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42

  ..續本文上一頁,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迦摩巴說:現在就要畏懼死亡,臨終時則應無所畏懼;但是我們卻與此相反,現在毫不畏懼,到了臨終時,就只有用指甲抓自己的胸口。

  下面以理歸攝上述內容:

  一、被業惑牽引的凡夫(有法),死主決定當來並且無緣遮止(所立),因爲無論受何種身、住在何處、生在何種時代,都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遮止死亡的緣故(能立)。

  二、被業惑牽引的凡夫(有法),決定死亡(所立——第一種根本),因爲死主決定當來而且無緣遮止的緣故(能立——第一種根本的第一種因相)。

  卯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分叁:一、以教理成立 二、以比喻說明 叁、勸誡勿貪現世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

  思惟第二種因相,即思惟壽命沒有絲毫可增加,而且不間斷減少。

  辰一、以教理成立

  【如《入胎經》雲:“若于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爲晝夜盡銷,此等複爲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此複現見多已先盡,所余壽量雖刹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

  就像《入胎經》所說:“如果現在能夠好好保養這個身體,就可以活到一百歲或者再多一點。”(這是依據佛陀時代的情況來說的,現今時代惡濁,縱然精心保養也只能活到七十歲或者稍多。若未慎防損減壽命的因緣,也不一定能活到這個歲數。)因爲壽命最長也只有這麼多量,縱然能夠活到這個歲數,但是中間壽命銷盡的速度卻很快,即以月銷盡年,以日銷盡月,而日又被白天黑夜銷盡,白天等又被上午等時辰逐漸銷盡,所以壽命的總量短少。而且,現見此生的壽命多半已經銷盡,剩下的壽命即便一刹那也不可能增添,但壽命的損減卻周遍于白天黑夜一切時間,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減少,從未間斷。

  【《入行論》雲:“晝夜無暫停,此壽恒損減,亦無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說:白天黑夜沒有一刹那暫時停止過,此身有限的壽命恒時都在損減,又沒有一刹那可以增添,我怎麼能夠不死呢?

  人壽短短數十年,活一天便減少一天壽命,又沒有額外可以增添的壽量,因此,我們可以斷定,自己必定會死亡。

  辰二、以比喻說明

  【此複應從衆多喻門,而正思惟。

  對于“壽命無絲毫可增,而且不斷減少”的道理,應當通過衆多比喻而真實思惟。

  【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爲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譬如織布,雖然每織一次僅僅織去一縷絲線,但很快就能織完一匹布;又如爲了宰殺牛羊等,而將之牽往屠場,當它們向前一步步移動時,就是漸漸接近死亡;又如江河迅猛急速地奔流;或似險峻的岩壁上傾瀉的瀑布。同樣,人的壽量也將迅速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又如牧童拿著棍杖驅趕牲畜,使它們毫無自主地走入圈欄。同樣,衰老和疾病等,也使人們毫無自在地被引到死主面前。

  【此諸道理,應由多門而勤修習。

  對這些道理,應當通過多個方面勤修。

  以上諸喻皆出自《集法句經》,以下引經說明。

  【如《集法句》雲:“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當年,世尊在舍衛城乞食遊行時,見到一位織布者很快就織完了一匹布,于是說道:譬如織布,先織經線,經線織好後,隨即織入緯線,這樣很快就會織完所有緯線。同樣,人壽也是如此,日月如梭,很快就會結束此生。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

  就像決定被宰殺的牲畜,隨著它一步步往前走,很快就會來到屠夫的面前,人們的壽命也是如此。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

  猶如瀑布的流水,已經流逝的不可能再返回,同樣,人的壽命已經逝去的,也決定不會再回來。

  生命必然流逝,即便一刹那也不可能留駐或增加。不論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期,還是爛漫的童年或者飛揚的青春年華等,皆如白駒過隙一去不複返,不可重現,因此,誰也無法超越無常的本性。

  【“艱勞及短促,此複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

  人生充滿了艱辛勞苦而且極其短促,又有著各種痛苦,生命唯一是速疾壞滅的本性,猶如以木杖畫過水面蕩起的波紋,轉瞬即逝,不留絲毫痕迹。

  人的一生匆匆即逝,此生的一切都將蕩然無存,猶如水紋般,很快消逝無痕。

  【“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就像牧童拿著木杖驅趕牲畜返回住處一樣,衰老和疾病也將人們催逼到死主面前。

