阿阇世王命令乘象入宮。
象護父子乘著金象進入宮內,見到國王後,跪拜請安。
國王顯得很高興,叫他們入座,命人端來飲食招待他們,說了幾句應酬話。不一會兒,象護父子告辭離去,阿阇世王說:“象護,你走吧,金象就留在這裏。”象護也不爭辯,高高興興地留下金象,和父親徒步走出王宮。
他們走了沒多久,金象忽然隱身進入地中,又從宮門外的地下湧出。象護和父親仍然騎著金象回家去了。
過了一些日子,象護心想:阿阇世王是個無道暴君,他的刑罰根本不講道理,我可能會因金象而被他殘害。現在佛在世間饒益衆生,我不如出家去修梵行。
于是,他向父母請求出家,征得父母的同意後,他就騎著金象來到祇洹精舍。向世尊頂禮後,表明自己出家的心願。
世尊開許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衣在身,成爲沙門。”並爲他開示四谛法。他當即證得阿羅漢果。
但金象也給他帶來了麻煩。每一次,他和比丘們在林間樹下思惟修道時,金象總跟在身邊形影不離,成爲當時一大新聞。
舍衛國的人聽說象護有金象,都好奇地前來觀看,結果弄得吵鬧不堪,妨礙了比丘們行道。
諸比丘就將此事向佛陀反映。佛對象護說:“你的金象使人心愦鬧,你應當把它趕走。”
象護說:“我早就想讓它走,但它始終不肯。”
佛告訴他:“你可以對金象說:“我生死已盡,不需要你了”,連說叁次,它就會自然消失。”
象護如是而說,金象果然隱入地中,再不出現了。
當時,諸比丘覺得此事稀奇,就請問世尊:“象護往昔修何福德,在何福田中種植善根,而能感得這樣殊妙的果報?”
佛說:“衆生在叁寶福田中植少善根,就能獲得廣大無量的果報。往昔迦葉佛時代,人壽二萬歲。佛教化完畢趣入涅槃。佛的靈骨被分布到各地,人們造了許多塔廟供奉這些靈骨。當時有一座塔中供奉菩薩從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塑像裏的象身有些剝落、破損。有個人右繞佛塔時,見象身破損,心裏想:菩薩所乘的象現在損壞了,我應當修補好它。于是用泥修補象身,又用雌黃塗上色彩。修複完畢,他心中發願: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常常尊貴,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終之後,轉生天上,天壽窮盡,又下生人間,常生于尊貴富樂之家,相貌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時都有金象侍衛著他。
當時修補象身的人,就是現在的象護。他以修補象身的福業力,在天上人間受用自然,又因他以恭敬心供奉叁寶,現在能值遇我,受我教化,心垢消盡,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象護前世只是短時間內對菩薩坐騎象身的塑像做了修補並且發願,以此卻得到極爲廣大的果報:多世生在尊貴之家,富裕安樂,相貌端嚴,並有金象恒時侍衛。可見,內因果的增長遠遠超過外種子的增長。明白此理之後,誰不願意在自己心田中播下善業種子呢?
未叁、金天因緣
金天夫婦前世特別貧困,只供養了僧衆一瓶淨水、一枚金錢和一面明鏡,以此福業感得九十一劫中每一生都相貌端正,身體金色,妙好無比,而且以當時具足信心和恭敬心的善業力,使他獲得聖者果位,了脫生死。
學人應當思惟此等因緣,對業增長廣大之理生起殊勝定解,並由此發起勇猛行善的意樂。想一想,一旦堅信以微少的善業能獲得極廣大的果利,誰不樂意行善呢?肯定願意盡未來際行持善法!因爲善的回報太大了。
巳叁、以勝解信成就殊勝之理
【複次,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叁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其次,在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者中,後者正見沒有虧損、前叁者未能圓滿清淨而少有虧損的人,經中說受生龍中。
“屍羅”:未被殺盜淫妄等自性罪染汙的戒律。
“軌則”:對于行走等威儀路、穿著法衣等所作事及讀誦等善品加行處,成就軌則,于此等應如是行,便依此而行。由這樣行持,隨順世間而不爲世間譏毀,隨順毗奈耶而不爲善士呵責。
“淨命”:未被五種邪命染汙的正命。
“正見”:相信輪涅、因果等的正見,非持無輪回、無涅槃、無因果等邪見。
【《海龍王請問經》雲:“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海龍王請問經》中說:世尊!我在劫初曾住在大海中。當時有拘留孫佛出現于世,那時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的數量都在減少,我也減少了眷屬。而現在大海中的諸龍、龍子、龍女,都多得無量無邊。世尊!是什麼因緣導致劫初與現在有這樣的差距?
