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23

  ..續本文上一頁生姜漢可以。”

  印光大師最初出家時,見這副對聯和沙彌戒中所講的盜用常住財物的果報,心裏非常恐懼。以後,他擔任庫頭整理甜食時,即使手上粘到糖的氣味,也不敢用舌舔食,只是用紙揩拭而已。

  又如,弘一大師是大書法家,向他求墨寶的人很多。有一次,一位弟子寄給他一卷宣紙,請他寫字。他寫完之後,不知如何處理剩余的宣紙,還謹慎地寫信詢問,可見他老人家行持的謹嚴。

  以上大德都是了知小惡能生大苦而謹慎防護。

  巳五、以教證說明

  【如《集法句》雲:“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衆生轉。”

  如同《集法句》所說:就像鳥的影子始終跟著鳥飛一樣,造作善行或惡行之後,業就始終隨著造業者轉。

  【“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如同缺少路糧,路上當苦惱而行,如是無有善業資糧,有情也將往趣惡趣。如同多有路糧,路上能安樂而行,如是造集善業資糧,有情也將往趣善趣。

  這是以比喻顯示有無善業資糧的兩種去向。人生只有善惡兩條路,沒有中間路線,缺少善業就在惡趣受苦,造作善業必然往趣善趣,這是由法性力決定的。了達此點後,就能斷定:人生除行善外沒有第二條正路。

  比如一個人駕車旅遊,資金雄厚的話,一路上都很舒適方便。車在半路抛錨,打個手機,保修公司就過來修,中途可以住賓館,享受美味,沒有一點苦惱。爲什麼能這樣呢?就因爲有資金。如果資金缺乏,就很苦惱。同樣道理,從現在起行善積德,到資糧積得深厚時,就能顯現善趣安樂。

  【又雲:“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又說:即使只有極微少的惡,也不應輕視,認爲沒有損害。就像小小的水滴,逐漸積累起來,會充滿大的容器。

  【又雲:“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

  又說:不要想只是做點小惡,不會跟在我身上吧!就像水一滴滴落下,逐漸能充滿大的容器,由點滴積累惡行,也將在愚夫心中充滿惡業。

  比如,水龍頭漏水,不能認爲問題小,就不做處理。如果不及時關閉,經過一夜,屋子裏會到處是水。同樣,雖然只是造小惡,但小惡集多了,會變成內心惡業充滿的狀況。

  比如,某公司的會計,開始私自拿了一支筆,認爲不要緊,後來覺得拿十元、百元也沒人知道,最後發展到幾十萬、幾百萬都敢劃到腰包裏。所以人造惡次數多了,以串習力會不由自主地隨惡習轉。

  【“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29]極充滿。”

  不要想只是做點小善,不會跟在我身上吧!就像水一滴滴落下,逐漸能充滿大的容器,由逐漸積累點滴善行,會在菩薩心中充滿善業。

  現在媒體常宣傳某人腦子一動,靠投機而暴富,某人炒股,一夜間就成爲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諸如此類,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爲只要找到一個竅門,抓住一個機會,就能輕輕松松地一夜暴富。在這種邪見影響下,很多人滋生了投機取巧的心理,不願意勤勤懇懇地工作,不願積累點滴善行。本來,一切事都由漸積而來,而人卻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總想僥幸收獲。造成這種僥幸心理的根源,就是業果愚;相反,了達業果,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就能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積累善業。

  按這樣如理思惟,能形成安分守己、務實勤懇的品格,會很注重當下的業行,會用心去圓滿當下的每一個善業。按這樣真實地積累、充實,菩薩心中會充滿善行。這樣一種從低處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細處把握的認識,非常重要。不然,離開了當下的業,又能在何處修行呢?

  《本生論》上說:

  往昔佛在因地做菩薩時,有個小湖,湖中盛開著鮮花,各色鳥兒在湖面上嬉戲,湖邊長有花草樹木,景色十分秀麗。菩薩在湖中化爲一位魚王,保護這些衆生。有一段時間,天一直沒有降雨,湖水接近幹涸,魚兒快要幹死了。魚王菩薩因此生起悲心祈禱說:“唉!這些魚兒這麼痛苦地死去!我不能眼睜睜看著它們死去。願天神此時降下甘霖!我不記得自己曾造過殺業,如果這一點屬實,上天應當降雨。”說完谛實語之後,頃刻間,烏雲滾滾,下起了傾盆大雨,雨水滿湖,魚兒一片歡喜雀躍。“菩薩尚且要這樣發心來及時地成就善業,何況輪回中受生的凡夫!”馬鳴菩薩思惟憶念了上述的故事後,說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論》亦雲:“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本生論》中也說:由串習種種善及不善的造作,人們就養成了堅固的習性。如是在未來世雖不特意策勵,也將如顯現夢境般現行出來。

