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五)
子九、乘善巧
由功德過失,及無分別智,
依他自出離,是乘義應知。
分四段講:1、乘的含義;2、叁乘的差別;3、以乘善巧斷除執觀行者性我見;4、假立觀行者。
1、乘的含義。
乘,是以運載爲義。對于道和果分別安立因乘和果乘的名稱,也就是,能把行人運載到果地的道,叫做因乘;以道運載所到達的果地,叫做果乘。所以,能乘的道叫做因乘,所乘至的果叫做果乘。
2、叁乘的差別。
①論中說:“由功德過失,依他而出離,是聲聞乘義。”
“功德”就是涅槃的功德,“過失”就是輪回的過失,“出離”就是從輪回痛苦中出離,也就是獲得寂滅輪回痛苦的果。
合起來就是:在依靠其他阿閣黎聞法之後,了知涅槃的功德和生死的過失,由此獲得出離,這就是叁乘當中的聲聞乘。
②論中說:“由功德過失,依自而出離,是緣覺乘義。”
就是不從其他阿阇黎處聽聞,僅僅依靠自力,生起了達輪回過失和涅槃功德的智慧,由此獲得出離,就是緣覺乘。
③論中說:“由無分別智,出離是大乘。”
這裏“無分別”是指對于輪回的過失和涅槃的功德沒有他體的分別,“出離”就是獲得不住輪涅的大涅槃。對于輪涅的過失功德沒有異體的分別,在通達大平等性之後,能得無住大涅槃,這就是叁乘當中的大乘義。全知麥彭仁波切補充說道:“彼亦,應知由外阿阇黎與內阿阇黎——相續中方便與智慧殊勝雙運,即以彼二之力成就如是之果。”
叁乘的差別以因乘和果乘來分析,頌詞當中“由功德過失,及無分別智,依他自”是因乘,“出離”是果乘。因乘的差別是:聲聞乘是依他而生起了達輪涅功過的智慧,緣覺乘是依靠自己而生起了達輪涅功過的智慧,二者的差別是“依他”和“依自”的差別;聲緣乘和大乘的差別是智慧上的差別,前者是有分別智,對于輪涅的功過有不同異體的分別,後者沒有不同異體的分別,是真實的無分別智。由于因乘的不同,導致果乘也有差別,小乘的出離只是寂滅輪回痛苦的出離,大乘的出離是不住輪涅的無上究竟的出離。
3、以乘善巧斷除執觀行者性我見。
通過對于叁乘自性的抉擇,我們知道不論是聲聞乘、緣覺乘還是菩薩乘,都唯一是由修習因乘的道而現前果乘的功德,所謂叁乘聖者都只是在果乘的功德上假立,除此之外,並沒有某個實有的叁乘聖者的存在。歸納起來,就是由因乘修道的緣起而現前果乘的功德,而且由于因乘的叁種不同,以這個緣起的差別,導致果乘功德的差別。除了以因乘不同導致果乘不同之外,並沒有多個不同實有自體的叁乘行者或者成就者的差別。因爲我們對于乘不善巧,所以執著有一個實有的修行者或成就者,而且執著有很多不同實體的聲聞人、緣覺人以及菩薩人,也執著有很多不同實體的聲聞阿羅漢、緣覺阿羅漢和佛陀。在阿羅漢、菩薩和佛陀當中,又執著有各種實體的差別。比如說到諸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是一個樣子,釋迦佛是一個樣子,藥師佛又是一個樣子,在心中執著有種種實有的佛,這都叫做遍計所執。或者以菩薩來說,執著文殊、普賢、觀音、地藏是別別的實有,這也是遍計所執。這樣我們就明白,通達乘善巧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有什麼樣的幫助呢?我們知道,需要獲得叁乘叁菩提果的話,必須要修行叁乘的正道,修行成就叁乘的菩提果才叫做真正的叁乘的修行,而且現前叁乘的菩提果,但是沒有一個單獨觀行者、修行者、成就者的佛。這樣我們就明白,以乘善巧斷除執著觀行者性的惡見。
4、假立觀行者。
雖然實際沒有觀行者的實體,但是依于因乘可以施設各種因位修行者的假名,依于果乘可以施設各種果位成就者的假名,可以說:“這是小乘人,那是大乘人。”“這是羅漢,那是菩薩,那是佛陀。”“這是長壽持明,那是大手印持明。”在菩薩當中,可以說“這是勝解行地菩薩,這是見道菩薩,這是等覺菩薩。”在佛陀當中,可以說“釋迦佛、阿彌陀佛、不動佛”,或者種種寂靜、忿怒本尊的名字。所以我們就知道,雖然沒有一個修行者、觀行者的實有自體,但是在名言當中的確可以安立觀行者,而且就是觀待修因乘獲得果乘的差別,就對某一種僧人安立學道的聖者以及無學道的聖者等等。
子十、有爲無爲法善巧
有爲無爲義,謂若假若因,
若相若寂靜,若彼所觀義。
所謂有爲法和無爲法的意義,包括五個法,就是:①假;②因;③相;④寂靜;⑤彼所觀義。其中,假、因、相是有爲法的內容,寂靜和彼所觀義是無爲法的內容。
分叁段:1、五法的含義;2、以有爲無爲法善巧斷除執縛解者性我見;3、假立縛解者。
1、五法的含義。
①假:就是依于名、句、字假立的世俗法,因爲這些法都沒有實體,只有假名,所以叫做假。
