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
壬二、依止八断行之对治
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
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颂词上说:为了断除懈怠的过失,修习欲勤信安四种断行,这四者的关系是所依能依以及所因能果的关系,也就是欲为所依,勤为能依,信为所依欲的所因,轻安为能依勤的果。为了断除其余四种过失,修习念知思舍四种断行,也就是以正念记持圣言,以正知觉知昏沉和掉举,以思为了伏除昏沉和掉举而发起加行,以舍在沉掉断灭之后,能够安住无功用、平等而流。
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以信欲勤安断除懈怠。
懈怠的正对治是什么呢?就是轻安,成就轻安就不会生起懈怠。产生轻安的前方便就是信、欲、正勤,也就是轻安必须依靠正勤,正勤必须依靠对于三摩地的欲来成就(欲,就是欲乐,也就是希求心。)欲的发起要依靠对于三摩地的胜解信。所以,信、欲、勤、安是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我们从修信开始,一步一步生起欲、正勤和轻安,当轻安生起的时候,就可以真正断除懈怠的过失。
这里关键要理解,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勤为安依的道理。《述记》当中说,以信三宝,就会发起希望,所以信是欲生起的近因。从我们的心上看,信心就是欲的所依,以信心就能发起对于三摩地的欲,如果没有信心对于修习三摩地决定不会有兴趣。所以,信为欲依,信心成欲了所依。从我们的心上看就明白的,因为有了信心,就是欲的所依,以信心就能发起对于三摩地的欲求心,相反,如果没有信心,对于修习三摩地绝对不会有真实的兴趣。再看欲为勤依的道理,在《对法论》上说,“欲为勤依,由欲求故,为得此义,发勤精进。”有了欲心,精进心紧跟着就会起来,也就是因为对于三摩地有强烈的欲求心,为了获得三摩地,就会精进地用功。所以,欲是勤的所依。安住在欲当中,就是正勤。离开了欲求心,根本没有动力的。再由于勤精进,就可以得定,定一生起就会获得轻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治懈怠。
2、以念智思舍断除其余四过。
以正念在心里能忆持三摩地的教言,这样就可以对治忘失教言的过失。以正知时时观察,在沉掉生起时随时觉知,这样可以对治昏沉和掉举的过失。以思能够提起沉掉的对治行,可以对治不作对治行的过失。以舍在沉掉已经寂灭的时候,不再对治,这样能让心平等而流,由此对治复作对治行的过失。
庚四、宣说加行道暖顶位五根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
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
第一句是承接上文,后三句是讲暖位和顶位修习五根。
论中说到:已经种植顺解脱分的善根之后,在加行道复修五种增上,就是欲增上、加行增上、不忘境增上、不散乱增上以及思择增上。实际上五种增上,分别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
所谓“顺解脱”,就是指顺解脱分善根。所谓“增上”,是根的异名。因为以五根近的方面能够出生五力,远的方面能够出生上上道果以及种种功德,所以叫做增上。
以下说明五种根的含义。
1、信根:以信根能够使得依于四谛取舍的欲增上,所以信根是欲增上。
2、精进根:以精进根能够让实修加行增上,所以精进根是加行增上。
3、念根:以念根能够让不忘境增上,所以念根是不忘境增上。
4、定根:以定根能够让心不散乱增上,所以定根是不散乱增上。
5、慧根:以慧根能够让思择诸法增上,所以慧根是思择增上。
以这样五根能够引生清净的种种功德,所以都叫做根。
庚五、宣说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五力分二:一、真实五力;二、加行道与根力对应而摄义
辛一、真实五力
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第一句是讲五力的含义,第二句是讲五力的次第。
“障”就是信等五根的违品,也就是无信、懈怠、忘失、散乱、愚痴或邪慧。“损”就是能伏灭违品。因为信、进、念、定、慧具有势力,能够伏灭相应的违品,所以叫做力。世亲菩萨也说:“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对于力的含义,讲了两点,第一是“能伏灭不信障等”,第二是“不为彼所陵杂”。在加行道,信心等五法不是无漏法,不能让违品彻底断灭,所以只能说“伏灭”。“陵”和“杂”的意义要分开来解释,按照《述记》所说,所谓“陵”,就是以不信等能够压伏信心等,让信心等不能发起;所谓“杂”,就是虽然生起信心等,但是不信等违品还会夹杂在当中生起。但是,到了五力的地位,“陵”和“杂”都没有了,不会被违品所陵杂,所以叫做“力”。在五根位,还有“陵”、“杂”,所以只能叫做根。这也是根在力前安立的原因。