  這一頌的意義非常重要,人的習性不是憑空而來,而唯一是由串習造成的。一般會說,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惡。其實,善惡性情都是由業造成的。多次地串習善業,習以成性,就會養成賢良的性格。多次地串習惡行,也會不知不覺就變成惡人。

  所以,做善人的方法是常常串習善法。剛開始做時,會感到困難、不習慣、不自然,但只要一心往善的方面去做,久久習以成性,就變成了善人(這和寫字一樣,只要堅持練習,就會訓練純熟。)。到了習性穩定時,是善性,難以移動;是惡性,也剛強難化。這時不必勤用功力,自然就會流露出來。

  所謂“他世現行猶如夢”是說,今生串習種種善惡業成爲習慣,來世就會像做夢一般,自然現行種種業。做夢不必提前設想,也不需要勵力,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由習氣力,就會在夢境中顯現種種行爲相。從這裏便知道,我們注意在善業方面積累、串習,將來善業就自然會湧發。

  下面舉事例證明:

  宋朝居士黃庭堅,是江西修水縣人,二十六歲時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爲黃州知州。

  有一天,他在午睡時,夢見自己走出州衙門,來到一個村莊。看見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婆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在案上供了一碗芹菜面,口中喊著某某的名字。

  黃庭堅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還熱氣騰騰的,很好吃的樣子,就不自覺地端起來吃,吃完返回了衙門。

  一覺醒來,口裏還有芹菜香味。這個夢做得非常清晰,但當時他認爲只是做夢而已,也就沒特別在意。

  等到第二天午睡,又出現和前次同樣的夢境,醒來之後口裏也還有芹菜香味。

  他心中感到詫異,就走出衙門,按記起的夢中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婆婆的家門外。

  他敲門進去,竟看到夢中所見的老婆婆,就問她:“您有沒有在外面喊人吃面?”

  老婆婆回答:“昨天是我女兒的祭辰。她在生之時,愛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祭辰這一天,我都要在門外喊她吃面。”

  黃庭堅問:“您女兒死去多久了?”

  她說:“二十六年了。”

  黃庭堅一想,自己正好是二十六歲,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便又詢問她女兒在生時的情況,以及家裏還有些什麼人。

  老婆婆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在生時喜愛讀書,信佛吃素,很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在二十六歲那年生病死了,臨死前她說她還會回來。”

  黃庭堅問:“她的閨房在哪裏?我可以看看嗎?”

  老婆婆指著一間房說:“就是這一間,你可以進去,我給你倒茶。”

  黃庭堅走進房裏,看見靠近牆邊有一個鎖著的大櫃子,就問:“這裏面是什麼?”

  “全是她的書。”

  黃庭堅說:“可以打開櫃子看看嗎?”

  老婆婆說:“我不知道鑰匙在哪裏,所以一直沒打開。”

  黃庭堅想了想,記起鑰匙的位置,果然找到了鑰匙。打開書櫃,發現裏面有很多文稿。

  黃庭堅仔細閱讀,發現原來他每次應試的文章都在其中,一字不差。這時他完全明白了,自己是回到前世的老家。于是跪在地上叫母親,說自己就是她女兒的轉世。然後回到州衙門,帶人來接母親,奉養終身。

  讀這則事例,重點要觀察:前世的串習會對後世造成怎樣的影響。黃庭堅前世喜愛文學,這種串習直接影響到了今生,連寫的文章都一樣。他前世孝順的習氣也同樣延續到這一世。比如,母親喜愛清潔,他就親自爲母親洗便器,直到後來做官,也從未改變(他的孝行被後人尊爲二十四孝之一。)。而且,前世他信佛吃素,這一世也學佛吃素,參禅開悟。所以,如果今生努力串習善業,來世不必特別策勵,自然會趣入善法。這是法性的規律。

  【“若未修施屍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如果不去修集布施、持戒等善業,不論今生具有何種種姓、容色、健壯的功德,或者極具權勢、財富,後世都不會獲得安樂。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反之,雖然今生種姓、相貌、勢力、財富等較爲低劣,但只要不染著惡行,具足布施、持戒等功德,就能像夏季江河不斷流注,終將充滿大海一樣,後世的安樂一定會得以增廣。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因此,應對善不善業招感來世苦樂的道理發起堅定信解,並以此堅定信解攝持,勵力斷惡行善。沒有堅定的信解,豈能如欲而行?

  這是說,內心自然緣善業而轉的因是對業果的堅定信解。試想:對善惡因果沒有堅定的信解,怎麼會有斷惡行善的願欲呢?又怎麼能按此願欲行持呢?因此,建立對業果的信解極爲重要。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