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常是道基”的涵義,《道炬論注釋》說:“若未真正生起念死無常之心,無論作多少講聞、修行,皆成爲現世的作業,我等僧人的一切修行皆依于此,所以最初修習無常是竅訣門。”
【博朵瓦雲:“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爲,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博朵瓦尊者說:能除去我現世榮耀的,就是修習無常。因爲已經了知自己決定將失去親屬、資具等現世的一切榮耀,獨自一人無有伴侶而前往後世,那時除了正法之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沒有幫助。這樣了知後,不住現世的心才能生起,乃至心中沒有能生起念死無常的心,那就是遮阻一切佛法之道。
【铎巴亦雲:“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啓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铎巴也說:若能同時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與上師,並且發起大精進殷重地思惟,雖然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即使經過一百年也不能生起,但是由于諸無常法(藏文中是“所作性”)並非恒常不變而安住,所以稍微感覺艱難,就能生起。
“念死無常的無顛倒心”雖然難以生起,但因爲執著不死的心畢竟也是所作性,並不是恒常不變之法,能夠轉心的因緣一旦聚合之後,決定能將此常執心轉爲“念死無常之心”。能夠轉心的“因”,就是精勤殷重地思惟叁根本九因相,其“緣”就是積資淨障和祈禱上師本尊。
【于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雲後者全未能至。】
當弟子向迦瑪巴請求改修所緣境時,大師把前面的無常修法重講了一遍。弟子又求無常後面的修法,大師則說:後面的法你根本不能到達。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叁根本九種因相。】
如是自己的心如果能夠堪任,就應按照前文所說的那樣,真實地修習。如果心不堪能,就隨自己所適合的,將法歸攝爲叁種根本和九種因相,在九種因相中擇取和自己相應的內容修習。
【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
看看今生當中所有的人事物,其實都像是臨赴刑場受死之前,還打扮裝飾一樣,乃至內心對此沒有産生強烈的厭離之前,應當再再修習。
換句話說,如果見到世間熱鬧的人事,都像是行將被殺卻還作打扮一樣,而對此生起強烈的厭離心,這就是修習無常到量的相。
卯二、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修法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余處亦當如是了知。】
在佛經和論典當中,何處有宣說親近善知識、暇滿和壽命無常的法類,應當了知這些都是在宣說彼彼時所應行持的內容,所以應攝取這些法義而修習,這樣就能迅速獲得諸佛的密意。對于其它法類也應這樣了知。
譬如,看到經論中有關親近善知識的法類時,就應了知這不是在講一種外在的知識,而是在說親近善知識時,我們所應行持的學處,若依此修習則易獲得諸佛的密意。
修習無常時,應將依靠教理所抉擇的法義,以及生活中親自見聞的一切事例,在心中清晰地顯現出來,並且反複地思惟,這樣每一步修法都會很踏實而能次第生起。其余觀察修的內容也應這樣行持。
卯叁、攝念死無常之義分五:一、念死無常的意義 二、修習的方法 叁、以聞思決定次第、數量並誓修 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五、由九種因相決定叁種根本
辰一、念死無常的意義
一、念死無常的重要性
念死無常是下士道的入門,也是菩提叁士道的入門,本論稱它是趣入一切圓滿之門。
佛轉叁次*輪,第一轉就是四谛*輪,其中首先宣說了苦谛,而苦谛的第一行相就是無常,由此可見,無常觀是入道的根本。
佛所說的法歸納起來,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26]、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其中,諸行無常也是放在首位,可見無常法在整個佛教當中的地位。
二、觀修無常的必要
觀修無常的必要,就是要生起無願叁摩地,無常觀是無願叁摩地的根本所依。
衆生執著現世、執著輪回的根源就是常執,他們不知道“無常是一切有爲法的本質,無論是情器還是輪涅所攝的一切有爲法,其本質就是無常”,反而執著爲常有,所以才會耽著,不肯放舍,即:因爲耽著現世而不能趣向後世,因爲耽著叁有而不能趣向解脫法。
