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是英語,各類有情都能聽到自己的語言,而且小乘人聽了是小乘法,大乘人聽了是大乘法。《華嚴經》又說:“菩薩以一音,一切皆能演,決定分別說,一切諸佛法。”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演義》中說:“一音之中具一切音,名曰圓音。一切音聲即是一音,亦名一音。一多無礙總曰圓音。”經中也說:“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衆音悉具足,法爾皆充遍,一切言辭海,一切隨類音,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佛以一妙音,周遍十方國土,而且一音中具足一切音,佛的圓音法爾周遍一切言辭海,流現一切隨類音,在一切國土之中恒轉無上*輪。
《寶性論》說:“猶如一切谷響聲,依于他緣而得起,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如是如來聲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猶如山谷回響,隨不同的呼聲而在聽者前顯現種種回響,如果有萬人同時發出不同的聲音,山谷能隨之同時顯現不同的回響,但山谷沒有分別,也沒有對此人說此語、對彼人說彼語的勤作,聲音自體不是住在谷外,也不是住在谷內。同樣,佛音也只是相應所化的意樂,在所化各自心中生起而顯現,實際上,佛沒有分別,也沒有對此人說此語、對彼人說彼語的勤作,佛音自體不在身外,也不在身內,沒有內外遠近的偏袒。
以上宣說如來圓音的意義。以下再以《寶積經》公案說明佛陀的梵音聲相。
佛在靈鹫山說法時,尊者目犍連想探究如來音響所達的遠近。當時尊者在座上突然消失,來到須彌山頂上測聽如來的音聲,發現如來音聲如在眼前。他又以神通力遍遊叁千大千世界,越過所有鐵圍山,站在最邊際的鐵圍山頂上,聽聞如來的音聲,佛的音聲依然如在近前。當時,佛陀心想:“目犍連想測試如來的清淨音場,我現在可以顯發他的神通。”這樣在佛力的加持下,目犍連以神足力往西方遠行,次第經過九十九倍恒河沙數的佛土,到了一個名爲光明幡的佛刹。此佛土有佛,名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目犍連到達這個佛刹,再次測聽釋迦佛的音聲,依然像在佛前,聆聽教法。
光明幡佛刹有大光明,光明王如來身量高達四十裏,菩薩身量高達二十裏,所用的缽器有一裏高,宛若摩天大廈。目犍連尊者走在缽器的邊緣上,當時諸菩薩問佛:“大聖!這只小蟲來自何處?還穿著沙門的衣服,走在缽邊。”佛說:“你們不要發心輕慢這位尊者,他是長老大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聲聞衆中的大弟子,神足第一。”
菩薩們又問:“目犍連爲什麼來到我們這個世界?”
佛說:“爲了測試釋迦牟尼佛音聲所達的範圍,所以來到我們這裏。”
當時,光明王如來告訴尊者:“仁者!你不應測試如來的音聲,佛音無限,沒有遠近,又豈能測到邊際?你這是大錯。如果你以神足經過恒河沙劫,不斷西行,也不能得知如來音聲所到的範圍。諸佛世尊,音聲曠遠無限,巍巍無量,不可比喻。”
這則公案說的是佛語六十種妙音支分中的一相——一切眷衆普聞音。在佛前聽聞佛語極爲清晰,大小適中,而在遠處他方世界中的所化衆生,也似在佛前,清晰聽受。其余五十九妙音功德,學人應當參閱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釋·勝乘甘露喜筵》,具體了知佛語的功德。
巳二、一切佛語均契合所化,能對治煩惱
【又如《百五十頌》雲:“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又如馬鳴菩薩的《一百五十頌》所說:觀見世尊面輪極爲可愛,在世尊面前聽聞此等極爲和美的言音,猶如皎潔月輪傾注甘露一般。
【“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這兩頌描述佛語能對治煩惱的功德。
世尊的語言能靜息貪欲的塵垢,宛若雲雨;能拔除嗔恚的毒蛇,猶如大鵬金翅鳥;能摧壞無知愚癡的翳障,如同破暗之日光;能摧毀我慢高山,猶如摧破一切的金剛。
巳叁、佛語具善說之功德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這一頌是從“無欺、隨順、易解”叁個方面,宣說佛語具足善說的功德。
以如實照見取舍之義的緣故,佛語沒有欺诳;以遠離不成立等過失的緣故,佛語能隨順衆生而成辦義利;以語言善巧組織的緣故,極易理解。以遠離欺诳、隨順利他、極爲易解的緣故,世尊具足善說的功德。
“見義”:如實照見取舍之義;“無欺”:沒有任何欺诳之處;“見義故無欺”:因爲佛智如實照見一切取舍之義,所以從智慧中流現的佛語無誤顯示一切染淨的差別,沒有任何欺诳、錯亂;“無過”:佛語沒有任何不成立的過失;“隨順”:能隨順衆生的根機而成辦彼等利益;“善綴”:語言善于組織;“易解”:極易理解。
