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時的分別,除此之外,哪裏有受者之我的本性呢?我們可以明白,無論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每一個上面根本不存在一種作者我的自性。
萬法以十二緣起而出生,緣聚則有,緣不聚則無,都是依仗因緣而起的,哪裏來的作者,以作者而造作萬物呢?緣起無非就是阿賴耶識中熏種子,以種子成熟而現行,以如是因、如是用,産生如是果,起何種心、熏入何種種子,當來就現行何種果報,在這個當中並沒有能作萬法的實有作者。
所謂處與非處,也是以無欺的緣起律而決定的。符合緣起的就是處,不符合緣起的就是非處,除了無欺、無錯亂、不自在的緣起力之外,哪裏有一個自在轉性的主宰者呢?
同樣的所謂四谛、叁乘也同樣是依他起的自性,當體就是無我無自性,根本不存在實體的染淨所依者和觀行者。有爲法和無爲法也是這樣,把叁自性分開來觀察,就可以破除縛解者的我見。什麼是有爲法呢?從所執的角度,就是我們以第六意識執著此種、彼種,這樣以名句字假立的法,統統都是假名,沒有實義。從分別的角度,這一切都是以阿賴耶識當中的種子爲因,成熟時就變現出根身器界七識的萬相。這個假、因、相,就是有爲法。從法性的角度,所觀的真如以及所證的滅谛唯一是無變圓成實,能觀的道唯一是無倒圓成實。這個圓成實,就是無爲法。所以了知依他起,就可以了知本來沒有遍計的種種我,依他起的法性本來是無我的圓成實,本來沒有實有的我。這樣我們就明白,本來沒有的遍計的種種我,依他起的法性本來就是無我的圓成實,所以把蘊等十處歸攝在叁自性當中,只要善巧叁自性,就能善巧十處的自性,這樣就可以遠離種種人我和法我的遍計所執戲論。但是爲了隨順世間的名言,爲了隨順世間衆生遍計的習氣,在名言當中也可以假立種種的我。
這以上我們就講了第叁品的總義,總義通過上面一層一層的抉擇,通過上面的一種根據,我們可以下結論:統攝萬法的根本就是叁自性,這就是根本真實。能顯示叁自性真實相的,唯一只是無顛倒心,這就是相真實。只要能在心中遠離增益、損減,無誤顯示叁自性的真實性,就可以展開來安立以八種真實所攝的一切真實性,這樣抉擇的結果,就是會生起通達萬法的廣大智慧。
以上對于真實品的內容己經講了總的歸納。下面是和下一品的連結。
在前叁品當中我們講了所知之境的內容,在這個當中,我們辨了相、辨了障,也辨了真實,從所知的角度,已經知道所對治就是以虛妄分別爲體的煩惱障和所知障,能對治就是通達真實性的智慧。對于所知之境如果能夠如實的抉擇,以這個爲前提,就可以真正趣入對治的能修之道。
丁二、能修之道分二:一、道之法;二、道之分位
戊一、道之法分叁:一、于五道安立叁十七菩提分法;二、彼等分叁種修治差別;叁、菩薩道之差別
己一、于五道安立叁十七菩提分法分七:一、宣說下資糧道四念住;二、宣說中資糧道四正斷;叁、宣說上資糧道四神足;四、宣說加行道暖頂位五根;五、宣說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五力;六、宣說見道七覺支;七、宣說修道八聖道支
這七個科判的內容都是按照大乘的俱舍論和大乘的現觀莊嚴論頌詞以及注釋的觀點來抉擇的。如果按照小乘俱舍論的觀點來講,不一定按這個科判所講那樣理解,因爲小乘俱舍論當中是這樣講的,在上中下叁種資糧道也就是說下資糧道、中資糧道、上資糧道修的就是四念住;加行道第一個暖位修四正斷;頂位修四神足;加行道的忍位修五根;世間第一法位修五力,而且小乘俱舍論當中承許世間第一法位只是一刹那的一種階段,這些是小乘俱舍論當中所講也是小乘有事宗的觀點。但是這裏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就是按照大乘俱舍論等的觀點作的抉擇,下面我們也是如是的觀點來作抉擇,應當如是的需要了知,是按照大乘的俱舍論等的講法作了宣說。
庚一、宣說下資糧道四念住
以粗重愛因,我事無迷故,
爲入四聖谛,修念住應知。
