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23

  ..续本文上一页生姜汉可以。”

  印光大师最初出家时,见这副对联和沙弥戒中所讲的盗用常住财物的果报,心里非常恐惧。以后,他担任库头整理甜食时,即使手上粘到糖的气味,也不敢用舌舔食,只是用纸揩拭而已。

  又如,弘一大师是大书法家,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有一次,一位弟子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他写完之后,不知如何处理剩余的宣纸,还谨慎地写信询问,可见他老人家行持的谨严。

  以上大德都是了知小恶能生大苦而谨慎防护。

  巳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如同《集法句》所说:就像鸟的影子始终跟着鸟飞一样,造作善行或恶行之后,业就始终随着造业者转。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如同缺少路粮,路上当苦恼而行,如是无有善业资粮,有情也将往趣恶趣。如同多有路粮,路上能安乐而行,如是造集善业资粮,有情也将往趣善趣。

  这是以比喻显示有无善业资粮的两种去向。人生只有善恶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缺少善业就在恶趣受苦,造作善业必然往趣善趣,这是由法性力决定的。了达此点后,就能断定:人生除行善外没有第二条正路。

  比如一个人驾车旅游,资金雄厚的话,一路上都很舒适方便。车在半路抛锚,打个手机,保修公司就过来修,中途可以住宾馆,享受美味,没有一点苦恼。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有资金。如果资金缺乏,就很苦恼。同样道理,从现在起行善积德,到资粮积得深厚时,就能显现善趣安乐。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又说:即使只有极微少的恶,也不应轻视,认为没有损害。就像小小的水滴,逐渐积累起来,会充满大的容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又说:不要想只是做点小恶,不会跟在我身上吧!就像水一滴滴落下,逐渐能充满大的容器,由点滴积累恶行,也将在愚夫心中充满恶业。

  比如,水龙头漏水,不能认为问题小,就不做处理。如果不及时关闭,经过一夜,屋子里会到处是水。同样,虽然只是造小恶,但小恶集多了,会变成内心恶业充满的状况。

  比如,某公司的会计,开始私自拿了一支笔,认为不要紧,后来觉得拿十元、百元也没人知道,最后发展到几十万、几百万都敢划到腰包里。所以人造恶次数多了,以串习力会不由自主地随恶习转。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29]极充满。”

  不要想只是做点小善,不会跟在我身上吧!就像水一滴滴落下,逐渐能充满大的容器,由逐渐积累点滴善行,会在菩萨心中充满善业。

  现在媒体常宣传某人脑子一动,靠投机而暴富,某人炒股,一夜间就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诸如此类,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窍门,抓住一个机会,就能轻轻松松地一夜暴富。在这种邪见影响下,很多人滋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愿意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愿积累点滴善行。本来,一切事都由渐积而来,而人却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侥幸收获。造成这种侥幸心理的根源,就是业果愚;相反,了达业果,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积累善业。

  按这样如理思惟,能形成安分守己、务实勤恳的品格,会很注重当下的业行,会用心去圆满当下的每一个善业。按这样真实地积累、充实,菩萨心中会充满善行。这样一种从低处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处把握的认识,非常重要。不然,离开了当下的业,又能在何处修行呢?

  《本生论》上说:

  往昔佛在因地做菩萨时,有个小湖,湖中盛开着鲜花,各色鸟儿在湖面上嬉戏,湖边长有花草树木,景色十分秀丽。菩萨在湖中化为一位鱼王,保护这些众生。有一段时间,天一直没有降雨,湖水接近干涸,鱼儿快要干死了。鱼王菩萨因此生起悲心祈祷说:“唉!这些鱼儿这么痛苦地死去!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死去。愿天神此时降下甘霖!我不记得自己曾造过杀业,如果这一点属实,上天应当降雨。”说完谛实语之后,顷刻间,乌云滚滚,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满湖,鱼儿一片欢喜雀跃。“菩萨尚且要这样发心来及时地成就善业,何况轮回中受生的凡夫!”马鸣菩萨思惟忆念了上述的故事后,说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本生论》中也说:由串习种种善及不善的造作,人们就养成了坚固的习性。如是在未来世虽不特意策励,也将如显现梦境般现行出来。

