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作爲根本。
再看世間清淨方面,唯一是以信等五根,對于世間清淨自在而轉。信根就是信叁寶、四谛等等,精進根就是勇悍修習善法,念根就是憶念正法,定根就是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亂,慧根就是思維抉擇真理。《俱舍論》當中說:“于清淨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故。”由于信心有勢力伏住疑惑,精進有勢力伏住懈怠,正念有勢力伏住妄念,定有勢力伏住散亂,慧有勢力伏住愚癡,這樣以五根就能引發出世間的聖道,就能引生一切善法。所以,唯一是以信心等五根,對于世間清淨起到增上的作用,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根本。信等五根,每一個都是善心所,心所不是實有自體的“我”。所以“我”絕對不是世間清淨的根本。
通過上面的舉例分析,大家可以明白:對于一切法起到增上作用的,唯一就是二十二根。對于我們來說,一切法是不是只有取六境、生命住持、家族延續和受用果報呢?往修道的方面看,是不是只有兩種清淨——世間清淨和出世間清淨呢?所以以這六個方面確實無余含攝了染淨一切法。再看,對這樣六個方面能起增上作用的,實際是二十二根,不可能還有其它根本,也不需要其它根本。再看,二十二根是不是我呢?二十二根根本不是“我”,眼等六根不是我,信等五根也不是我,命根、男女根、五種受用根上也決定不是我,叁種無漏根也不是我,單個的根不是我,多個根合起來也不是獨一的我。所以,所謂的“我”是一切法的根本,完全是顛倒的惡見,所謂增上義性的我,唯一就是遍計所執。
子七、世善巧
因果已未用,是世義應知。
分五段講:1、世的含義;2、如何安立叁世;3、以世善巧斷除執常性我見;4、假立世間的名言;5、通達叁世的必要。
1、世的含義。
《楞嚴經》上這樣說:“世爲遷流,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所以,世是時間的異名,以遷流爲義,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遷流。
2、如何安立叁世。
這個地方的重點是,以有事的生滅來安立時間,離開有事的生滅之外,並沒有時間的實體,所以,所謂的時間必須觀待有事。任何一個有事,都是生滅相,而且因果不能同時,因存在的時候,果必定沒有生起;因滅的時候,果需要無間生起;果現前的時候,因決定已滅。
下面看如何安立叁世,論中說到:“因和果已經受用,是過去義;因已受用,果未受用,是現在義;因和果都未受用,是未來義。”
爲什麼因果已經受用稱之爲過去呢?因爲果已經受用的時候,因決定已經受用了,所以因果已經受用稱之爲過去。
爲什麼因已經受用、但是果還沒有受用的時候,稱之爲現在呢?因爲果正現前尚未受用的時候,因決定已經受用過的,所以果未受用、因已經受用,稱之爲現在。
爲什麼因沒有受用、果沒有受用稱之爲未來呢?因爲假如因已經受用,應當無間現前果,那就不是未來了;假如因沒有受用決定果沒有受用,因爲已受用果以後無間就會現前果的,那麼因未受用決定果未受用,所以因未受用和果未受用稱之爲未來。
這樣決定叁世的意義之後,再來觀察叁世的分位不同。從叁世的意義上,就可以明顯的顯示出來,因爲過去是果已受用、因已受用,現在是果未受用、因已受用,未來是果未受用、因未受用,以因果生滅相的差異,可以決定叁世分位不同。
從分別心上怎麼安立叁世呢?前一念已滅,叫做過去。這一念正現,叫做現在。後一念未生,叫做未來。所以是從一個念頭的生滅上安立的。
總的來說,任何有爲法都是一刹那也不安住,生了就滅。所以,來生是未來世,生了是現在世,滅了是過去世。唯一是在事物的遷流上假立叁世的名稱,離開事物之外,根本沒有一個時間的實有自體。《寶積經》說:“叁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雲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雲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雲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3、以世善巧斷除執常性我見。
什麼是常我呢?就是叁世不變的我,以這個我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一直不變化。
