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35

  ..續本文上一頁定時不能安住法界,入定時也沒有達到法界全分顯露的境界,所以是所知寬廣、智量狹小不圓滿的境界。

  【如《贊應贊》雲:“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贊應贊》所說:唯有世尊的智慧能遍知一切所知,除世尊之外,一切聖凡,唯一是所知寬廣,智慧不能周遍。

  【又雲:“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于空,尊意無所礙。”

  《贊應贊》又說:以叁時所攝諸法一切種類的能知因,如掌中酸果一般,是世尊智慧的行境。諸法不論有情或無情,一法或多法,世尊的智慧都像風行于虛空一般,毫無障礙,洞徹了知。

  “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即以叁時所攝諸法一切種類的能知因;“生本”具有能生因和能知因兩種意思,此處是指能知因;“諸法動非動”指有情法和無情法,有情法爲動法,無情法是非動法。

  可以十力表示佛智無礙遍照萬法的成就。如《寶性論》所說:“知處非處業異熟,種種根機種種界,種種信解遍趣行,染淨二種靜慮等,憶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寂滅煩惱習氣智,如是宣說十種力。”

  一、以處非處智力,無礙照見一切因果合理非理之相。

  二、以業異熟智力,無礙照見一切因果別別決定的規律相,即無礙了知一切非福業、福業、不動業、無漏業,以及異熟果報的差別。

  叁、以種種根機勝劣智力,無礙照見一切有情上中下等根機的差別。

  四、以種種界智力,無礙照見叁乘不同種性或界的差別。

  五、以種種信解智力,無礙照見一切信解意樂的差別。

  六、以遍趣行智力,無礙照見所有輪涅一切乘的行道分類。

  七、以染淨二種靜慮等智力,無礙照見所有有漏雜染靜慮以及無漏清淨靜慮的差別。

  八、以宿命智力,無礙照見自他衆生一切宿世之事。

  九、以天眼通智力,無礙照見一切有情的死生來去。

  十、以寂滅智力,照見一切斷盡漏法之相。

  而且,佛智是以無勤作、無分別的方式一時徹照萬法。月稱菩薩說:“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如同大海風停波靜,海面澄清,萬象映現其中,如是佛陀的智海,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寂滅一切分別,叁世諸法全都炳然而現。

  佛智超勝一切聲聞緣覺、學道菩薩的智慧。《無量壽經》中說:“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如來深廣的智慧海,唯有諸佛才能了知,合集十方界的聲聞羅漢,在一億劫中,思惟佛陀智慧的境界,窮盡彼等神通力,也不能了知佛陀智慧的少分。《寶性論》說:“然如大地與微塵,亦如大海牛迹水,彼等差別極懸殊,佛與菩薩亦如是。”從斷證功德來說,佛陀究竟的功德和十地菩薩功德相比,相差懸殊,猶如大地比于微塵,也如大海比于牛迹水。

  【應如是念。

  應當這樣思惟佛陀的智功德。

  巳二、悲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爲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爲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衆生,常起大悲恒無間斷。

  所謂悲功德,如同有情被煩惱系縛沒有自在,能仁也被大悲系縛無所自在,所以能仁見到苦惱衆生恒時生起大悲,無有間斷。

  【如《百五十頌》雲:“此一切衆生,惑縛無差別,尊爲解衆生,煩惱長悲縛。爲應先禮尊,爲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如《一百五十頌》所說:一切衆生沒有差別,都被煩惱系縛,而世尊爲了解脫衆生的煩惱,恒常被大悲系縛。應當先禮世尊,還是先禮大悲?世尊明知輪回的過患,讓世尊這樣長久安住輪回的原因,就是大悲,所以應當先禮大悲。

  以下《谛者品》的教證,前一頌是略說,後叁頌是廣說。

  【《谛者品》亦雲:“若見癡黑暗,常覆衆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大悲的因就是見苦,佛陀因爲見到衆生因位和果位的痛苦,而對衆生發起悲心。

  《谛者品》也說:見到衆生在因位內心常被愚癡黑暗覆蓋,在果位陷入生死的牢獄,勝仙佛陀由此發起大悲。

  以下所引爲廣說。

  【又雲:“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62]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衆生,多病憂逼惱,爲除衆苦故,十力生大悲。”

  《谛者品》又說:見到衆生在因位被貪欲蒙蔽自心,以貪愛恒時耽著六塵境界,墮入愛貪的大海當中,勝者佛陀發起大悲。見到煩惱衆生在果位,身心多有疾病、憂苦逼惱,爲了遣除衆生痛苦的緣故,具足十力的佛陀發起大悲。

  【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衆生意樂,故佛無過失。”