對于身受心法修習四念住的必要,就是爲了趣入苦集滅道四聖谛。由四念住能趣入四谛的理由,就是身是粗重所依、受是愛因、心是我事、于法無迷的緣故。
以下具體分析:
1、以身是粗重所依的緣故,修身念住,趣入苦聖谛。
什麼是粗重呢?所謂粗重,就是粗鄙沈重,是不調柔的異名。粗重和身體是什麼關系呢?身體是粗重的所依,或者從顯示的角度來說,身體是能顯示,粗重是所顯示,由身體就能顯示粗重的相。爲什麼觀身能夠證入苦谛呢?世親菩薩說:“粗重由身而得顯了,故觀察此,入苦聖谛。”(因爲粗重由于身體而能夠明顯的看出來,所以通過觀察身體,就可以證入苦谛。)窺基大師在《述記》當中說:“有漏色身以有此粗重諸行而爲體相,即是行苦,故觀爲苦。”(有漏的色身,是以具有這種粗重諸行而爲體相,也就是行苦的自性,所以觀身體粗重,是行苦的自性。)
所以,我們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漏身的粗重自性上觀察,如果能夠以正念安住于行苦之義,就能入于苦谛當中。
2、以受是愛因的緣故,修受念住趣入集聖谛。
以十二緣起的十二支來看,無明和行兩支屬于前世造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屬于在今生所現前的果,愛、取、有叁支是今生造的引生後有的因,生、老死兩支是屬于來生現前的後有的果報,這樣就可以看到受和愛這兩支是關鍵的環節,也就是從集起後有來說,愛是最首要的因素;從愛的生起來說,受是最直接的因緣。由于前世的業,今生就會産生各種受,在受的同時以受爲緣又生起愛,也就是以苦受爲緣生起嗔恚,以樂受爲緣生起貪愛,以舍受爲緣生起愚癡,這就是能引後有的集,只有從這個受上觀察,才能入于集谛當中。換一句話來說,所謂的集谛,並不只是一種書面的文字,這個文字所指示的意義,一定要在我們當下的身心上發現才行,離開最爲切近的身心,怎麼會真正懂得集谛的含義呢?最多只是紙上談兵而已。所以說我們需要了知,所謂的集谛,不是一種書面文字上的,只是文字所指示的意義讓我們懂得入集谛的含義,如果你自己離開這樣最切近的身心,那麼,沒有辦法懂得真正趣入集谛的含義,頂多就是紙上談兵而已,對自己的心相續毫無利益,所以說需要悟入集谛的話呢,一定要理解最爲切近的就是自己的身心,從身心上真實懂得集谛的含義,才能真正悟入集谛的境界當中,所以說我們需要觀察自己的身心,那麼現在我們觀察自己的身心,從什麼地方才能悟入集谛的意義呢?我們需要了知切入點就是受,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上面觀察,在其它方面觀察,不一定是真實的善巧。定好了觀察對象之後,只要好好觀察,就會認識的。每當樂受生起的時候,在後面一定有一個不離愛引起來;每當苦受生起的時候,在後面一定有一個乖離愛引起來,每當在舍受當中的時候,一定是跟著一個愚癡。(如果在受的後面,能見到這個貪、嗔、癡萌生的狀態,就會懂得後有是從此處開始集起的。)所以,是以觀受而趣入集谛。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在自己的受上觀照,這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自證分,反觀自己,是不是在享受悅意境界的時候,自然而滋生貪心呢?比如在享受非常可口的飯菜時,以樂受爲緣,是不是緊跟著就生起不離愛呢?或者在身體很累、很苦的時候,以苦受爲緣,是不是緊跟著脾氣就發起來呢?所以通過觀察以受因如何生愛,就可以認識集谛的含義。
3、以心是我事的緣故,修心念住,趣入滅谛。
所謂“我事”,就是我見的所緣事。我見究竟的所緣事,實際只是一個分別心,並沒有一個我,凡夫是把這個心執著爲我。而且我們前面講九結的時候,我們解釋過,以見結能障礙滅谛遍知,主要就是以薩迦耶見執著我,由此怖畏我斷滅而障礙趣入滅谛。現在反過來觀察心,了達沒有我、只的一種心,這樣害怕我斷滅的怖畏就會消除,可以趣入滅谛。
