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25

  ..續本文上一頁他:“你是聲聞衆中的神通第一,怎麼被打成這樣?”他說:“被宿世業力所持,我連“神”字都想不起,更不用說顯神通了。”本來憑目犍連尊者的神力,右腳指一踩,就可以震動天宮,但以宿世罵母的業力成熟,有神通也施展不出。

  以下是琉璃王誅滅釋迦族的案例:

  波斯匿王初登王位時,想迎娶一位釋迦族的女子做王後,就派遣大臣去迦毗羅衛國求婚。

  五百個釋迦族人聚集在一起商議此事。他們十分不悅,因爲釋迦族種姓高貴,不應與女奴之子婚配,但又懼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時商議不下。

  當時長者摩诃男說:“波斯匿王性情暴惡,我們如果不答應,他必定會摧毀我們的國家。我家的婢女有個美麗端莊的女兒,不如把她嫁給波斯匿王。”

  得到衆人的同意後,摩诃男就讓婢女的女兒沐浴更衣,又用寶車親自把她送到波斯匿王那裏,並告訴波斯匿王:“這是我的女兒,你們可以成親。”

  國王非常歡喜,拜她爲第一夫人。不久,生下一子,即琉璃太子。

  太子八歲時,波斯匿王就讓他前往迦毗羅衛國學習射箭技藝。琉璃太子乘著大象,帶著仆人們一同前往摩诃男家中。摩诃男召集五百童子,陪伴太子學習。

  當時新建了一座講堂,猶如天宮。衆人說:“我們應當先請佛和僧衆來應供,這樣能得無量福報。”于是敷設座具,懸挂幡蓋,香水灑地,焚燒名香。

  這時,琉璃太子跑進講堂,登上獅子座。釋迦族人見後,聲色俱厲地呵斥他:“女奴的兒子!”並把他牽出門外,推倒在地。

  太子深感屈辱,對身邊的苦行梵志說:“釋迦族人對我橫加毀辱,以後我登基爲王時,你要提醒我這件事。”

  後來,波斯匿王駕崩,琉璃太子繼位。苦行梵志就以此事提醒琉璃王。琉璃王命令群臣集合四軍,前往討伐釋迦族人。

  當軍隊抵達迦毗羅衛國時,琉璃王遠遠看見佛在一棵枯樹下結跏趺坐。于是下車作禮,問道:“爲什麼您不坐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下,卻坐在此處?”

  佛說:“親族陰涼之故,勝過一切外人。”

  琉璃王說:“今日世尊爲護親族,我不應征討。”

  後來苦行梵志一再奏請討伐,琉璃王又興兵而來。

  這時,目犍連尊者對世尊說:“琉璃王前來討伐釋迦族人,我想把他的四部軍隊抛到他方。”他又想把琉璃王的軍隊拔出虛空,或移到海中,或移到鐵圍山中間,或把釋迦族人移至他方國土,或以鐵籠覆蓋全城。

  佛說:“你雖有此功德,卻不能將釋迦族人置于安全之地。衆生有七事不可避免,即:生、老、病、死、罪、福、因緣,想避也無可逃避,你怎麼能攔住他們的業力呢?”

  目犍連始終無法釋懷,便把相識的四五千人攝入缽內,舉到空中星宿之際。

  釋迦族人集合四兵,出城一由旬,對抗琉璃王。他們技藝高超,在一由旬內遙見琉璃王,或射落對方士兵的頭髻,或射斷對方的弓弦,或射破器杖、幢幡等,但並不傷人。

  琉璃王非常害怕,對群臣說:“你們看這些箭是怎麼來的,他們真要傷害我,我必死無疑。”于是下令退兵。

  苦行梵志勸阻說:“大王不必畏懼,釋迦族人個個持戒,連蝼蟻都不殺,何況人命,所以應當進軍。”

  琉璃王聽從苦行梵志的話,繼續進軍。釋迦族人果然退入城內。

  琉璃王喊道:“速開城門,不然就把你們趕盡殺絕!”

  這時城中有個十五歲的奢摩童子,登上城牆,獨自應戰,傷了許多敵軍。頓時敵軍崩潰逃散,藏入土洞中。

  釋迦族人告訴童子:“你有辱于釋迦族的聲譽,誰不知道應戰呢?但釋迦族向來修善,蝼蟻尚且不傷,何況人命?我們一人能敵萬人,如果迎戰,一定能摧毀敵軍,但殺害人命,死後將墮地獄,即使生在人中,也壽命短促。你應速離此地。”奢摩童子便離開了城市。

  後來,琉璃王的軍隊再次來到城門外。當時魔王波旬化作一個釋迦族人,來到城門前,叫喊開門。釋迦族人見是自族人,隨即打開城門,琉璃王的軍隊趁機攻入城內。

  琉璃王說:“釋迦族人衆多,幹脆把他們雙足埋在地下,讓暴象踩死。另外挑選五百個釋迦族的女人,帶到我這裏來。”

  當時,摩诃男乞求琉璃王:“我現在沈入水中,在我浮出水面期間,無論時間長短,請你允許釋迦族人隨意逃走,等我浮出水面後,再殺死他們。”

  琉璃王答應之後,摩诃男便跳入水中,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樹根上,斷絕了性命。

  釋迦族人從四道城門競相奔逃。

  許久,琉璃王問大臣:“摩诃男爲什麼還沒有浮出水面?”旁邊的人就鑽入水中把命絕多時的摩诃男抱出來。

  琉璃王見外祖父已死,很後悔地說:“我外祖父爲救護自己的親族而死,早知如此,我終不應討伐。”

