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67

  ..續本文上一頁生淨心地,亦現能仁身影像。猶如帝釋現不現,由地淨與不淨故,衆生現不現影像,由心濁與不濁故。”又說:“猶如琉璃淨心地,彼爲現見佛陀因,即彼清淨心地者,增長不奪之信根。”見佛的因,就是心地清淨;淨心的方便,就是增長以違品不可奪的信根;增長信根的方便,即恒時憶念功德。這樣以理成立恒時憶念佛陀的功德,就能晝夜見佛。

  對此總結。

  恒時憶念佛陀功德者(有法),可以晝夜見佛(所立),因爲增長信根淨治自心,必然顯現佛身的緣故(能立),猶如以布擦拭琉璃地,必然顯現影像(比喻)。

  《楞嚴經》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華嚴經》說:“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這樣以佛陀爲所緣境,自心專一憶念而不休息,此人見佛的次數等同念佛之心。《叁摩地王經》說:“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

  論中“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如是修心續”,就是晝夜見佛的因。以清淨身禮敬佛功德,以清淨語贊歎佛功德,以清淨心憶念佛功德,如是令心不斷安住在念佛中,必定能晝夜見佛。

  以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爲例,唐代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在長安時,精勤禮佛念佛,入室便長跪念佛,精力不盡不休息,即便冬日天寒地凍,也一定修到流汗,以表示皈敬彌陀的至誠之心。他常念佛一聲,口中放光一道,乃至十、百、千聲,也都這樣口中放光。出門就演說淨土法門。像這樣以清淨身語意恒時禮敬、贊歎、憶念佛陀功德,這樣串習的結果,自然心中常不離佛,佛恒時安住在相續中。

  憨山大師十九歲時,專心念佛日夜不斷,不久夢見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此後西方叁聖時時清晰現前。這也是“一心念佛,晝夜見佛”的實例。

  【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這一頌是宣說念佛不退的利益。

  如果平時這樣長久串習念佛,一旦生病身體不安,或受死亡大苦時,也不會退失念佛,病死苦受不能轉移念佛之心。

  以念阿彌陀佛爲例,《無量壽經》說:“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晝夜思惟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是對阿彌陀佛産生深信的因,以深信自然會志心皈依阿彌陀佛、頂禮供養阿彌陀佛,如是臨終時,便能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退佛念。

  清代慧明大師,性格質直,只知道念佛,只要得到供養就會放生,而且隨放隨念佛號,回向西方。見人也不會寒喧,只是說:“死亡臨近速念佛。”有人問他念佛有什麼所獲?他說:“我有次得熱病,日益嚴重,幾乎不能支撐,幸虧意根中佛號一句頂一句出來,連綿不斷,竟然依仗念佛,疾病獲愈。之後不論語默動靜,都有一句佛號從意根中一句頂一句出來。”後來他的脖子上長了毒瘡,知道是宿業現前,絕不呻吟,臨終時氣色和悅,念佛而去。

  這則公案中,慧明大師串習堅固,念佛純熟,所以受病死苦時,意根中仍有佛號一句頂一句而出,以苦受不能奪其念佛。同樣,以思惟功德而念佛,一旦堅固,念佛能不爲其他境緣所奪。

  【博朵瓦雲:“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于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于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博朵瓦尊者說:如果數數思惟,逐漸能加深信心,逐漸清淨相續,由此能獲得叁寶的加持。由于對此獲得定解,並不是隨人而轉,所以能由衷以至誠心皈依。皈依後,如果對學處能如理修學,則一切所作都成爲佛法。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以念觀音菩薩爲例,如果數數思惟觀音大士的悲心願力,對此便能生起深切信心,以深切的信心隨念觀音大士,就能逐漸清淨相續,獲得加持。《普門品》說:“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午二、對深信未獲覺受之過患

  【吾等對于諸佛妙智,尚不計爲准洽占蔔。”

  博朵瓦尊者說:我們對諸佛微妙智慧的信賴,還不如對准確占蔔士的信任。

  以下以對比說明常人對占蔔士和佛陀信仰度的差別。

  【此複說雲:“譬如有一准利蔔士說雲:我知汝于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雲: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爲,則勵力爲;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雲: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博朵瓦尊者又說:譬如,有一個靈驗的占蔔士說:“我測知你今年沒有災難。”聽到這句話,心中就很安定踏實。如果說:“你今年命中有災,你應當做這些事,那些事不能做。”聽了之後就會勵力行持,如果沒有成辦,心裏就會不安,就會起這樣的念頭:他交待的事,我還沒有成辦。