窺基大師說:“心是我執所依所緣之自體事,觀知此心,我見便斷,故入滅谛。”(我執所依所緣的事,它的自體本來只是心,觀察了知到無我唯心,我見就會斷除,所以觀心能入滅谛。)
4、于法無迷的緣故,修法念住,趣入道谛。
這裏的法,是指染淨諸法。以法作爲觀察對象,通過谛觀諸法,對于染淨諸法沒有愚癡迷惑,就直接可以無誤趣入道谛。
庚二、宣說中資糧道四正斷
已遍知障治,一切種差別,
爲遠離修集,勤修四正斷。
前兩句是承接上文。第叁句是修四正斷的目的。這一頌的意思就是:通過上面修習四念住,已經遍知所斷障礙和能斷對治的一切種類的差別,爲了進一步遠離彼等違品、修集四種對治,需要精勤修習四正斷——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正斷的體性就是唯一清淨的一種精進心。在中資糧道當中,通過精進做斷惡行善的修法。
庚叁、宣說上資糧道四神足分二:一、略說發起四神足及其必要;二、廣說彼等之義
辛一、略說發起四神足及其必要
依住堪能性,爲一切事成,
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第一句是承接上文。第二句是修四神足的目的。後兩句是四神足的修法。
論中說:依靠前面所修的四正斷,心便安住,具有堪能性。爲了一切事成,要進一步修四神足,也就是精勤修習八斷行,滅除五種過失。
頌詞當中,“依”就是依于前面四正斷當中遠離兩種惡、修集兩種善的精進,“住”就是心便安住,“堪能性”就是指心的作用。所以,“四正斷”是因,“心住堪能性”是果。如果能夠修成定力,就會有堪能性,難忍的事能忍,難行的事能行。“一切事成”就是殊勝神通等事成就,修習四神足的目的,就是爲了成就神通等因。因爲叁摩地是神通等勝事所依的因,所以叫做神足。那麼叁摩地如何産生呢?就是要通過修習能斷五過失的八斷行才能産生。所以,五過失是叁摩地的障礙,八斷行是叁摩地的因。下面就廣說這個內容。
辛二、廣說彼等之義分二:一、所斷五過失;二、依止八斷行之對治
壬一、所斷五過失
懈怠忘聖言,及昏沈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五失應知。
能障叁摩地成就的五種過失是什麼呢?就是——①懈怠;②忘聖言;③昏沈掉舉;④不作行;⑤作行。五過失分別如何障礙叁摩地的成就,從叁個方面來進行抉擇,就是:以懈怠和忘聖言障礙叁摩地的加行;以昏沈和掉舉障礙叁摩地的正行;以不作行和作行障礙叁摩地的輾轉增上。
1、以懈怠和忘聖言障礙叁摩地的加行。
所謂懈怠,就是不能努力斷除過失、修習善法。所謂忘聖言,就是忘失叁摩地的教言。窺基大師《述記》當中說:“稱理可信,故名聖言。縱非尊師,言可信用,即名聖言。”(凡是與道理相合、可以信用的,即使不是上師說的,也都可以叫做聖言。)以懈怠和忘聖言就會障礙叁摩地的加行。以懈怠沒有辦法行持叁摩地的加行,不說正行、後行的種種功德,一開始就懈怠的話,一開始就沒有辦法行持叁摩地的加行。修叁摩地前提肯定要修加行,但是一切一切的教言都忘得一幹二淨的話,沒有辦法行持叁摩地的加行。所以,以懈怠和忘失聖言障礙叁摩地的加行。
2、以昏沈掉舉障礙叁摩地的正行。
沈掉能障叁摩地的原因是這樣的,因爲向內昏沈會使所緣沈沒而不能明現,向外種種分別掉舉會障礙一緣專注,而叁摩地的自性就是系心一緣,所以以昏沈和掉舉能障礙系心一緣的緣故,成爲叁摩地正行的能障。
3、以不作行和作行障礙叁摩地的輾轉增上。
所謂不作行,就是入叁摩地的時候,如果生起昏沈和掉舉,必須針對昏沈或掉舉及時作加行努力對治,這時不作加行,就叫不作行。這樣不作加行,就會成爲過失。所謂作行,就是依靠對治已經滅除沈掉之後,還作對治。本來過失斷除之後,應當讓心平等流注,安住在無功用當中,這時如果反複作加行,就會使心擾動。所以,以不作行和作行這兩種都會障礙叁摩地的輾轉增上。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