  被琉璃王殺戮的人,有九千九百九十萬。鮮血流成了河,環繞著迦毗羅衛城。

  退軍之後,目犍連對佛說:“承佛威神,我保護了四五千人。”佛讓他觀察。目犍連從星空中取下了缽,發現所藏的人全部死去。

  琉璃王回到尼拘羅園後,安慰五百侍女說:“不必憂愁,我就是你們的丈夫。”然後想和一個釋迦女交通,釋迦女罵道:“我爲什麼要和女奴之子通情?”琉璃王大怒,斬斷她的手足,扔進深坑。

  五百侍女都辱罵琉璃王:“誰會以自己的身體與女奴之子交通!”結果慘遭同樣的懲罰。

  五百侍女慘痛難忍,呼喚著如來的名號祈求佑護:“我們同爲釋迦種姓,如來出家成佛,我們卻受此慘痛,如來爲什麼不憶念我們?”佛與比丘們便前往劫毗羅城。釋迦女們遙見世尊,心懷慚愧。

  佛對帝釋說:“女子們慚愧無衣。”帝釋就以天衣蓋覆女子身體。佛又告訴毗沙門天王:“女子們饑渴已久,置辦些天食,讓她們飽足。”佛爲五百侍女演說苦集滅道。侍女們聽法之後,塵垢俱盡,得法眼淨,命終升天。

  佛走到東門,只見城中一片廢墟。佛告訴諸比丘:“以前我和比丘們曾在此處說法,如今此地已成廢墟,空無一人,以後不再來了。”

  佛回到舍衛國祇樹園,告訴諸比丘:“琉璃王和他的兵衆將在七日後全部滅亡。”琉璃王聞言,非常恐懼。

  到第七天時,琉璃王以爲自己已經幸免于難,就帶著軍隊和釆女來到阿贻羅河兩側舉行宴會慶賀。

  忽然天空中雲團翻滾,倏起雷震,暴雨傾盆而下,把所有人漂溺而死。琉璃王墮入阿鼻地獄,天火把他的宮城一燒而空。

  比丘們問佛:“釋迦族以何因緣受此苦難?”

  佛說:“往昔羅閱城有一漁村。因爲遇到饑荒,米貴如金,人們就以草根爲食。村中有一個大池塘,池中有很多魚類,人們就捕魚來吃。當時有兩條大魚這樣說:“我們是水族,不在幹地之上,而這些人卻以我們爲食。”村中有個八歲小孩,沒有去捕魚,但見到人們捕魚時,生起了歡喜心。當時的羅閱城人就是今天的釋迦族,兩條大魚分別是琉璃王和苦行梵志,見到捕魚發笑的小孩就是我。由于殺魚的罪業,羅閱城人在無數劫中受地獄之苦,我也因爲隨喜造惡,感得今日頭痛。”

  佛陀見到自己的家族即將毀滅時,何嘗不願意援救。但是以一個人的意願並不能遮止業力現行,不然業果不虛的真谛就無法成立了。因此,十力具足的佛陀,在業力成熟之際,也難以拯救一人,畢竟誰也不可能改變業果緣起。

  從這裏聯想到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唐山大地震、東京大地震、文化大革命,以及本世紀的伊拉克戰爭、印尼大海嘯、瘋牛病流行、非典流行等,在共業成熟之際,誰也阻擋不住這樣大規模的天災人禍。

  不懂業果的人會覺得這些天災人禍與自己很遙遠,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但是以因果律衡量,就會令他恐懼,因爲每個人無量劫中都造過無數能變現類似或更嚴重果報的罪業,而這些罪業習氣就像一顆顆等待引爆的核彈,正安住在識田中,一旦遇緣爆發,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所以,我們並不是活在太平世界當中,在似乎平靜安樂的假相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每個凡夫的處境都很危險,誰也無法預料什麼時候業力發動,就染上艾滋病,或卷入戰爭,或被洪水淹死,或死于大火。所以,認識了業果真相之後,人人都應當勵力忏悔宿業,祈求金剛薩埵本尊加被,在罪業成熟之前,將它無余忏盡。

  卯叁、攝義

  以上四條總的概括了業果方面的道理。對業果之理能否獲得定解,依賴于對這四條觀察思惟。所以對這四條道理,要發起最大精進反複思惟。

  “苦樂由黑白業生”,“苦樂的差別由黑白業的差別生”,對這兩條生起決定之後,自己的行爲方式就得到了決定,即:欲得樂果,唯有造集樂因——善業;欲免苦果,唯有斷除苦因——惡業。而且,善惡業不是來自別處,唯一出自自己的身口意。換言之,當下自己身口意的造作,直接決定了自己未來的苦樂,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爲,都決定有相應的果報。所以,任何行爲都必須遵循業果的規律而取舍。這樣,依據業決定之理,身口意的造作就有了正確、清晰的方向。

  進一步認識業增長廣大的道理,就會使我們不再忽略對微細善惡業的取舍。每天早晚念誦百字明和金剛薩埵心咒,就是要將一天所造的惡業及時忏悔清淨。不然,惡業在心中增長廣大,等到它勢力強大時,再想淨除就困難了。所以,認識業增長廣大之理,就能使人在微細業上謹慎取舍。

  接下來,“未造業不會遇,已造業不失壞”這兩條是從正反面對業決定之理再加闡述。決定了這兩條,就會遠離猶豫或僥幸的心態。由于深信所作不壞,就不會認爲:我行善不爲人知,白做了吧!也不會認爲:我做了這件壞事,不會有事吧!總之,不會再有種種不如理的心態。

  以上這四條是大原則,貫穿在一切業果現象中,後面分別思惟十黑白業及其果報的差別,也是這四條大原則的展開,所以必須首先對這四條總綱獲得定解。有了基本的定解之…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