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时的分别,除此之外,哪里有受者之我的本性呢?我们可以明白,无论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每一个上面根本不存在一种作者我的自性。
万法以十二缘起而出生,缘聚则有,缘不聚则无,都是依仗因缘而起的,哪里来的作者,以作者而造作万物呢?缘起无非就是阿赖耶识中熏种子,以种子成熟而现行,以如是因、如是用,产生如是果,起何种心、熏入何种种子,当来就现行何种果报,在这个当中并没有能作万法的实有作者。
所谓处与非处,也是以无欺的缘起律而决定的。符合缘起的就是处,不符合缘起的就是非处,除了无欺、无错乱、不自在的缘起力之外,哪里有一个自在转性的主宰者呢?
同样的所谓四谛、三乘也同样是依他起的自性,当体就是无我无自性,根本不存在实体的染净所依者和观行者。有为法和无为法也是这样,把三自性分开来观察,就可以破除缚解者的我见。什么是有为法呢?从所执的角度,就是我们以第六意识执著此种、彼种,这样以名句字假立的法,统统都是假名,没有实义。从分别的角度,这一切都是以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为因,成熟时就变现出根身器界七识的万相。这个假、因、相,就是有为法。从法性的角度,所观的真如以及所证的灭谛唯一是无变圆成实,能观的道唯一是无倒圆成实。这个圆成实,就是无为法。所以了知依他起,就可以了知本来没有遍计的种种我,依他起的法性本来是无我的圆成实,本来没有实有的我。这样我们就明白,本来没有的遍计的种种我,依他起的法性本来就是无我的圆成实,所以把蕴等十处归摄在三自性当中,只要善巧三自性,就能善巧十处的自性,这样就可以远离种种人我和法我的遍计所执戏论。但是为了随顺世间的名言,为了随顺世间众生遍计的习气,在名言当中也可以假立种种的我。
这以上我们就讲了第三品的总义,总义通过上面一层一层的抉择,通过上面的一种根据,我们可以下结论:统摄万法的根本就是三自性,这就是根本真实。能显示三自性真实相的,唯一只是无颠倒心,这就是相真实。只要能在心中远离增益、损减,无误显示三自性的真实性,就可以展开来安立以八种真实所摄的一切真实性,这样抉择的结果,就是会生起通达万法的广大智慧。
以上对于真实品的内容己经讲了总的归纳。下面是和下一品的连结。
在前三品当中我们讲了所知之境的内容,在这个当中,我们辨了相、辨了障,也辨了真实,从所知的角度,已经知道所对治就是以虚妄分别为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能对治就是通达真实性的智慧。对于所知之境如果能够如实的抉择,以这个为前提,就可以真正趣入对治的能修之道。
丁二、能修之道分二:一、道之法;二、道之分位
戊一、道之法分三:一、于五道安立三十七菩提分法;二、彼等分三种修治差别;三、菩萨道之差别
己一、于五道安立三十七菩提分法分七:一、宣说下资粮道四念住;二、宣说中资粮道四正断;三、宣说上资粮道四神足;四、宣说加行道暖顶位五根;五、宣说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五力;六、宣说见道七觉支;七、宣说修道八圣道支
这七个科判的内容都是按照大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现观庄严论颂词以及注释的观点来抉择的。如果按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来讲,不一定按这个科判所讲那样理解,因为小乘俱舍论当中是这样讲的,在上中下三种资粮道也就是说下资粮道、中资粮道、上资粮道修的就是四念住;加行道第一个暖位修四正断;顶位修四神足;加行道的忍位修五根;世间第一法位修五力,而且小乘俱舍论当中承许世间第一法位只是一刹那的一种阶段,这些是小乘俱舍论当中所讲也是小乘有事宗的观点。但是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就是按照大乘俱舍论等的观点作的抉择,下面我们也是如是的观点来作抉择,应当如是的需要了知,是按照大乘的俱舍论等的讲法作了宣说。
庚一、宣说下资粮道四念住
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
