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出了家,阿難尊者負責教他們讀誦。才學了幾天,兩外甥便懈怠不讀,阿難便將他們托付給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但依舊如此,沒有什麼改變。阿難囑咐目犍連說:“你應當設法讓他們發起厭離心。”
以下便是目犍連以方便度化他們的故事。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爲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衆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镬,湧沸騰然。】
目犍連尊者將他們引到白天要經過的地方,並以神通力將此處化現爲一座有情大地獄。他們路過時,聽到陣陣砍劈、割截等聲響,便上前觀看,結果看見有情遭受砍斫的痛苦,又看見那裏有兩口大鍋,裏面熱油沸騰翻滾。
【問雲:“此中全無入者耶?”報雲:“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
兩人便問:“這油鍋內沒有有情進去嗎?”
獄卒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家後整日懈怠,浪費時光,他們死後就生在這鍋裏。”
兩人聽後,極其恐慌,心想:“如果知道我倆就是阿難的外甥,可能現在就被放入油鍋。”于是兩人迅速返回目犍連的住處,向尊者詳細禀報今天所見之事。
【目犍連子告雲:“二求寂[49],若此過患,若余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于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目犍連尊者就此告誡:“二位小沙彌,這種過患,或者其他過患,都是由懈怠所引生,你們應當發起精進心。”兩位沙彌因爲見到苦、害怕苦,從此便發起大精進,一改以往的懈怠。如果在飯前憶念起地獄,就沒有食欲;如果在飯後憶念起地獄,當即就會嘔吐。
目犍連尊者在達到初步的效果後,進一步以方便引導他們。
【又引至余晝經行處,于余一處,化爲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雲:“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目犍連尊者又將他們引到另一個白天經行的地方,並且以神通力將此處化現爲諸天。兩人經過時,聽到琵琶等美妙的樂聲,非常好奇,便前往觀看,看見一座莊嚴的天宮,裏面充滿天女,卻沒有天子。兩人便問天宮裏沒有天子的原因。天女答道:“阿難的兩個外甥出家後,發起精進,兩人死後,將轉生此處。”兩沙彌聽了,心裏很歡喜。返回後將這次經曆也告訴了目犍連尊者。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余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尊者便應勢利導他們:“小沙彌,這類殊勝的利益,或者其他殊勝的利益,都是從勤發精進産生的。你們應當發起精進。”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問雲:“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複生叁惡趣耶?”】
在尊者的循循善誘之下,二人從此發起大精進。他們在聽受聖教傳承時,聽到具有真實義的經典中“從諸善趣而生惡趣”的文句,心生疑惑,便問目犍連:“聖者,我們從善趣人天中死後,是否仍要轉生叁惡趣?”
【告雲:“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應須輪轉。”】
尊者告訴他們:“二位賢首,乃至未斷煩惱,爾時決定需要在這五趣生死中,如水車般上下不停地輪轉。”
【彼二厭離,作是白雲:“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爲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爲說法已,證阿羅漢。】
二沙彌聞言,便厭離輪回,他們對尊者表白說:“我們今後一定不作煩惱行,唯願聖者爲我們宣說這樣的正法。”目犍連見法器已經成熟,便爲他們說法,說法之後,兩沙彌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宗大師以此公案引出評論。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贊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于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于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由此公案,我們可以體會:能滅除懈怠,能發起精進勤修正道,策發道心,令心希求解脫,以及證得解脫,這一切的根本因,正是修苦。即使大師佛陀現在安住世間,對于這方面的教授,也沒有超勝修苦的法門可以宣說。正是在修苦中,將會發生下士和中士的意樂,這個道的次第極爲明顯。
