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45],彼趣猛焰遍燒林,無量株杌[46]亂雜倒。”】
前兩句是幻覺,後兩句是以惡業力顯現的景象。
夏天,餓鬼被熱苦逼迫,遠遠看見涼風揚起波浪灑在山崖上,一派清涼景象,山上檀香樹林郁郁青翠。但是,當餓鬼趣近林園時,四處卻驟起猛烈的火焰,焚燒整片樹林,無量株杌,或倒或斜,或剩余燼,一片狼藉。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
前兩句是幻覺,後兩句是惡業力顯現的景象。
這些餓鬼又遠遠看見大海中波浪洶湧,高高翻滾,五彩缤紛的泡沫充滿大海,但它們趣近時,卻見到被卷著熱沙霧的紅風猛烈吹刮的大曠野,極爲恐怖。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煙,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于身。”】
這些餓鬼受到熱沙紅風襲擊,企望空中雲雨從天而降,然而從雲層中卻降下鐵箭、冒煙的火炭、熾燃炎熱如流星般飛逝的金剛石,穿梭在空中,如金色的閃電一般,撞擊餓鬼的身體。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
以惡業力的緣故,餓鬼被熱苦逼迫時,冬季大雪紛飛,也覺得十分炎熱;被寒苦逼迫之時,夏天炎熱之火,也覺得極其寒冷。
以下總結。
【“猛業成熟所愚蒙,于此種種皆顛倒。”】
由于猛業成熟,導致心識愚蒙,所見所想的種種都是顛倒。
如上所說種種餓鬼顛倒的境界,譬如,清水變爲膿血,波浪現爲紅風,冬感飛雪炎熱,夏覺火焰寒冷等,這些顛倒的因不在外面,唯一是心。因此,以猛業成熟所愚蒙的迷亂識前,以習氣力就會顯現如此顛倒的境界。所以餓鬼界並不是他法所成,唯一是悭貪的惡心所作。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幹銷。”】
餓鬼口如針眼般微細,腹部卻龐大得有無量由旬,這些受苦的衆生即便能喝到大海之水,但還沒有入到寬廣的咽喉中,早已被口中的毒火燒得滴水不剩。
辰五、餓鬼壽量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爲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親友書》雲:“常無間息受衆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系縛一類有情壽,五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爲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
餓鬼的壽量,《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和《俱舍論》都說:以人間一月爲一天,如是計量,餓鬼的壽命可達五百歲(相當人間一萬五千歲)。
《親友書》說:餓鬼恒常不斷地感受衆苦,被惡行堅固的業索系縛,有一類餓鬼壽量是五千歲,也有萬年不死而一直受苦的。《親友書》注釋中說:一類餓鬼壽量是五千歲,又有一類壽量爲一萬歲。
卯四、叁惡趣衆生的身量
【《本地分》說:“叁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本地分》中說:叁惡趣有情的身量無有定准,由于有情不善業之力,導致身量大小不一。
譬如,魚類中最大的摩竭大魚,在《四分律》中說:“身體長達叁百或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達七百由旬。”《阿含經》上說:“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似赤谷,旁生中受報極小者,形如微塵,凡夫肉眼根本不見。”
卯五、攝義分四:一、乃至未生體驗之間須修習 二、生體驗後亦當修習 叁、教誡須閱讀經藏而思惟 四、思惡趣苦應發之心
辰一、乃至未生體驗之間須修習
【若思如是惡趣衆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于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衆苦,我何能忍?】
如果思惟上述叁惡趣衆苦,應當這樣思惟:現在我將手探入熱灰中,過一天一夜,尚且無法忍受,我又怎麼能忍受在八熱地獄中長時受苦?嚴冬我坐在極寒冷的冰窟中,赤身裸體,住上一天一夜,尚且無法忍受,我又怎麼能忍受在八寒地獄中長時受苦?我幾天不吃不喝,尚且難以忍受,我又怎麼能忍受在餓鬼界中常與饑渴相應?現在被蚊蟲叮咬,尚且難以忍受,我又怎麼能忍受墮爲旁生,被猛獸吞食?
