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父親,你舍棄我,今後誰養活我?如果你一定要去,就先將我殺死再走。”我見兒子如此,不由心軟愛戀,對他說:“爲了你,父親不再出家。”
因爲這個兒子,我沒有證道。九十一劫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後來以生死之身再也沒有遇到我前世的兒子。現在我以道眼觀察,知道他轉爲這只鳥,我哀愍他愚癡,所以就笑了起來。”
這則公案中,餓鬼母經曆鬼城七次的成壞,仍不得解脫。阇夜多尊者,一念愛戀,致使九十一劫流落生死。可見生死長遠,極爲可怖。
這個暇滿人身,難得易失。如果耽著世間八法,一念之差,便會墮入惡趣。上文已經宣說了惡趣衆生的壽量,一旦墮入惡趣,確實萬劫不複。旁生的壽量已經極其漫長,餓鬼、地獄的壽量更是不見邊際。倘若今生墮落惡趣,不知道何時才能了結。寂天菩薩在《智慧品》中說:“暇滿難再得,佛出世難遇,難度惑瀑流,嗚呼苦相續!”真正修苦念苦的人,一想到惡趣壽量的漫長,汗毛都會豎立。因此,各位道友應當痛念生死,放下今生,一心尋求後世的義利,一心趨向解脫。
巳叁、由思惡趣苦而發大悲心
大恩上師說:“叁界衆生皆爲我父母,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沈溺在惡趣苦海中的衆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應當發慈悲心,爲他們修福回向,以大慈心將安樂和善根回向他們。
以下兩則公案頗爲感人,觸動人心:
唐朝居士李信,並州文水縣人士。顯慶某年冬天,因爲職業的關系,按照慣例輪調到朔州。當時已接近隆冬,天氣非常寒冷,風雪交加,他騎著一匹赤草馬,還帶了一匹小馬駒。走了十幾裏路後,馬便疲憊不堪。因時間很緊,李信就用鞭子抽打馬幾十下。這時,馬以人語對李信說:“我是你母親!生前因爲瞞著你父親,送了你妹妹一石多米,所以要受此馬報。這馬駒就是你妹妹。我們賣力還債,你又何必苦苦相逼!”
李信聞言大驚,不禁流淚,急忙向馬忏悔謝罪,而且將馬上的鞍辔拿下來,說:“如果真是我母親,應該認得回家的路。”馬就自己往前走,李信背著鞍辔隨馬回家。李信兄弟等人,知道這件事後,都非常悲哀,一家人另建一間馬房,安頓飼養,如同伺候母親,而且對僧衆供齋,爲母親修福,全家人都精進修行。鄉裏不論在家出家,都對這件事情感到驚歎。
從這則公案可以知道,旁生都是今生或前世的父母,只是改形易面,彼此不認識而已。而且旁生和人同樣有苦樂的感受,一想到它是自己的父母,又怎麼忍心傷害、打罵、驅趕呢?公案中的李信,聽到赤草馬說是他母親,內心極其震驚,知道馬是母親後,根本不敢騎,連馬上的鞍辔也取下來自己背。而且回家後,像對母親一樣侍奉。同樣,我們了知旁生是父母後,應當發慈悲心,對自己飼養或接觸的旁生,一定要盡力以慈悲心愛護。應由內心深處發願,生生世世不損害父母衆生。他們已經如此可憐,又怎麼能再以惡心加害?
以下宣說一則《地藏經》的公案: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清淨蓮華目如來。在佛像法時期,有一位羅漢,次第教化衆生。
一次,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供養羅漢食物。
羅漢問:“你有什麼願望?”
光目女說:“我想在母親亡日時,修福救拔母親,不知道我母親現在轉生何處?”
羅漢憐愍她,便入定觀察,見光目的母親墮于惡趣,正感受極大的痛苦。
便問:“你母親在世時,作什麼行業?現在在惡趣中感受極大的痛苦。”
光目女回答:“我母親平日愛吃魚鼈,而且吃它們的子,或者炒或者煮,恣情享用,所吃的魚鼈數以千萬。尊者願您慈悲救拔我母親!”
羅漢勸光目女說:“你可以誠心念清淨蓮華目如來,而且塑畫佛像,這樣存亡都得福報。”
光目女聽了之後,就畫佛像供養,而且以恭敬心悲泣頂禮。後半夜時,光目女忽然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同須彌山,放大光明。佛告訴光目女:“你母親不久會轉生到你家,降生後就會說話。”
後來,光目家中的女仆生下一個孩子,不到叁天便會說話,他頂禮悲泣,對光目說:“生死業緣,果報自受。我是你母親,長久處在黑暗之中,自從離別後,數次墮入大地獄。蒙你的福力,才受生爲下賤之人,但也是短命,壽命只有十叁年,之後再次墮入惡道,你有什麼辦法能令我脫免?”
光目女聽到這話,知道她確實是母親,便悲傷流淚,對母親說:“既然是我母親,應該知道自己造下什麼罪業而墮入惡道?”
她回答:“是以殺害、毀罵二業而受報,如果不仗福力救拔我,以此惡業不得解脫。”
光目女又問:“地獄罪報情況如何?”
