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正是修苦。即使大師佛陀現在安住世間,對于這方面的教授,也沒有超勝修苦的法門可以宣說。正是在修苦中,將會發生下士和中士的意樂,這個道的次第極爲明顯。
以下再說一則公案,此公案前半部分出自《釋門自鏡錄》,後半部分引自《高僧傳》。
晉朝沙門慧達,西河離石人,在家時叫劉薩河,喜好打獵,叁十一歲時,暴病而亡。因當時身體還是很軟,所以家人不敢處理。
到了第七天,薩河蘇醒過來,說:臨終時,見到有兩人將我綁住,一直往西北方向走,路越來越高,等路稍平時,兩旁排有樹木。我看見一個人持著弓帶著劍,攔路而立。他指著兩人說:“將薩河帶到西邊。”在西邊,我見到很多房屋。不久,有兩位沙門對我說:“你認識我嗎?”我說:“不認識。”沙門說:“現在你應當皈命釋迦佛。”我便依言在心中發願。
這樣隨著沙門一起走,遠遠看見一座大城,形狀像長安城,但顔色很黑,這就是鐵城。鐵城中所見到的人,身體非常龐大,皮膚如黑漆,頭發披散,拖在地上。沙門說:“這就是地獄的鬼。”城中極爲寒冷,有冰像石頭一樣飛散,碰到頭,頭便斷,碰到腳,腳也斷。兩沙門說:“這就是寒冰地獄。”當時我便自責,也能知道宿命,知道二位沙門過去在維衛佛時是我師父。當時我做沙門,因爲犯了俗罪,不能受戒。雖然佛出現世間,但竟然不能見佛。後來再得人身時,有一世生在西南羌族中,現在出生在晉地。之後我又見到刀山地獄,這樣次第經曆,見到了很多地獄。地獄和地獄之間地界不同,不會錯亂。地獄中人數很多,無法計量。受刑的方式大致如經中所說。
不久,出現了非常明亮的金色,有一位身高兩丈的人,相好莊嚴,全身都是金色,左右的人都說:“這是觀世音菩薩。”人們都起身頂禮。我頂禮後,菩薩爲我說法,說有十多句。菩薩又說:“你本來應該曆劫備受罪苦,因爲曾經聽聞過佛法,心生歡喜。現在只要受一次輕報,即可免除而得複活,可以做沙門。”
當時,又遇到有人對我說:“在襄陽時,你爲什麼殺鹿?”我跪著回答:“別人殺鹿,我只是加槍而已,我又不曾吃肉,爲什麼要受果報?”當時在地獄中,我看見襄陽射鹿的地方,山林水草地宛然就在眼前,所騎的黑馬都會說話,它們都證明我殺鹿的年月時日,我害怕得無法回答。不久,有人用鐵叉刺入我的身體,放在鐵鍋熱湯中,我見到身體全都糜爛。有風吹著身體,忽然又恢複如初。有人對我說:“你又殺野雞,也曾殺大雁。”說完又用鐵叉刺我,放入大鍋熱湯中,如前一般糜爛。這樣受罪後,才派人送我走,到了一座大城,有人對我說:“你受輕報,又能夠複生,靠的是福力,今後不要再造罪。”便派人送我,我遠遠見到自己的身體,不想回來,但被送的人一推,心便附在身上活轉過來。
在《高僧傳》中還說到:當時在地獄中,沙門對他說法教誡,命他出家,去丹陽、會稽、吳郡禮阿育王塔像,忏悔罪業。薩河醒後,便出家修道,改名慧達,在福業上極其精進,而且唯一以禮忏作爲最首要的修行。
晉朝甯康年間,他到京師。先是皇帝在長幹寺修有叁層塔,塔建成後,每晚放光。慧達上城樓觀看,看見塔頂有不同的光色,便前去恭敬禮拜,早晚極爲誠懇。一晚,他看見塔下,時有光明放出,就讓人挖掘,挖到一丈深時,得到叁個石碑。石碑中有一鐵函,鐵函中又有銀函,銀函中又有金函,金函內藏有叁顆舍利,而且有頭發指甲,頭發長達幾尺,卷起便成海螺形狀,光色炫耀,這就是周敬王時期,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座。
慧達後來又到吳縣[50]禮通玄寺的石像,此像極其靈異,慧達在通玄寺前後住了叁年,每天從早到晚虔誠禮拜,從未間斷。不久又到會稽[51]禮佛塔,此塔也是阿育王所造,年遠失修,只剩下塔基。慧達奮發,攝心觀想,見遺塔發出神光,由此就修複遺塔。當時鳥類不敢在上面逗留。凡是靠近寺院,獵人和漁民皆無所獲,獵人打不到野獸,漁民捕不到魚。
慧達禮拜塔像,屢現瑞相,他精勤努力,終年也沒有改變。後來不知所蹤。
慧達經曆地獄的痛苦之後,幡然忏悔,發起大精進。他以佛像、佛塔作爲所依,多年始終虔誠敬禮忏罪,得到很大的感應。能發起如此勇猛的忏悔心,關鍵就是因爲親身感受了地獄的痛苦,生起了大怖畏心,以懼苦心自然會遠離懈怠,發起真實出離心、皈依心和一心行善的心。
以下宣說緣苦修心的修量。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恒常勵力修習。】
修心的量,即乃至自相續沒有發起如是意樂以來,應當要恒常努力修習。
“如是意樂”指下士、中士的意樂,即如公案中阿難兩位外甥的意樂。