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
对于身受心法修习四念住的必要,就是为了趣入苦集灭道四圣谛。由四念住能趣入四谛的理由,就是身是粗重所依、受是爱因、心是我事、于法无迷的缘故。
以下具体分析:
1、以身是粗重所依的缘故,修身念住,趣入苦圣谛。
什么是粗重呢?所谓粗重,就是粗鄙沉重,是不调柔的异名。粗重和身体是什么关系呢?身体是粗重的所依,或者从显示的角度来说,身体是能显示,粗重是所显示,由身体就能显示粗重的相。为什么观身能够证入苦谛呢?世亲菩萨说:“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因为粗重由于身体而能够明显的看出来,所以通过观察身体,就可以证入苦谛。)窥基大师在《述记》当中说:“有漏色身以有此粗重诸行而为体相,即是行苦,故观为苦。”(有漏的色身,是以具有这种粗重诸行而为体相,也就是行苦的自性,所以观身体粗重,是行苦的自性。)
所以,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漏身的粗重自性上观察,如果能够以正念安住于行苦之义,就能入于苦谛当中。
2、以受是爱因的缘故,修受念住趣入集圣谛。
以十二缘起的十二支来看,无明和行两支属于前世造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属于在今生所现前的果,爱、取、有三支是今生造的引生后有的因,生、老死两支是属于来生现前的后有的果报,这样就可以看到受和爱这两支是关键的环节,也就是从集起后有来说,爱是最首要的因素;从爱的生起来说,受是最直接的因缘。由于前世的业,今生就会产生各种受,在受的同时以受为缘又生起爱,也就是以苦受为缘生起嗔恚,以乐受为缘生起贪爱,以舍受为缘生起愚痴,这就是能引后有的集,只有从这个受上观察,才能入于集谛当中。换一句话来说,所谓的集谛,并不只是一种书面的文字,这个文字所指示的意义,一定要在我们当下的身心上发现才行,离开最为切近的身心,怎么会真正懂得集谛的含义呢?最多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说我们需要了知,所谓的集谛,不是一种书面文字上的,只是文字所指示的意义让我们懂得入集谛的含义,如果你自己离开这样最切近的身心,那么,没有办法懂得真正趣入集谛的含义,顶多就是纸上谈兵而已,对自己的心相续毫无利益,所以说需要悟入集谛的话呢,一定要理解最为切近的就是自己的身心,从身心上真实懂得集谛的含义,才能真正悟入集谛的境界当中,所以说我们需要观察自己的身心,那么现在我们观察自己的身心,从什么地方才能悟入集谛的意义呢?我们需要了知切入点就是受,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受上面观察,在其它方面观察,不一定是真实的善巧。定好了观察对象之后,只要好好观察,就会认识的。每当乐受生起的时候,在后面一定有一个不离爱引起来;每当苦受生起的时候,在后面一定有一个乖离爱引起来,每当在舍受当中的时候,一定是跟着一个愚痴。(如果在受的后面,能见到这个贪、嗔、痴萌生的状态,就会懂得后有是从此处开始集起的。)所以,是以观受而趣入集谛。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在自己的受上观照,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证分,反观自己,是不是在享受悦意境界的时候,自然而滋生贪心呢?比如在享受非常可口的饭菜时,以乐受为缘,是不是紧跟着就生起不离爱呢?或者在身体很累、很苦的时候,以苦受为缘,是不是紧跟着脾气就发起来呢?所以通过观察以受因如何生爱,就可以认识集谛的含义。
3、以心是我事的缘故,修心念住,趣入灭谛。
所谓“我事”,就是我见的所缘事。我见究竟的所缘事,实际只是一个分别心,并没有一个我,凡夫是把这个心执著为我。而且我们前面讲九结的时候,我们解释过,以见结能障碍灭谛遍知,主要就是以萨迦耶见执著我,由此怖畏我断灭而障碍趣入灭谛。现在反过来观察心,了达没有我、只的一种心,这样害怕我断灭的怖畏就会消除,可以趣入灭谛。