  这一颂的意义非常重要,人的习性不是凭空而来,而唯一是由串习造成的。一般会说,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恶。其实,善恶性情都是由业造成的。多次地串习善业,习以成性,就会养成贤良的性格。多次地串习恶行,也会不知不觉就变成恶人。

  所以,做善人的方法是常常串习善法。刚开始做时,会感到困难、不习惯、不自然,但只要一心往善的方面去做,久久习以成性,就变成了善人(这和写字一样,只要坚持练习,就会训练纯熟。)。到了习性稳定时,是善性,难以移动;是恶性,也刚强难化。这时不必勤用功力,自然就会流露出来。

  所谓“他世现行犹如梦”是说,今生串习种种善恶业成为习惯,来世就会像做梦一般,自然现行种种业。做梦不必提前设想,也不需要励力,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由习气力,就会在梦境中显现种种行为相。从这里便知道,我们注意在善业方面积累、串习,将来善业就自然会涌发。

  下面举事例证明:

  宋朝居士黄庭坚,是江西修水县人,二十六岁时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州。

  有一天,他在午睡时,梦见自己走出州衙门,来到一个村庄。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在案上供了一碗芹菜面,口中喊着某某的名字。

  黄庭坚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还热气腾腾的,很好吃的样子,就不自觉地端起来吃,吃完返回了衙门。

  一觉醒来,口里还有芹菜香味。这个梦做得非常清晰,但当时他认为只是做梦而已,也就没特别在意。

  等到第二天午睡,又出现和前次同样的梦境,醒来之后口里也还有芹菜香味。

  他心中感到诧异,就走出衙门,按记起的梦中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婆婆的家门外。

  他敲门进去,竟看到梦中所见的老婆婆,就问她:“您有没有在外面喊人吃面?”

  老婆婆回答:“昨天是我女儿的祭辰。她在生之时,爱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祭辰这一天,我都要在门外喊她吃面。”

  黄庭坚问:“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她说:“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一想,自己正好是二十六岁,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便又询问她女儿在生时的情况,以及家里还有些什么人。

  老婆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时喜爱读书,信佛吃素,很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在二十六岁那年生病死了,临死前她说她还会回来。”

  黄庭坚问:“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

  老婆婆指着一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可以进去,我给你倒茶。”

  黄庭坚走进房里,看见靠近墙边有一个锁着的大柜子,就问:“这里面是什么?”

  “全是她的书。”

  黄庭坚说:“可以打开柜子看看吗?”

  老婆婆说:“我不知道钥匙在哪里,所以一直没打开。”

  黄庭坚想了想,记起钥匙的位置,果然找到了钥匙。打开书柜,发现里面有很多文稿。

  黄庭坚仔细阅读,发现原来他每次应试的文章都在其中,一字不差。这时他完全明白了,自己是回到前世的老家。于是跪在地上叫母亲,说自己就是她女儿的转世。然后回到州衙门,带人来接母亲,奉养终身。

  读这则事例,重点要观察:前世的串习会对后世造成怎样的影响。黄庭坚前世喜爱文学,这种串习直接影响到了今生,连写的文章都一样。他前世孝顺的习气也同样延续到这一世。比如,母亲喜爱清洁,他就亲自为母亲洗便器,直到后来做官,也从未改变(他的孝行被后人尊为二十四孝之一。)。而且,前世他信佛吃素,这一世也学佛吃素,参禅开悟。所以,如果今生努力串习善业,来世不必特别策励,自然会趣入善法。这是法性的规律。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如果不去修集布施、持戒等善业,不论今生具有何种种姓、容色、健壮的功德,或者极具权势、财富,后世都不会获得安乐。

  【“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反之,虽然今生种姓、相貌、势力、财富等较为低劣,但只要不染著恶行,具足布施、持戒等功德,就能像夏季江河不断流注,终将充满大海一样,后世的安乐一定会得以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因此,应对善不善业招感来世苦乐的道理发起坚定信解,并以此坚定信解摄持,励力断恶行善。没有坚定的信解,岂能如欲而行?

  这是说,内心自然缘善业而转的因是对业果的坚定信解。试想:对善恶因果没有坚定的信解,怎么会有断恶行善的愿欲呢?又怎么能按此愿欲行持呢?因此,建立对业果的信解极为重要。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