她說:“罪苦之事不忍言說,縱然千百年也說不盡。”
光目女聞言,悲哀號哭,對虛空說:“願我母永脫地獄,十叁歲後不犯重罪,不再墮惡道。十方諸佛哀愍我,聽我爲母發廣大誓願:若能令我母親永脫叁惡趣,及不做下賤人,乃至不做女人,永劫不受者,願我從今日起,于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在往後百千億萬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叁惡道罪苦衆生,我都誓願救拔,令彼等遠離地獄惡趣、旁生、餓鬼等,直至究竟成佛,我方成正覺。”
光目發完誓言後,便聽到清淨蓮華目如來告訴她:“光目,你大慈悲,能爲母親發這樣的大願。我觀察你母親十叁歲後,舍此報身,轉生梵志,壽命百歲。過此報後,轉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來成佛廣度人天,數量如恒河沙。”
這位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的前生。
釋迦牟尼佛說:“地藏菩薩往昔久遠劫中,這樣慈悲,發恒沙大願,廣度衆生。”
身爲大乘佛子,在了知惡趣痛苦之後,理應隨學地藏菩薩,發願盡未來際救度惡道有情,自己叁世所積的善根都要回向彼等速得解脫。
《普賢行願品》說:“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要知道,就在我們自在修學佛法時,十方世界中,有多少衆生正在地獄刀山火海中痛苦哀號,有多少衆生正在餓鬼界中日夜被饑渴逼惱,又有多少衆生正淪爲人類役使的工具,遭受人類宰殺,而這些衆生全都是前世的父母。
因此,各位道友應當隨學諸佛菩薩,發大慈心,觀想自己所有的安樂回向他們,代受他們一切重苦。一方面,至心祈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加被彼等早日脫離惡趣苦海。另一方面,要猛利發願,精進修持大乘法,早日成佛,救度一切沈溺苦海中的有情。
以下總結修苦的內容。
以下士道而言,我們修苦的目的,是爲了引發尋求後世安樂的下士意樂;修苦的方法,就是觀察修,內心緣叁惡趣的苦事數數觀察、思惟、衡量;觀察修的必要,即爲了修心、轉心,將內心轉成恒常猛利的厭離心態。只有反複思惟惡趣苦相,內心才能生起熱惱,發起猛利的厭離,繼而以下士意樂攝持,遮住心緣惡法轉動的勢力。所以,宗大師強調:“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這是要求作觀察修,而且在量上要數數觀察。
就正修、助修而言,上座時的加行、結行和前面一樣,即先作六種加行,從灑掃住處到供曼陀羅、祈禱叁事。其中祈禱,著重祈禱修苦時,能夠破除不怖畏、安穩而住的顛倒心,能夠生起怖畏惡趣之心,並且祈禱修苦時消除一切內外障緣;結行即回向;正行即緣惡趣苦思惟觀察;座間應參閱、聽聞有關叁惡趣苦的經論公案;另外不離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覺悟瑜伽四種資糧。這樣才能攝心,才有力量趣入,保持正修的成果,讓修法不退而輾轉增上。
宗大師最後強調,本論對惡趣苦只是粗略的宣說,廣大內容如《正法念住經》所說,一定要觀閱,要數數觀閱,而且必須思惟所觀閱的內容。更廣的內容,即凡是經論、公案、教言中相關叁惡趣痛苦之處,要了知都是修苦的教授教誡,應當緣這些法義思惟串習。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爲從量上來說,能夠多了知惡趣的過患,就能多思惟憶念;能夠多思憶痛苦,就能多産生厭患出離,所以閱讀思惟的範圍不應過于狹小。平時應多閱讀思惟《正法念住經》、《地藏經》等。在叁惡趣中,旁生的各種痛苦我們能親眼看見,所以尤其應當實地觀察,這樣感受才會深刻,由此增上轉心的力量。
修苦之量,即要修到自己的心發起大怖畏,內心熱惱恐懼,難以安甯爲止。沒有達到這樣的修量之間,應當不斷修習。
修苦的利益,即能引發厭離心、皈依心、大悲心、忏悔心、精進心等。尤其對下士道來說,能夠引發殊勝下士的意樂。如前所述,所謂殊勝下士的意樂,就是不以現世爲主,唯一希求後世善趣圓滿的意樂。其能生的方便就是修無常和修惡趣苦,即:以修無常了知速趣死亡,現世圓滿毫無實義,如此令心緣後世而轉;以修惡趣苦,了知後世將隨惡業墮落惡趣,心生恐懼,從而唯一希求後世善趣的圓滿。所以這兩者配合起來,就可以引發下士意樂,這就是修道次第上的道理。
此修苦的法門,對佛教各派修行來說,都不可或缺。譬如,以淨土宗而言,信願行是淨土叁資糧,其中願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其能生的方便正是修苦,就是下士道所說的思惟叁惡趣苦,以及中士道所說思惟生死總苦,綜合這兩者如理如量而修,決定可以引生厭離娑婆之心。以厭苦心念佛,自然會懇切紮實。
憨山大師曾經開示說:念佛須厭苦心切,如是欲念自然遣除,而不退屈。
印光大師說:“念佛心不歸一,是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以及將死墮地獄之想,則心自然歸一…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