【內邬嗉巴亦雲: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爲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甯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
內邬素巴也說:應當反觀自己轉生惡趣的因,以往有沒有做過,現在是否還在作,將來是否還想作。如果以往已作,或者現在正在作,或者還有將來作的想法,這樣便會轉生惡趣。如果轉生在惡趣,那時我將作什麼?我能否忍受?這樣想了之後,作意思惟,一定要讓自己的腦漿發熱,坐立不安,無法安心,要這樣隨自己的能力發起畏怖心。
能生起這樣的畏怖之心,就是修苦到量。
辰二、生體驗後亦當修習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于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于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舍。】
這個修苦極爲迫切需要,和我們的修行息息相關。從正面來說,現在已經得到善妙的人身,如果這樣思惟,能清淨以往所作的惡業,未來的惡業也會因爲以怖畏心防護而減少。以往所作的善法,由于以猛利欲樂發願,能令其輾轉增長繁多,未來應新作的善法,心也堪能趣入,這樣每天都可讓暇滿人身具足真實的義利。相反,如果現在有能力時,不思惟這些,來世一旦墮入惡趣,雖然想尋求從惡趣怖畏中救護的依處,但也不可能找到,那時對應作不應作的學處,因爲沒有智慧力,所以根本不能取舍。
以下引《入行論》證明這一點。
【如《入行論》雲:“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
誠如《入行論》所說:如果在有能力、有機緣行善時,但我沒有行持善法,將來墮入惡趣,心識被痛苦蒙蔽,無法轉動,那時我能作什麼呢?
【又雲:“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爲?”】
《入行論》又說:在惡趣中,誰能從這種大怖畏中救護我?睜開恐懼的雙眼,四處尋找皈依處,但是見到四周都沒有依處後,自心周遍迷悶,如果在惡趣中沒有依怙,那時我能怎麼辦呢?
【“故自今歸依,諸佛衆生怙,勤救衆生事,大力除諸畏。”】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全身心皈依諸佛如來。諸佛是衆生的依怙,以大慈悲任運相續不斷地救護衆生,具有大威力,能夠遣除衆生所有的怖畏。
辰叁、教誡須閱讀經藏而思惟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于所觀閱,應當思惟。】
以上只是粗略說明了叁惡趣苦,廣說則如《正法念住經》[52]所說。如果不閱讀,就不會了知,所以一定要觀閱;如果只是閱讀一二遍,則無法記住,所以應數數觀閱;如果不思惟修習,則對心相續不起利益,所以,應當反複思惟修習所閱的內容。
辰四、思惡趣苦應發之心分叁:一、由思惡趣苦而發忏悔心 二、由思惡趣苦而發出離心 叁、由思惡趣苦而發大悲心
巳一、由思惡趣苦而發忏悔心
唐代僧人慧信和樹果自小出家,住在西京勝業寺。某年五月,忽然被冥官提去見閻羅王。閻羅王問:“你們生前,作什麼修行?”慧信說:“念法華經叁至四卷。”王合掌恭敬道:“放了二人,領去觀看受苦的地方。”(可見閻羅王也是恭敬善人,如果生前天天修善,將來便不會恐懼。)
這樣兩人便一直往西南方向走。到了一個大門的北院,見到有一棟很長的房屋,用木板做牆,牆上有很多洞,每一個洞內,都有僧人的頭。兩人見到同寺的僧人大諒,頭正伸出洞孔,見到慧信和樹果,便啼哭驚叫,慘狀難以具述。大諒曾檢校修理大殿中叁尊大像,因爲私用修像物,被冥官追攝。(爲常住發心、爲叁寶做事的道友們,對此一定要謹慎小心。如果私用叁寶財物,將來會感受地獄的果報。)板牆每個孔洞旁都有獄卒,長相恐怖,手持尖刀在割頭,血汙狼藉。後獄卒又將頭安好,叫“複活”之後,頭又伸出孔中,不一會兒,就已經反複一、二十次。
兩人又繼續往西走,這一次見到殺生吃肉受罪的地方,有無數僧人被割截,大聲慘叫,聲懾人心。生前爲吃肉所傷的衆生,均來索命,分食他們的肉血。又見到同寺寺主智感、維那阿六,都被綁縛,獄卒審問二人有關吃肉、濫用僧物的罪業。
這時,慧信和樹果忽然被人推入一個深黑的坑內。不久蘇醒起來,全身流汗,心魂無主。後來不到一個月,大諒便死了,智感也慘痛暴死。阿六發心忏悔,一直不出門,讀誦…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