为什么五力的次第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呢?为什么次第不能错乱?因为前前是因,后后是果,所以按照因果而安立这样的次第。
具体来说,就是以信力能生起精进力,以精进力能生起不忘失的正念力,以正念力能生起定力,以心住等持之力能生起如实了知法性的慧力。
世亲菩萨说:“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五力的次第按照因果而安立。就是如果决定信受有因果,为了获得这种果,就会发起勤精进;勤精进之后,就能安住正念;安住正念之后,心就会得定;心得定之后,就能如实了知;既能如实了知,就可以无事不办。所以,五力的次第是依因果而安立。)
辛二、加行道与根力对应而摄义
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
“顺抉择二二”就是指顺抉择分当中暖和顶两种和忍世第一法两种,“在五根五力”,就是指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庚六、宣说见道七觉支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
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
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
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
第一颂是把七觉支摄为五支,第二颂是宣说无染支的含义。
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其中念觉支是觉所依支,择法觉支是觉自性支,精进觉支是觉出离支,喜觉支是觉利益支,轻安、定、舍三觉支是觉无染支。
1、觉所依支:因为念是一切功德依处的缘故,念觉支是觉所依支。
2、觉自性支:因为见真实性的择法智慧是见道体性的缘故,择法觉支是觉自性支。
3、觉出离支:因为以精进能够出离违品的缘故,精进觉支是觉出离支。
4、觉利益支:因为喜是以见道所成就的利益的缘故,喜觉支是觉利益支。《述记》说:“由喜势力,身得调适,故名利益。若未得喜,身恒刚强故。”见道初地,叫做极喜地。由于喜的势力,身体得到调适,所以叫做利益。如果没有得到喜,身体是恒时刚强的。
5、觉无染支:论中说到:因为轻安是无染的因缘,定是无染的所依,舍是无染的自性,所以把轻安、定、舍这三支摄为觉无染支。对法当中说,由于轻安能够对治身体粗重的过失,所以轻安是无染的因缘。粗重就是种子,以粗重为因能够出生三种杂染,而轻安是粗重的近对治,因为轻安是粗重的对治因缘,也就叫做无染因缘。实际上轻安不是无染的真实因缘。
对法论中说:“由依止定,方得转依故,定名作无染所依。舍自性支之所依故。”(由于依止定才能获得转依,所以定叫做无染所依。)
所谓舍,是无染自性,对法论说:“能永治贪忧二法,故名自性。”以舍能够对治贪、忧,贪忧如果存在,心里就不能寂静,以舍能对治,所以叫无染自性。
庚七、宣说修道八圣道支
八圣道支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修道位所修的法。
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
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
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
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
第一颂:因为正见是分别支,正思惟和正语是诲示他支,令他信支有正语、正业、正命三支,对治障支有正精进、正念、正定三支,所以道支总的就有八支。
第二颂是讲正语等三支摄为令他信支,以及正精进等三支摄为对治障支的理由。
论中说:正语、正业、正命如其次第,表示具有见、戒、远离,能令他人信受,所以摄为令他信支。正精进、正念、正定如其次第,对治根本烦恼、随烦恼和自在障的缘故,摄为对治障支。
1、正见是分别支
所谓正见,就是对于真实义能够真实了知的自性,也就是以见道现量见法性而后得的无垢智慧。由于见道入定亲见法性,在后得位由正见以产生定解对于法义能够分别了知,极为正确透彻,所以正见是分别支。
2、正思惟和正语是诲示他支
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法义,为了利他而宣说的发心,就是正思惟;以正思惟引发的语言,就是正语。所以正思惟是从教诲他人的发心上讲,正语是从教诲他人的语言上讲,两者归摄为诲示他支。因为发心和语言没有一点垢…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