《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巳四、聞思修佛語之利益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這一頌是宣說聞思修佛語的利益。
最初聽聞世尊的語言,能奪走聽者的心意,之後若對佛語如理思惟而修行,也能斷除貪嗔癡等煩惱的現行以及種子。
《辨中邊論》說:“此增長善界,入義及事成。”有情最初聽聞佛語,能增長自己的善根界,讓心意有所轉變。進而如理思惟佛語,便能深入法義,之後串習,最終成辦自己所求的義利。《大乘莊嚴經論》說:“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佛語初中後都能讓我們獲益,即:最初聽聞時,是産生清淨信解之因;中間思惟時,是産生歡喜之因;最後修習時,是産生真實智慧之因。所以佛語是初中後叁時唯一善妙的自性。
巳五、佛語應機而轉之功德
【“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這一頌顯示佛語應機而轉的功德。
佛語能令痛苦而貧乏的衆生獲得安慰,能令身心放逸的衆生從中回歸自心本源,能令樂著生死的衆生産生厭離,所以佛語都是契合衆生根機意樂相稱而隨轉。
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陀相應衆生根機意樂而說法:對貧乏者,宣說能得滿足、安樂的教法;對放逸者,宣說攝心不放逸的教法;對樂著生死者,宣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教法。或者:對貪心重者宣說不淨觀;對嗔心重者宣說慈悲觀;對癡心重者宣說緣起觀。諸如此類,都是佛語相稱而轉的功德。
《寶性論》說:“如是廣闊慈悲雲,普降八支聖道雨,由合衆生分類處,遂成種種異解味。”從佛陀廣闊的慈悲雲聚中,普降具有八支聖道的妙雨,因爲契合衆生的界、根機、意樂等差別,而成爲叁乘等不同的教法。
巳六、佛語普利衆生之功德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衆生。”】
這一頌顯示佛語普利衆生的功德。
佛所說的正法,能令通達佛法的上根智者生起歡喜,能令通達少分佛法的中根者增上智慧,能令下根者未達、邪解、疑惑的翳障得以摧毀,所以佛語能普遍利益上中下叁種不同根性的衆生,猶如一雨遍潤草木,小草小利,大樹大利。
如《寶性論》說:“譬如種種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大地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如是衆生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佛陀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無量壽經》說:“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衆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當成正覺。”這個教證也能說明,佛語能普遍利益各種根性的衆生,讓他們獲得不同層次的利益。
【應如是念。】
應當這樣思惟佛語的功德。
《寶性論》說:“總之宣說盡世間,天及地住安樂因,此等無余皆依靠,普世遍現佛圓音。”總之,一切世間,包括上界天人和地居人類等一切有情的安樂之因,都是依靠普遍顯現一切世間界的如來圓音。也就是在衆生前顯現的任何佛語,都具有令衆生離苦得樂的功能。對具有如是殊勝語功德的佛陀,應當至心皈依。
辰叁、意功德分二:一、智功德 二、悲功德
【意功德分二。】
佛陀的意功德包括智悲兩種。
巳一、智功德
智功德如果詳講,就是《現觀莊嚴論》所說的二十一部無漏功德。此處概略宣說佛智遍知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所謂智功德,就是對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所攝一切所知法,猶如觀看掌中的菴摩羅果,智慧無礙而轉。能仁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除佛之外其余的有情,因爲所知寬廣而彼等智量狹小的緣故,都不能周遍。
“如觀掌中菴摩羅果”,比喻智慧無礙照見。
“智量狹小,悉不能遍”,是指從凡夫乃至十地菩薩都不具遍知的智慧。譬如,凡夫眼識只能了別世間有漏法,而不知出世間無漏法;在有漏法中,只能了別色法,而不能了別聲、香等法;在色法中,只能看見近處、有限的色法,而看不見身後、遠處、微細等色法。這就是所知寬廣,以眼識量狹小而不能遍知。或者,小乘阿羅漢具有所知障,過于久遠、遙遠、深細的法都不能了知。譬如,舍利弗不知道華傑施主有出家的因緣,目犍連無法以自力觀見母親轉生在聚光佛刹土,阿羅漢無法測知佛陀叁身四智等功德。這都說明阿羅漢智量狹小,不能周遍所知。或者,學道聖者菩薩有出入定的差別,出…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