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
以上讲了能修之道的内容,下面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切三乘的修道完全含摄在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当中,这三十七个内容就是能够求证菩提的能修之道,是三乘修法的精要。而且三十七菩提分分成七段,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必须依次第而生起资粮道乃至佛地的种种功德。按照大乘的观点来讲,三十七菩提分当中,下资粮道是修四念住,中资粮道是修四正断,上资粮道是修四神足,加行道暖位和顶位是修五根,顶位和世第一法位是修五力,出世间见道是修七觉支,修道二至十地是修八圣道支。在修习的道路上有这样渐次而上进的过程。只有打好前前的基础,才可能趣入后后甚深的境界。
具体来说,三乘修道的最初一步就是要修四念住,为什么要修四念住呢?目的就是为了悟入苦集灭道四谛的境界当中,如果四谛不能趣入,那就不可能趣入顺解脱分的修行当中,顶多只是在顺生死的人天善法当中打转,所以唯一只是顺福德分的善业。为了趣入以四谛为内涵的解脱道,首先必须在自己的身受心法上,以智慧能够观察到身的粗重行苦自性,又能观察到以受引起爱的后有集,又能观察到五蕴唯一是心,没有我的存在,又能观察到染净法的体相和差别,这样才能依次趣入四谛当中。也就是了知身是苦本,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了知受是爱因,而知道真实所断法;了知唯心无我,而趣入真实灭谛;然后了知染净因果,无误取舍而入于正道。所以,四念住就是以观慧为体,所观就是身受心法的自性,在观修纯熟的时候,才能让正念安住在身受心法的自性当中,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四正断打好基础。否则,假如不能以观慧了知所断障碍以及能断对治的差别,以及不能以正念安住于四谛的自性,上面中资粮道的四正断也无法生起。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是从反面观察的,上面从正面来讲,需要修四念住,四念住他的体性就是以观慧为体,这样观修纯熟的时候,真正正念才安住上身受心法的自性当中,这样就可以修好四正断的真实的基础,有了基础才可以进一步真实行持四正断的修法,也就是说中资粮道的四正断的修法可以真实生起。相反,刚上面所说一样,假如不能以观慧了知所断障碍以及能断对治的差别,不能以正念安住于四谛的自性,那么上面中资粮道的四正断也是无法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连所断障碍和能断对治的差别都搞不清楚,怎么能正断呢?最多只是盲修瞎练而已。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引起观慧,能让正念安住,这是首要。
四念住到量了之后,就可以进入中资粮道四正断的修法当中。四正断就是四种精进,都是以精进为体。这个修就是在以四念住遍知障碍和对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实际远离障碍、修集对治,修的方面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以精进心让自己的过失一天比一天少,让自己的功德一天比一天增上,只有这样精进的离过修德,日新又新,才能趣入后面四神足的修法。假如没有四正断的实修,相续当中过失充满,资粮是浅薄,心相续没有大的转变,以这样粗重、恶劣的相续根本不可能如欲安住而成就三摩地,根本无法成为堪能性的。所以说,四神足的前因就是四正断。相反,如果经过四正断勇猛精进的离过修德,过失日益减少,善行日益纯熟圆满,那决定会成为修定的法器,可以很方便就趣入四神足的修法。所以论当中说“依住堪能性”,就是要依靠正断,才能有能力修堪能性。进一步,为了成就神通等的殊胜功德,需要修习神通等的因缘——四神足。这个修法的内涵就是要修集三摩地的能生因缘,也就是以八断行对治五种过失,在三摩地的加行方面,需要依止信、欲、勤、安以及正念,来断除懈怠和忘失圣言两种障碍。在三摩地的正行方面,需要以正知断除昏沉和掉举两种障碍。在三摩地的辗转增上方面,需要以思和舍断除作行和不作行的两种障碍。通过这样修集顺缘,远离违缘,决定可以生起三摩地。
以上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都是属于资粮道顺解脱分的修行。以四念住为因,修习四正断;以四正断为因,修习四神足。在道的次第上,有这样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而且,四念住重在观理,四正断重在持戒,四神足重在修定。以四念住遍知障碍和对治的差别之后,紧跟着以四正断实际远离障碍、修集对治,有这样精进的修断,心相续就会远离过去刚强、粗重的状态,可以安住,有所堪能。以上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的关系如理能够理解清楚,我们就会发现,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修法上的思想确确实实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按照广大行派的修行次第作广大的阐明和发挥。