以下再說一則公案,此公案前半部分出自《釋門自鏡錄》,後半部分引自《高僧傳》。
晉朝沙門慧達,西河離石人,在家時叫劉薩河,喜好打獵,叁十一歲時,暴病而亡。因當時身體還是很軟,所以家人不敢處理。
到了第七天,薩河蘇醒過來,說:臨終時,見到有兩人將我綁住,一直往西北方向走,路越來越高,等路稍平時,兩旁排有樹木。我看見一個人持著弓帶著劍,攔路而立。他指著兩人說:“將薩河帶到西邊。”在西邊,我見到很多房屋。不久,有兩位沙門對我說:“你認識我嗎?”我說:“不認識。”沙門說:“現在你應當皈命釋迦佛。”我便依言在心中發願。
這樣隨著沙門一起走,遠遠看見一座大城,形狀像長安城,但顔色很黑,這就是鐵城。鐵城中所見到的人,身體非常龐大,皮膚如黑漆,頭發披散,拖在地上。沙門說:“這就是地獄的鬼。”城中極爲寒冷,有冰像石頭一樣飛散,碰到頭,頭便斷,碰到腳,腳也斷。兩沙門說:“這就是寒冰地獄。”當時我便自責,也能知道宿命,知道二位沙門過去在維衛佛時是我師父。當時我做沙門,因爲犯了俗罪,不能受戒。雖然佛出現世間,但竟然不能見佛。後來再得人身時,有一世生在西南羌族中,現在出生在晉地。之後我又見到刀山地獄,這樣次第經曆,見到了很多地獄。地獄和地獄之間地界不同,不會錯亂。地獄中人數很多,無法計量。受刑的方式大致如經中所說。
不久,出現了非常明亮的金色,有一位身高兩丈的人,相好莊嚴,全身都是金色,左右的人都說:“這是觀世音菩薩。”人們都起身頂禮。我頂禮後,菩薩爲我說法,說有十多句。菩薩又說:“你本來應該曆劫備受罪苦,因爲曾經聽聞過佛法,心生歡喜。現在只要受一次輕報,即可免除而得複活,可以做沙門。”
當時,又遇到有人對我說:“在襄陽時,你爲什麼殺鹿?”我跪著回答:“別人殺鹿,我只是加槍而已,我又不曾吃肉,爲什麼要受果報?”當時在地獄中,我看見襄陽射鹿的地方,山林水草地宛然就在眼前,所騎的黑馬都會說話,它們都證明我殺鹿的年月時日,我害怕得無法回答。不久,有人用鐵叉刺入我的身體,放在鐵鍋熱湯中,我見到身體全都糜爛。有風吹著身體,忽然又恢複如初。有人對我說:“你又殺野雞,也曾殺大雁。”說完又用鐵叉刺我,放入大鍋熱湯中,如前一般糜爛。這樣受罪後,才派人送我走,到了一座大城,有人對我說:“你受輕報,又能夠複生,靠的是福力,今後不要再造罪。”便派人送我,我遠遠見到自己的身體,不想回來,但被送的人一推,心便附在身上活轉過來。
在《高僧傳》中還說到:當時在地獄中,沙門對他說法教誡,命他出家,去丹陽、會稽、吳郡禮阿育王塔像,忏悔罪業。薩河醒後,便出家修道,改名慧達,在福業上極其精進,而且唯一以禮忏作爲最首要的修行。
晉朝甯康年間,他到京師。先是皇帝在長幹寺修有叁層塔,塔建成後,每晚放光。慧達上城樓觀看,看見塔頂有不同的光色,便前去恭敬禮拜,早晚極爲誠懇。一晚,他看見塔下,時有光明放出,就讓人挖掘,挖到一丈深時,得到叁個石碑。石碑中有一鐵函,鐵函中又有銀函,銀函中又有金函,金函內藏有叁顆舍利,而且有頭發指甲,頭發長達幾尺,卷起便成海螺形狀,光色炫耀,這就是周敬王時期,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中的一座。
慧達後來又到吳縣[50]禮通玄寺的石像,此像極其靈異,慧達在通玄寺前後住了叁年,每天從早到晚虔誠禮拜,從未間斷。不久又到會稽[51]禮佛塔,此塔也是阿育王所造,年遠失修,只剩下塔基。慧達奮發,攝心觀想,見遺塔發出神光,由此就修複遺塔。當時鳥類不敢在上面逗留。凡是靠近寺院,獵人和漁民皆無所獲,獵人打不到野獸,漁民捕不到魚。
慧達禮拜塔像,屢現瑞相,他精勤努力,終年也沒有改變。後來不知所蹤。
慧達經曆地獄的痛苦之後,幡然忏悔,發起大精進。他以佛像、佛塔作爲所依,多年始終虔誠敬禮忏罪,得到很大的感應。能發起如此勇猛的忏悔心,關鍵就是因爲親身感受了地獄的痛苦,生起了大怖畏心,以懼苦心自然會遠離懈怠,發起真實出離心、皈依心和一心行善的心。
以下宣說緣苦修心的修量。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恒常勵力修習。】
修心的量,即乃至自相續沒有發起如是意樂以來,應當要恒常努力修習。
“如是意樂”指下士、中士的意樂,即如公案中阿難兩位外甥的意樂。
【內邬嗉巴亦雲: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爲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甯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
內邬素巴也說:應當反觀自己轉生惡趣的因,以往有沒有做過,現在是否還在作,將來是否還想作。如果以往已作…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