  能仁恒時生起大悲,畢竟沒有不起大悲的時候,佛的意樂安住于衆生,所以佛的心意沒有過失。

  “終無不起時”:以輪回衆生無有窮盡,衆生在輪回中所受苦難也無有窮盡,所以佛陀悲心也無不起之時。

  “佛無過失”:因爲佛陀的悲心完全觀照衆生,沒有絲毫自利之念,所以佛的心意無有過失。

  【應隨憶念。

  應當這樣思惟憶念佛陀悲功德。

  我們應當至心皈依具足圓滿智悲的佛陀。

  辰四、業功德

  《現觀莊嚴論》中宣說二十七種佛事業,《寶性論》中以帝釋影像等九種比喻描述佛陀事業之相。本論是從世尊任運不斷饒益衆生的角度,宣說佛陀的業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

  業功德,就是佛陀的身語意業,由任運和相續不斷這兩種相,饒益一切有情。

  佛陀事業第一相——任運之相,如《寶性論》所說:“寂滅勤作是所立,無分別智是能立,爲能成立自性義,喻爲帝釋影像等。”寂滅一切勤作戲論爲所立,究竟現前無分別智爲能立,爲了能成立佛陀事業任運的自性,比喻就是帝釋影像等九喻。

  九種比喻中,以日輪說明諸佛事業任運的自性。其它比喻可以參閱《寶性論》。《寶性論》說:“猶如日輪無分別,光明一時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長,亦令他物得成熟。如是如來大日輪,放射聖法無量光,于諸所化衆生蓮,無有分別而照入。”如同日輪沒有任何分別念,但一時放射無量光明,令水蓮盛開增長,也令無量莊稼圓滿成熟。同樣,佛陀日輪也一時放射無量的聖法光明,能增長衆生心蓮功德的花瓣,能成熟衆生善根之莊稼,而這樣的事業完全沒有分別、勤作,任運行持。

  佛陀事業第二相——相續不斷,《寶性論》說:“如是遠離諸勤作,無生無滅法身中,乃至叁有未空時,轉入示現等事業。”乃至叁有輪回未空之間,諸佛事業相續不斷地轉入,在無生無滅法身中不動移的同時,相續不斷地示現色身的變化、語的宣說教誡、意的智悲周遍等事業。

  【此複由于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而且根據所化的差別,對堪能引導度化的衆生,能仁都能令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決定成辦一切所應作的事業。

  《寶性論》說:“猶如如意寶珠王,雖無一切諸分別,一時同處諸有情,亦隨所願皆能滿。”猶如如意寶,不同意樂的有情所祈求的衣食等物,如意寶同時滿足他們的所願。同樣,相應所化的差別,諸佛決定隨衆生根機意樂,將他們安置在道的基礎、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乃至佛地當中。沒有歸向的,讓他歸向;沒有成熟的,讓他成熟;沒有解脫的,讓他解脫;未起定慧的,讓他起定慧;未登地、未得授記、未得授職灌頂、未得成佛者,也分別讓他們得到如是的成就。

  【如《百五十頌》雲:“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谄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余事?”

  如《一百五十頌》所說:世尊您的善說,能摧毀苦因煩惱,也能顯示魔的谄诳方式,也宣說了生死痛苦的自性,也開示獲得無畏解脫的方法。思惟利益衆生的大悲世尊,凡是利益有情的事業,無不行持,世尊豈有這之外的事業?

  【《贊應贊》雲:“尊未度衆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贊應贊》說:豈有世尊未度衆生這樣的衰損?豈有世尊未讓有緣衆生會遇圓滿的事?

  換言之,即世尊所作決定是度化衆生之事,決定是令衆生會遇圓滿之事。

  【應憶念之。

  應當這樣憶念佛陀的業功德。我們應當至心皈依具有任運無間利生事業的佛陀。

  以上將佛功德歸攝于身、口、意、業四方面而作憶念,這是修行的關要。

  辰五、旁述分叁:一、多門觀察、數數憶念叁寶功德的利益 二、隨念叁寶功德易獲佛陀密意 叁、對皈依因——“深信”獲得覺受與否之差別

  巳一、多門觀察、數數憶念叁寶功德的利益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恒相續,余二寶德,亦複如是。

  以上從身口意業四個方面簡略宣說了念佛功德的道理。如果通過多個方面憶念佛陀的功德,就可以由多個方面引發清淨信心,如果能數數憶念思惟佛陀的功德,信心勢力就會猛利,而且會恒常相續。對其余法寶和僧寶的功德,通過多門觀察、數數憶念,也能産生這樣的利益。

  此處,修的要求有兩點:一、要多方面觀察,不只是通過一個方面,觀察的面要廣大;二、要數數憶念,不只是稍稍憶念,觀察的量要足夠。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