【“世尊告曰:“龍王!若于善說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屍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屍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世尊告訴海龍王:龍王!如果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後,不能清淨圓滿屍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屍羅,不能圓滿,但見很正直,這些出家人將來不會受生有情地獄,死後將生在龍族中。
【此複說于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屍羅增上,于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屍羅四衆弟子亦生龍中。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于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殁當生人天。除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當于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而且說到在拘留孫佛的教法中,在家和出家者有九十八俱胝人,在金仙佛的教法中有六十四俱胝人,在迦葉佛的教法中有八十俱胝人,在大師釋迦佛的教法中,有九十九俱胝人,由于虧損軌則、淨命、屍羅的業力,在龍趣中已受生、將受生。大師釋迦佛涅槃之後,諸行惡行、毀犯淨戒的四衆弟子也生在龍中。然而也說到,彼等加行雖不清淨,但由對聖教未退失深忍意樂的力量,從龍中死後當生人天,除去趣入大乘的人,一切都將在賢劫諸佛的教法中,得入涅槃。
這一段說到兩個意思:一、虧損軌則、淨命、屍羅則墮龍身;二、未失壞正見,能重生人天,畢竟得入涅槃。
問:這些四衆弟子虧損戒律,應墮地獄,爲什麼能受生在龍中,而且從龍趣死後得生人天,得證涅槃?
答:在屍羅、軌則、淨命、正見四者中,以正見爲根本。這些四衆弟子不墮地獄而轉爲龍身,並能重得善趣、趣入涅槃的原因,就是他們對聖教的勝解信沒有退失。
由此可見正見的重要:若不失壞正見,則終必獲得人天善趣,乃至得入涅槃,因此正見如命根般重要。最怕的就是失壞正見。比如,一個人雖然外相上做得很好,但如果內心沒有正見,則非常可怕。從世間法的標准看,也許他是政壇領袖、文藝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內心不信因果,以此邪見的力量,乃至邪見尚未消除,就不可能得生善趣。這樣正反對比就明白:最重要的是內心對聖教的勝解信。
巳四、由知業與身心關系密切後,當勵力斷惡行善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因此,微細黑白諸業如影子跟定身體一樣能發生廣大苦樂。應當對此生起堅固決定信解,爾後,雖是微小善業,也應勵力修集;雖是微小罪惡,也應勵力斷除。
論中教導我們:對微細黑白業能生廣大苦樂的道理,首先要經由反複思惟而引生堅固定解,定解生起之後,要真正做到對于微小的善惡業也勵力修斷。方法是先轉觀念,再轉行爲。
實際上,苦樂果報和黑白業的關系就像影子就跟定身體一樣。而且,業不是靜止不變的,從造業第一刻起,業就在相續中如同滾雪球一樣輾轉地增長。到業習成熟而爆發時,就會顯現廣大的果報。
業本和我們的前途息息相關,而我們卻滿不在乎,對微小的罪業持無所謂的態度,對微小的善業也不重視,這並不表明自己的見解、行持高,反而是業果愚的表現。那麼,現在該怎麼辦呢?應當對微細黑白諸業能生廣大苦樂的道理,努力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後,對微小的善業也要力求圓滿,對微小的罪業也要努力斷除。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善趣。
下面舉幾則佛門大德的事例:
漢地叢林的庫房門上,常貼一副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其中有兩段謹慎因果的千古佳話。一段是說,當年楊歧禅師在石霜圓會下做監院。到了夜間看經書時,禅師自己買油,不敢私用常住的油。另一段是講洞山自寶禅師(“寶壽”是其別號)在五祖戒會下做監院,有一次,戒禅師得了寒病,需用生姜和紅糖熬膏,以備常時服用。侍者到庫房求這兩件藥,監院說:“常住公物怎能挪爲私用?拿錢來買。”戒禅師就叫侍者拿錢去買,而且覺得與這個人很投合。後來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請戒禅師推薦一人,禅師說:“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