  【若佛製雲,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如果佛陀製定說:“這些這些應當斷除,那些那些應當行持。”怎麼會放在心上?如果沒有成辦,又怎麼會憂慮?反而這樣找借口:“教法中雖然是那樣宣說,但因爲當今時代和環境不能實行,所以應按這樣新的方式行持。”如是輕易舍棄佛語,唯一安住在自己想法當中。

  宗大師對此評論說: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于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爲谛實

  對“以當今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佛製已經不適用”等觀點,如果沒有善加觀察,唯一隨順自心的喜愛,便會覺得這種說法不錯,其實這只是口中亂說而已。如果沒有隨心愛樂,向內反觀自心,博朵瓦尊者所說極爲真實,誠然如此。

  因此,如果沒有誠信佛陀,沒有真正的覺受,一般人對佛語的信心還不如對占蔔士的信任,這非常顛倒。佛陀是圓滿身語意業諸功德的士夫,占蔔士只是世間凡夫,而常人卻輕易舍棄佛語,反而信奉蔔士的話,造成這種顛倒的原因,就是沒有數數思念佛陀功德而引發深切的信心。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于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衆,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于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余道!

  這一段是教誡應殷重引生深信或定解。

  因此,應當數數思惟佛陀的功德,努力引生至心的定解。如果對佛陀生起定解,則對佛陀出生之因——正法以及修法僧衆,也能生起這樣的定解,這樣皈依就達到了扼要;如果沒有對佛陀的定解,則能轉變心意的皈依,尚且沒有出生之處,更何況道的其余支分?

  卯二、法功德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爲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谛,除過引德,以爲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所謂法功德,就是以恭敬佛陀爲因緣,應當這樣想:具有無邊功德的佛陀,是由證得滅谛、修持道谛,以除過引德爲自性的教證二法而得以生起。

  諸佛的功德都是從正法出生,正法包括教、證二法。如《俱舍論》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爲體。”教法和證法均以除過引德爲自性,證法又歸納在滅谛與道谛中,《寶性論》說:“于彼離貪說爲法,滅谛道谛所攝取。”通過修習道谛,證得滅谛,而顯現佛寶無邊功德。

  以大乘而言,道谛主要是指出世間見修二道,資糧道、加行道都是屬于道的眷屬。在見道的無間道斷除遍計所知障,以及一百一十二種遍計煩惱障,在修道斷除俱生所知障,以及四百一十四種俱生煩惱障,而且漸次斷障的同時,逐漸顯現各地功德而最終成佛。譬如,初地具十二類百功德,二地具十二類千功德,這樣漸次增進,最終成就佛果無量無邊超恒河沙數的功德。又如,初地布施波羅蜜多增勝,二地持戒波羅蜜多增勝,乃至十地智波羅蜜多增勝,最終成佛時一切波羅蜜多都到達究竟圓滿。又如,在受異熟生方面,初地做贍部洲王,二地做四洲轉輪王,叁地做帝釋天天主,這樣以修道逐漸上進,最終成佛成爲叁千大千世界的教主。通過以上例子,便會了知佛陀無量功德不是從他因出生,唯一是從教證二法修道證滅而出生。

  【如《正攝法經》[65]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

  逐一解釋《正攝法經》的教證。

  “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諸佛無邊無際的功德,不是從其他法出生,唯一是從正法出生。因此,佛從正法出生,佛的因就是正法。《涅槃經》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

  “受行法分”:“行法分”即行持有緣妙法的那一分。譬如,與念佛法門有緣者,專門行持這一分法,這是“行法分”。“受行法分”即法不是以財物等領受,唯一是以行持法分而領受,唯有行法才能受用佛陀的叁身等。

  “法所化現”:佛陀唯一是從無漏法化現而出。

  “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以戒法爲根本,從叁摩地法出生佛陀。以道的階段來說,最初是以教法作爲行境的階段,中間依靠證法,最後依于證法而成辦。

  還有一種解釋:“法爲其主”,即諸佛不是無因而生,而是以法爲根本;“從法出生”,即諸佛不是以非因而生,唯一是從正法出生。

  卯叁、僧功德

  【僧功德中…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