窥基大师说:“心是我执所依所缘之自体事,观知此心,我见便断,故入灭谛。”(我执所依所缘的事,它的自体本来只是心,观察了知到无我唯心,我见就会断除,所以观心能入灭谛。)
4、于法无迷的缘故,修法念住,趣入道谛。
这里的法,是指染净诸法。以法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谛观诸法,对于染净诸法没有愚痴迷惑,就直接可以无误趣入道谛。
庚二、宣说中资粮道四正断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
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前两句是承接上文。第三句是修四正断的目的。这一颂的意思就是:通过上面修习四念住,已经遍知所断障碍和能断对治的一切种类的差别,为了进一步远离彼等违品、修集四种对治,需要精勤修习四正断——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正断的体性就是唯一清净的一种精进心。在中资粮道当中,通过精进做断恶行善的修法。
庚三、宣说上资粮道四神足分二:一、略说发起四神足及其必要;二、广说彼等之义
辛一、略说发起四神足及其必要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
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第一句是承接上文。第二句是修四神足的目的。后两句是四神足的修法。
论中说:依靠前面所修的四正断,心便安住,具有堪能性。为了一切事成,要进一步修四神足,也就是精勤修习八断行,灭除五种过失。
颂词当中,“依”就是依于前面四正断当中远离两种恶、修集两种善的精进,“住”就是心便安住,“堪能性”就是指心的作用。所以,“四正断”是因,“心住堪能性”是果。如果能够修成定力,就会有堪能性,难忍的事能忍,难行的事能行。“一切事成”就是殊胜神通等事成就,修习四神足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就神通等因。因为三摩地是神通等胜事所依的因,所以叫做神足。那么三摩地如何产生呢?就是要通过修习能断五过失的八断行才能产生。所以,五过失是三摩地的障碍,八断行是三摩地的因。下面就广说这个内容。
辛二、广说彼等之义分二:一、所断五过失;二、依止八断行之对治
壬一、所断五过失
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
能障三摩地成就的五种过失是什么呢?就是——①懈怠;②忘圣言;③昏沉掉举;④不作行;⑤作行。五过失分别如何障碍三摩地的成就,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抉择,就是:以懈怠和忘圣言障碍三摩地的加行;以昏沉和掉举障碍三摩地的正行;以不作行和作行障碍三摩地的辗转增上。
1、以懈怠和忘圣言障碍三摩地的加行。
所谓懈怠,就是不能努力断除过失、修习善法。所谓忘圣言,就是忘失三摩地的教言。窥基大师《述记》当中说:“称理可信,故名圣言。纵非尊师,言可信用,即名圣言。”(凡是与道理相合、可以信用的,即使不是上师说的,也都可以叫做圣言。)以懈怠和忘圣言就会障碍三摩地的加行。以懈怠没有办法行持三摩地的加行,不说正行、后行的种种功德,一开始就懈怠的话,一开始就没有办法行持三摩地的加行。修三摩地前提肯定要修加行,但是一切一切的教言都忘得一干二净的话,没有办法行持三摩地的加行。所以,以懈怠和忘失圣言障碍三摩地的加行。
2、以昏沉掉举障碍三摩地的正行。
沉掉能障三摩地的原因是这样的,因为向内昏沉会使所缘沉没而不能明现,向外种种分别掉举会障碍一缘专注,而三摩地的自性就是系心一缘,所以以昏沉和掉举能障碍系心一缘的缘故,成为三摩地正行的能障。
3、以不作行和作行障碍三摩地的辗转增上。
所谓不作行,就是入三摩地的时候,如果生起昏沉和掉举,必须针对昏沉或掉举及时作加行努力对治,这时不作加行,就叫不作行。这样不作加行,就会成为过失。所谓作行,就是依靠对治已经灭除沉掉之后,还作对治。本来过失断除之后,应当让心平等流注,安住在无功用当中,这时如果反复作加行,就会使心扰动。所以,以不作行和作行这两种都会障碍三摩地的辗转增上。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