【度[47]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以上述方式衡量現在的心,乃至未能改變心意,生起大怖畏之間,應當精勤地修習。如果雖然有知解,但自己沒有修習,或者只是稍微修習,都沒有利益。
以下引公案說明。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48]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
如《律本事》所說:阿難尊者妹妹的兩個孩子出了家,阿難尊者負責教他們讀誦。才學了幾天,兩外甥便懈怠不讀,阿難便將他們托付給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但依舊如此,沒有什麼改變。阿難囑咐目犍連說:“你應當設法讓他們發起厭離心。”
以下便是目犍連以方便度化他們的故事。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爲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衆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镬,湧沸騰然。】
目犍連尊者將他們引到白天要經過的地方,並以神通力將此處化現爲一座有情大地獄。他們路過時,聽到陣陣砍劈、割截等聲響,便上前觀看,結果看見有情遭受砍斫的痛苦,又看見那裏有兩口大鍋,裏面熱油沸騰翻滾。
【問雲:“此中全無入者耶?”報雲:“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
兩人便問:“這油鍋內沒有有情進去嗎?”
獄卒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家後整日懈怠,浪費時光,他們死後就生在這鍋裏。”
兩人聽後,極其恐慌,心想:“如果知道我倆就是阿難的外甥,可能現在就被放入油鍋。”于是兩人迅速返回目犍連的住處,向尊者詳細禀報今天所見之事。
【目犍連子告雲:“二求寂[49],若此過患,若余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于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目犍連尊者就此告誡:“二位小沙彌,這種過患,或者其他過患,都是由懈怠所引生,你們應當發起精進心。”兩位沙彌因爲見到苦、害怕苦,從此便發起大精進,一改以往的懈怠。如果在飯前憶念起地獄,就沒有食欲;如果在飯後憶念起地獄,當即就會嘔吐。
目犍連尊者在達到初步的效果後,進一步以方便引導他們。
【又引至余晝經行處,于余一處,化爲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雲:“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目犍連尊者又將他們引到另一個白天經行的地方,並且以神通力將此處化現爲諸天。兩人經過時,聽到琵琶等美妙的樂聲,非常好奇,便前往觀看,看見一座莊嚴的天宮,裏面充滿天女,卻沒有天子。兩人便問天宮裏沒有天子的原因。天女答道:“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發起精進,兩人死後,將轉生此處。”兩沙彌聽了,心裏很歡喜。返回後將這次經曆也告訴了目犍連尊者。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余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尊者便應勢利導他們:“小沙彌,這類殊勝的利益,或者其他殊勝的利益,都是從勤發精進産生的。你們應當發起精進。”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問雲:“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複生叁惡趣耶?”】
在尊者的循循善誘之下,二人從此發起大精進。他們在聽受聖教傳承時,聽到具有真實義的經典中“從諸善趣而生惡趣”的文句,心生疑惑,便問目犍連:“聖者,我們從善趣人天中死後,是否仍要轉生叁惡趣?”
【告雲:“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應須輪轉。”】
尊者告訴他們:“二位賢首,乃至未斷煩惱,爾時決定需要在這五趣生死中,如水車般上下不停地輪轉。”
【彼二厭離,作是白雲:“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爲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爲說法已,證阿羅漢。】
二沙彌聞言,便厭離輪回,他們對尊者表白說:“我們今後一定不作煩惱行,唯願聖者爲我們宣說這樣的正法。”目犍連見法器已經成熟,便爲他們說法,說法之後,兩沙彌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宗大師以此公案引出評論。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贊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于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于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由此公案,我們可以體會:能滅除懈怠,能發起精進勤修正道,策發道心,令心希求解脫,以及證得解脫,這一切的根本…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