  【如傳說大覺沃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于修無常極爲便利。”說已而修。

  就像傳記中所說,一次阿底峽尊者走到河岸邊說:“水淅淅地流,這對修習無常非常便利。”說完就在岸邊觀修無常。

  以外在流水作爲助緣,很容易在心中現起無常的體驗。這是以尊者的傳記啓發我們,應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叁有無常如秋雲,衆生生死等觀戲,衆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宣說無常的涵義,經中說:叁界無常猶如秋天的白雲,瞬息萬變;衆生的生死如同觀看戲劇,幻變不息;衆生的壽命就像空中的閃電,一閃而過,刹那不住;又似懸崖飛瀉的瀑流,迅猛流逝。

  “叁有無常如秋雲”:此義即如《無常道歌》中所說:“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刹那無迹消失虛空中,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此喻堪爲厭世良教言。”

  “衆生生死等觀戲”:戲劇中的演員,顯現各種形象,而且儀態萬千不斷變化,無有固定。同樣,衆生的生死流轉也是如此,由善惡業牽引而轉生善惡趣中,顯現各種身相,而且瞬息萬變,無有固定。

  下文開始揭示無常修法的重點。

  【又如說雲:“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爲顯示無常。”故于衆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摩巴雲:“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

  又比如有說:“若能稍微向內思惟,就會發現一切外在事物無一不是在顯示無常。”因此,對萬事萬物都應這樣類推而思惟。如果反複地思惟,就能引生無常的定解;如果僅僅稍作思惟,就說生不起定解,這實在沒有利益。就像迦摩巴呵斥他的弟子說:“你們說思惟之後不能生起定解,你們什麼時候好好思惟過了?白天散亂放逸,到了夜晚就昏睡,你們不要說妄語!”

  這裏強調了兩點:一、應借助外在的事相向內思惟無常;二、必須反複地思惟。下面就以問答的方式具體分析第一點。

  一、什麼是無常的比喻?

  一切內外有爲法皆爲顯示無常的比喻,即叁有世間一切顯現法都在演說無常,譬如,落日浮雲、瀑布閃電、落花流水等,均爲顯示無常的生動教言。大恩上師在《無常道歌》中說:“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乃爲指示壽命無常書,自然道歌雖然無邊際,僅以此歌奉獻忠心友。”若能以智慧眼觀察內外諸法,便會發現,諸法都是指示壽命無常的書籍,大自然的無常道歌無邊無際,無時不在演唱。所以對智者而言,萬法無不顯現爲竅訣,皆在演說無常苦空之理。可見佛法並不遙遠,無時不在我們心前。

  二、什麼是“借助事相而思惟”?

  當我們見聞外在的事相時,將其作爲助緣而向內思惟無常之理,關鍵是要“向內反觀”,此與一般人向外攀緣相反。譬如:同樣是觀賞風景,佛子向內思惟而引生無常的體悟,世人則向外攀緣現法,而生起貪執。

  叁、爲何必須如此思惟呢?

  這就像阿底峽尊者所說:“此于修無常極爲便利”,即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相去思惟,便能生起親切生動的感觸,容易對無常生起定解。

  以上從“此複應從衆多喻門而正思惟”到這裏,是一段完整的內容,其中重點在于“如何思惟的方法”。

  以下再從生存本來即是趣向死亡之理,勸誡學人萬勿貪執現世。

  辰叁、勸誡勿貪現世

  【非但壽邊爲死所壞而趣他世,即于中間,行住臥叁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爲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于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峰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

  人們不但是在壽命的盡頭被死亡摧壞而前往後世,即便是在存活的期間,不論做行住臥等任何事情,完全沒有不減少壽量的時候。從一開始入胎之後,便沒有一刹那能夠安住,唯一是朝著後世奔馳,因此在中間存活的時候,完全是被衰老和疾病的使者牽引,唯一是爲了死亡而被引向前去。所以,我們不應認爲在存活時不是趣往後世而安住在歡喜當中。譬如,從高崖上墜落時,在沒有落到地面正當墜落期間,不應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雲:“人中勇識[20]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