因此,首先必須通過觀修無常,轉變這種常執,即:通過觀粗無常了知死亡時現法毫無利益,如此便會對現法沒有願樂,令心趣向後世法;由觀細無常了知叁有諸法刹那不住,第二刹那便成空無,如此便會對後世法沒有願樂,令心趣向解脫法。由此可見,粗細無常的觀修就是産生無願叁摩地的根本所依,通過觀修無常可以依次趣入下士道和中士道。
此處所修無常是粗無常,重點落在觀察身命的無常,之所以要修習身命無常,是因爲凡夫執著最深的就是所依身,譬如,爲保全身體可以舍棄錢財、名位等,而爲了保全性命可以舍棄身體的支節。如果認爲身體的壽命是常法,那必定會爲了讓生命久住,而全力追求財富、受用、名位等;相反,如果覺察到壽命無常,而且死期不定,如此才會重新反省人生的意義。因爲心中常常隨念“死亡”,所以能厭離現世,一心爲死亡而准備。
假如只是外在的諸法無常,而人的壽命是常法,那麼我們肯定仍會喜愛現法的一切,因爲沒有死亡,又何必擔憂後世。只要自己還活著,縱然山河遷變,滄海桑田,也和自己沒有切身的關系,根本無法震動內心。因此,觀修無常的對境主要是自己的壽命,而不是外器世界,觀外器世界無常,觀人類社會無常,都是類比,必須聯想自己的生命無常。
只有觀察到“生命唯一是刹那生滅的自性,生必壞滅,死期不定,而死時唯有正法具有實義”,才能轉變生存的觀念。即通過觀修死亡無常,發現:原來以爲現世的財權名位、親友家庭、受用資具等是堅實的生存基礎,現在發現這些在死亡時毫無實義,完全是欺诳的自性;而原先忽視的正法才具有真正的利益,只有畢生致力于修習智慧和慈悲等正法,才能真正有利于死亡和後世。
因此,死亡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如理地觀察死亡,它便會爲我們揭示現世欺诳的真面目。因爲“死亡”意味著徹底瓦解現世的一切,最後只有一顆心隨業力轉往後世,現世的一切都要分離,無一可靠,從此深刻地體悟到什麼才是“堅實”,唯有佛法才具有實義。如果沒有這樣觀修死亡,就很難轉變常人的觀念,他們始終只會圍繞現世,只會追求現世輪回短暫的圓滿。
現世主義者認爲生存最堅實的基礎就是財權名位、家庭親友等,人唯一依賴這些生存。如果沒有,便覺生活一片空虛,無法存活,但這其實是非常深重的迷亂。稍稍想一下,便會知道,這些都是脆弱無常之法,如浮雲閃電一般,生存倘若基于此等,怎麼會有實義?一旦示現無常,那時只有感受分離的痛苦。死亡時便會脫去層層虛假的包裝,最終一無所有,唯有赤裸裸的心識隨業風飄蕩。所謂我的名譽身份、我的職位愛好、我的住房小車、我的財富、我的傳記等虛僞的包裝,全都會徹底瓦解,被業風吹散,然而黑白二業卻絲毫不會空耗,最堅實的就在這裏。智者們都是在此處覺醒,從而趣入正法。如《集法句經》說:“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如見衰老及病苦,並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無常經》說:“外事莊彩鹹歸壞,肉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智者觀察無常時,因爲見到一切外法連同自身,都是壞滅的自性,唯有正法不滅,所以才舍棄不堅,將人生轉入修法中。這種轉變的來源,就是善加辨別了不堅與堅實,只有如理地辨別,心中才能斷然決舍。
叁、應當發起何種念死之心
明白上述道理之後,進而要確定應當發起何種念死之心。
一般現世主義者的畏死心,其實是畏懼舍離現法之心。這種恐懼來自對現法堅固的執著,以這種顛倒執著對自他、來世暫時究竟等全無利益,因爲長期在現法——名利、受用等虛假的基礎上安立生活,以這種貪執力,一旦到了分離時,便無法面對赤裸裸的自我,無法面對空虛的現實,這就是現世主義者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這種恐懼早已潛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只是人們活著時以很多自欺的方法,掩耳盜鈴罷了。每當要面對真實的自我時,就以種種娛樂、無聊的行動填補心靈的空虛。這個世界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娛樂場所、歌舞戲劇、節日筵席、旅遊體育等,人們以此來忘卻死亡,忘卻生存的痛苦。然而,一旦死亡來臨時,這種恐懼便會暴露無遺,沒有任何遮蔽的方法,所以,世人最終都是深深畏懼死亡的。
但這並不是此處所應發起的畏死心,此處所求的並不是拒絕死亡的心,而是坦然接受死亡的心。壽命本來就是生滅之法,雖然不甘願,但也不能免于一死,所以不必考慮死和不死的問題,而是要思索如何面對死亡,以及死後的前程。生前如果能夠修集正法,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因,死時或死後就可以獲得安樂,如果沒有成辦,必定會感受大苦。因此,生存是爲死亡作准備,之所以畏死是因爲沒有爲後世成辦大義,無法坦然面對死亡。
世人畏懼死亡,是畏懼舍離原以爲堅實的現世諸法,然而現法本來就不是堅實,畏懼又有何用?修行人…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