如何破常我呢?根據就是叁世的法相和常我不同,以叁世遷變的相破常,以叁世分位不同的相破一。①叁世是遷變的相,常我是不變的相,所謂叁世不變的常我概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②叁世是分位不同的相,常我是無二一體的相。具體來說,就是叁世沒有其它的體性,唯一是在有事法的生滅上安立的,這樣觀待生滅所安立的叁世,在分位上各不相同,所以無法安立一體的常我。
從反面來推,如果常我成立,那現在我就等于過去我,這樣應成我們還是需要吃奶、不會走路的嬰兒;或者現在我等于未來我,應成以今天吃飽了就永遠不需要吃飯。而且如果存在常我,那應成當下這個我永恒不變,這樣我就應當像塑像一樣,永遠保持一種形相,不能有任何變化;或者我說一句話,就應當永遠重複這一句話;甚至我一句話也不能說,因爲話語是變化相續的相,不變化怎麼能說話呢?這樣我們就知道,所謂“常”只是假立的概念,唯一是遍計所執。
4、假立時間的名言。
以分別心的現相來說,時間唯一只是刹那的相續,在刹那相續之外,並沒有所謂時間的實體,但是在名言中,也不妨假立各種長短不同的時間,也就是以一刹那做爲基本單位,按照刹那的多少,可以安立秒、分、小時、日、月、年、世紀、小劫、中劫、大劫等等。
而且以叁世來說,可以假立前一秒、現在一秒、後一秒,昨天、今天、明天,前年、今年、明年,前生、今生、來生,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等等。
所以我們需要了知,上面就說不存在叁世時間的自性,就是沒有實有的體性角度安立的,這裏講假立世間的名言,所以,上下講的根本沒有矛盾之處。
5、通達叁世的必要。
①可以了知過去已出世的佛,現在正出世的佛,未來將出世的佛。
②可以了知大小乘的修道需要經曆多長時間而證果。因爲你通達叁世,這樣就可以了知,大乘和小乘修道需要經曆多長時間而證果的內容。
③可以了知六道衆生壽命的長短。因爲你理解叁世,那麼一次就可以了知六道衆生壽命的長短。
④可以了知諸法是刹那刹那相續不斷。
⑤可以了知有情衆生從出生,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以及最後死亡的分位;植物有根、莖、枝、葉、花、果諸位;一切有爲法都有生住異滅四位;事業有最初發心、中間積資、最後成佛的分位。總之,可以了知種種法的分位。大多數所知相都是需要依靠時間來通達。
⑥由現在如何顯現的諸法安立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也是這樣安立的。觀待現在世,它的前面是過去世,它的後面是未來世,都僅僅是以自己顯現的相來安立不同的名稱。實際上,時間沒有實有的法,就像夢中顯現長短不同的種種時間一樣,都是由自心假立的。這樣的話我們就明白,的確名言的現相來講也是需要安立世間的名稱,而且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這樣通達叁世不同的分位,叁世不同的差別有很多利益,也就是說不會錯亂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法的差別相,也不會顛倒執著過去是未來,未來是現在,或者現在是過去法等等,不會産生顛倒的心識。在名言當中,無論是對有情,還是對無情法,通過不同的階段,通過不同的分位,通過不同的時間來分析,而且通過時間的差別通達某一個階段等的含義,但是這些都是按世俗現相來講的。
以實相來看,任何法過去未滅,現在沒有現前,未來也不可得,這樣證悟叁世平等,就是真實通達時間的意義。《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佛陀宣說叁世以及叁世不可思議平等時,有這樣的殊勝密義。
子八、谛善巧
受及受資糧,彼所因諸行,
二寂滅對治,是谛義應知。
分四段講:1、聖谛的含義;2、四谛的含義;3、以谛善巧斷除執染淨所依性我見;4、假立染淨之我。
1、聖谛的含義:
聖是聖者的意思,谛是谛實無欺之義。苦集滅道四谛,是聖者所見的谛理,所以叫做聖谛。《大乘義章》說:“就聖辨谛,故雲聖谛,何故就聖辨谛乎?良以谛實唯聖所知,非凡能覺。聖所知者,方名谛故,就聖辨之。”(從聖的角度說明谛,所以叫做聖谛。爲什麼從聖的角度說明谛呢?因爲谛實唯一是聖者所知,不是凡愚所能覺悟,以聖者所了知才叫谛的緣故,以聖辨明之。)
2、四谛的含義:(回到頌詞)