从《广论》的修行次第安排上来看,在进入奢摩他之前,是有关三士道方面的观修,着重强调的是以观察修引起观慧,因为只有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修,在心相续当中引起无误了知的智慧,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转变心的状态,也就是在三士道的很多内容当中,只有首先以闻思生起定解,才能以相应的串习断除过失和引生功德,这样不断遣除过失、修集功德,最后才能成为奢摩他之法器。所以,在修行的思想上,跟本论所说,非常一致。这样经过资粮道的修习,顺解脱分的善根种植圆满,相续堪能,就能进入加行道四位五根、五力的修法,首先在暖位和顶位,可以深入五根的修习,也就是在信进念定慧五根上为了引发出世间见道而作修习。当五根修习到能够胜伏违品,而不被违品所陵杂时,就成为五力,进入忍位和世间第一法位。世间第一法位结束或者到顺抉择分善根圆满的时候就可以现前出世间的见道初地位,也就是说世间第一法位的时候,顺抉择分的善根已真实圆满。
到顺抉择分善根圆满时,就可以现前出世间的见道初地,这时所修的就是七觉支。见道之后的修道,修行的内容就是八圣道支。这个七觉支和八圣道支的修行,都是在圣者入定当中获得殊胜的功能,在出定位自然趣入修持的。
三十七菩提分七个阶段的修法,实际都是在修清净法界,都是在对治颠倒障碍。但是在修治上,也有异生、有学和无学的三种境界差别,也就是异生位的修治是有倒顺无倒,有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有倒随,无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无倒随。从整个修行上来看,所谓“修”,就是要缘真实性对治障碍,目的就是为了现前无垢的法性圆成实,而在修治上就有,从顺无倒到真实无倒,从有倒随到无倒随的过程。凡夫异生位,唯一是以闻思智慧随顺法界而衡量,只是执著法界的总相为自相,还没有真实生起能断除障碍的出世间圣道。在出世间见道时开始无倒现见法界的自相,在这个时候才生起无倒圆成实,但是还有二障在相续当中随逐。经过修道的次第断障,在无学位才彻底远离一切二障的种子以及习气,在这个时候二取完全消亡,唯一显露无变圆成实。
三十七菩提分的修法是三乘修法的共同内容,但是三乘的道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所缘、作意和证得的差别,在所缘上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在作意上有有缘和无缘的差别,在证得上有小乘涅槃和无住大涅槃的差别。这三种差别,可以决定大乘的道最为超胜。
由于对治法在补特伽罗的相续当中一层层生起的差别,就可以相应的安立各种道的分位,也就是可以安立以异生、有学、无学所摄的各种道位。
这以上总结了能修之道的内容。下面开始讲以道所引生的果。
丁三、彼道之果分二:一、总说五果;二、从道的角度别说果
戊一、总说五果
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
道的果以五种果来归纳,就是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和离系果。其中,器是异熟果,力是彼器的增上果,爱乐是等流果,增长是士用果,净是离系果。
1、器:就是随顺善法异熟,也就是以善业所招感的暇满人身宝。因为他是善业招感,体性是无记的,所以说是异熟;因为果报殊胜,以这个身会趣向善的方面修习殊胜善业的缘故,叫做随顺善法。比如以好的容器就可以容纳很多物质,同样,以这样的人身宝可以受持圣道的功德,是圣道的美器,所以从比喻上安立器的名称。
2、力:世亲菩萨说“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就是由于器能够顺生善法的势力,使得善法成为上品性。这个上品善就是异熟的增上果。以往昔善根为因,今生得到很好的根器,这样以异熟果很殊胜,由它所顺生的善法也就会辗转而增强的,这个上品的善就是异熟的增上果。这个“力”的内容,我们为了容易理解,打个比喻可讲。
比如,我们搞运输,攒了一笔钱,以这笔钱购买性能很好的一个卡车,现在用这辆卡车,就可以进一步使运输的能力增上,这就是异熟增上果的比喻。
3、爱乐:就是对于善法,自己心相续里面欢喜数数积累,这就是等流果。
4、增长:就是由于修习善根的申习力,使得以前没有的善根在今生辗转增上,这就是士用果。
5、净:就是障碍清净,获得离系。这是离系果。
以上所讲的五个果的关系,就是以前前引生后后,也就是通过行善,就会得到好的身器;由这个身器具有增上力,就可以使善法成熟而达到上品;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得内心对于行善具有爱乐;以爱乐作滋润,善根就能辗转增长圆满,最后就能清净障碍,远离系缚。
戊二、从道的角度别说果
复略说余果,后后初数习,
究竟顺障灭,离胜上无上。
在以上五果之外,再略说其余的十种果,就是后后果、最初果、数习果、究竟果、随顺果、障灭果、离系果、殊胜果、有上果、无上果。
1、后后果:就是以前前为因引发的后后之果,比如依靠种性,就能发心;依靠发心,就能趣入加行等等。
2、…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