②因:就是攝諸種子的阿賴耶識,因爲是在阿賴耶識種種習氣積累的界當中,顯現一切法,所以叫做因。
③相:世親菩薩解釋說:“相謂器、身並受用具,及轉識攝意、取、思維。”“器”,就是器世界山水等的顯現。“身”就是有情各各的身體顯現。“受用具”就是色聲等的受用顯現,也就是六塵。這個“器”、“身”、“受用具”就是外境所攝的法。“轉識攝意、取、思維”這些是內有情所攝的法,“轉識”是前七識,“轉”是轉起的意思,前七識都是以阿賴耶識爲因而産生,所以叫“轉識”。轉識當中,“意”是指末那識,“取”是指能取現量境的前五識,“思維”是指第六分別意識,這個“意”、“取”、“思維”是內的能取所攝的法。這樣的內外一切顯現相,都是成熟阿賴耶識的反體或者說成熟阿賴耶識的側面。
以上假、因、相,叫做有爲法。爲什麼呢?因爲這一切都是以業惑所作並且是無常性的緣故。
④寂靜:世親菩薩說:“若寂靜者,謂所證滅及能證道,能寂靜故。”寂靜包括所證的滅和能證的道,因爲真如的能境道能寂靜的緣故,也攝在寂靜當中。
⑤彼所觀義:就是以彼能證道所觀的真如義。
以上寂靜的滅和能證道,以及所觀的真如,叫做無爲法。但是這裏要做一個簡別:從真實無爲法的角度來看,所證的滅和所觀的真如是真實的無爲法,能證的道本來是生滅法,不能安立爲真實無爲法。但是,如果“無爲”是非業惑所爲的意思,那實際就是指無漏法,滅、道、真如叁者都叫無爲法。
2、以有爲無爲法善巧斷除執縛解者性我見。
所謂有爲法就是假、因、相叁法,假是遍計所執,因是阿賴耶識,相是阿賴耶識成熟的反體,在這叁法當中根本沒有一個束縛者的實有我。所謂無爲法就是寂靜和所觀義二法,寂靜包括真如能境的道和所證的滅谛,所觀義就是真如,也就是無變圓成實和無倒圓成實,在這個當中也沒有一個解脫者的實有我。或者從真實無爲法的角度來看,就是有爲法所攝的假立和以因緣生滅都徹底寂靜的抉擇滅,這就是究竟涅槃,其中並沒有涅槃者的實有我。這樣通達有爲法和無爲法的自性,就能斷除執束縛者和解脫者的我見。
3、假立縛解者。
以有爲法——假、因、相爲施設處,可以施設各種束縛者的假名;以無爲法——寂靜、所觀義爲施設處,可以施設各種解脫者的假名。
第叁品總義
我們這一品的內容是辨明真實性。爲什麼要辨明真實性呢?因爲障礙獲得清淨的原因,就是由不了知所知的真實性而産生的虛妄分別,要消除障礙,那就必須在所知當中辨明真實性,由此才能斷除。所知法無量無邊,如何才能辨明一切所知法的真實性呢?這就要抓住所知法的根本,如果不從根本上辨明,那就會理不清頭緒,抓不住重點,也就引生不了智慧。因此,彌勒菩薩把一切所知法都歸攝在叁自性當中,告訴我們:只要對叁自性無誤抉擇,就能無誤抉擇一切所知法。對于叁自性,如何能顯示真實性呢?總的來說,能顯示就是遠離增益和損減如實悟入的能境,只有以能境才能真實顯示。離開這個無增損的能境之外,不會有第二種能顯示。分別如何顯示呢?就是以八種真實來顯示,通過對于叁自性安立無顛倒真實、因果真實乃至善巧真實,這樣從方方面面來顯示出叁自性的真實相,就可以無誤顯示一切所知法的各種差別相。
這裏的重點,是唯一在能境上來安立所境相真實的名稱。換句話說,所謂相真實,總的就是對于所境叁自性遠離增益、損減而如實悟入的智慧,從差別上來看,就是對于無顛倒、因果、粗細等八種真實如實悟入的智慧。爲什麼要在能境上來安立呢?這有它的密意,因爲斷障礙必須依靠這個如實悟入真實的無顛倒心,只有以智慧無顛倒悟入叁自性,才不會轉入顛倒的增益執和損減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遠離以虛妄分別引起的種種障礙。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爲了斷障,必須辨明真實性;爲了辨明一切法的真實性,應當在根本叁自性上辨明;爲了辨明叁自性的真實性,需要總的以能境無顛倒趣入叁自性的真實義,再從差別的角度,需要分別以能境趣入對于叁自性所安立的八種真實。
所以,十種真實可以分成叁類。根本真實是所顯示,相真實是能顯示,無顛倒真實乃至善巧真實是分別顯示。
一、所顯示根本真實——叁自性
什麼是根本呢?統攝萬法的叁自性就是根本,在這個根本上無誤的抉擇,就可以通達萬法,所以叁自性就是下面我們觀察抉擇的對象,所顯示的對象唯一要定在叁自性上。
在叁自性當中,遍計所執是常無的法,依他起識是顛倒識,就是雖然有現相但是現相不真實的顛倒識,圓成實是法性,有二取空,無二取。
二、能顯示相真實——遠離增損之心
叁自性的相真實,實際就是對于叁自性遠離…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