“受及受資糧”是苦谛,“受”是指具有種種苦苦、壞苦、行苦的有漏受,“受資糧”是指順受法,也就是能夠順生叁種受的受根、受境、受相應法,也就是能夠順生受的五蘊所攝的諸法。這個受和受資糧,都是苦谛所攝。
“彼所因諸行”是集谛,意思是,彼苦所因的業和煩惱屬于集谛。以業和煩惱能産生或者能成立輪回後有的痛苦,所以叫做“彼所因”。
“二寂滅”就是苦和集二者究竟寂滅,稱爲滅谛。
“對治”就是苦和集的能對治道,稱爲道谛。也就是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和它的眷屬。
3、以谛善巧斷除執染淨所依性我見。
以雜染爲例,清淨方面可以依此類推。雜染除了因果之外,沒有其它內容。雜染的因就是業和煩惱,雜染的果就是苦,實際也就是因位和果位的五蘊。
現在分析“我”和“雜染”的關系,只有兩種,或者我是雜染,或者我不是雜染。如果我是雜染,雜染就是五蘊,但是“我是五蘊”不能成立,前面已經破過。如果我不是雜染,那說明實有的“我”和雜染是別別體,這樣應成在惑業苦之外有一個實體的我。但是輪回時,除了因的煩惱和業以及果的苦之外,哪裏還有一個“我”呢?在眼面,在耳根面前根本見不到,聽不到的,或者在其它的根識面前,根本沒有現前過的。所以,需要了知不說勝義谛,甚至在世俗真實名言當中根本沒有一個實有我的自性。所以,通達苦集滅道四谛斷除執著染淨所依性的我見。
既然我和雜染不是別別他體,也就不能安立所依和能依的關系,因爲如果實有的我是雜染的所依,我是所依、雜染是能依,那必須我和雜染是他體才能安立。以他體不成立的緣故,不能承許“我”是雜染的所依。
以上破除了我是雜染所依的惡見,我是清淨所依的惡見同理可破。所以我們需要了知,一般的世間人特別特別顛倒,他沒有學過佛法,沒有修過佛法,沒有明白過般若無我的空性法門,這樣的話,一切想的,一切一切的行爲,行住坐臥一切一切的概念都不離開有人我的想法,不離開人我的執著,而且以這樣執著有我推動下做一般的善法。所以沒有內道內明的空性法門,也就是說沒有般若法門的話,世間的衆生沒有辦法斷除愚癡的執著、無明的煩惱,沒有辦法遠離執著我的煩惱。所以真正通達苦集滅道,明白雜染和輪回的因果法,除此之外根本沒有一種雜染所依的我,也沒有一種清淨法所依的我。這樣的話就明白,無論是你起煩惱或者是造業或者是感受痛苦,或者是修出世間的正道,以及現前解脫的滅谛面目,無論如何根本沒有一種染淨所依心我的存在。這樣的話你通達苦集滅道,相續當中就産生對輪回的法,只有想到要麼是苦谛所攝的,要麼是集谛所攝的,再沒有一個其它的我作爲作者的,你再痛苦,再煩惱,再造衆多的罪業,或者你再修任何功德法,根本沒有我作爲作者,或者以我實有法作爲根本,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行持一種善法,這是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的,不可能真實成立的,沒有這樣一種事實的情況。所以說一般的凡夫,過去未來現在當中沒有遇到佛法的話,根本沒有辦法擺脫生死輪回,爲什麼這樣講呢?畢竟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執,或者執著實有的我,實際意義上,叁世當中都沒有找到一種我的自性,或者說從輪涅的雜染和清淨的萬法上面,根本沒有一個所依我自性的存在。所以說以谛善巧完全可以斷除執染淨所依性的惡見。但是需要了知在名言當中,這個凡夫的衆生肯定就是他在起煩惱造業而感受痛苦的,是他,不是我,或者說是凡夫不是聖者。但是安住清淨的境界獲得解脫的,或者修道谛的行人肯定修行人又是得到真正出世間的修行的功德,所以叫做聖人等等,這樣的名稱完全可以安立的,這樣的觀點下面我們進一步講。
4、假立染淨之我。
依于五蘊可安立受苦的我、起煩惱的我、造業的我、修道的我、證滅的我等等。所以,內道內明的法它就是抉擇萬法空性的,但是在名言當中有顯現的,或者沒有一個實有我可得的自性,但是假立的我完全可以安立的,爲了辨別名言的種種法,是自己,是他,是聖者,是衆生,或者是衆生當中是男的,或者是女的,或者是叁惡趣的衆生,以及善趣的衆生,或者是非人、人以及聖天等等,需要辨別的話,必須要有個假立的我,假立我這個是六道當中哪一種的衆生,或者是過去是凡夫,現在成了學道的聖者,最後成了無學道的聖者,這些讓人們無誤了知,讓人們真實辨別。所以佛說雖然無我的一種本性,但是可以假立我的名稱,根本不矛盾,而且都是讓世間人們無誤取舍勝義法和世俗法和隨順世間的種種共稱的規律等等,有這樣的一種必要而假立了雜染和清淨的我,今天就講到這裏。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