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八)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八)

  以上講了能修之道的內容,下面作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切叁乘的修道完全含攝在叁十七菩提分的修法當中,這叁十七個內容就是能夠求證菩提的能修之道,是叁乘修法的精要。而且叁十七菩提分分成七段,以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必須依次第而生起資糧道乃至佛地的種種功德。按照大乘的觀點來講,叁十七菩提分當中,下資糧道是修四念住,中資糧道是修四正斷,上資糧道是修四神足,加行道暖位和頂位是修五根,頂位和世第一法位是修五力,出世間見道是修七覺支,修道二至十地是修八聖道支。在修習的道路上有這樣漸次而上進的過程。只有打好前前的基礎,才可能趣入後後甚深的境界。

  具體來說,叁乘修道的最初一步就是要修四念住,爲什麼要修四念住呢?目的就是爲了悟入苦集滅道四谛的境界當中,如果四谛不能趣入,那就不可能趣入順解脫分的修行當中,頂多只是在順生死的人天善法當中打轉,所以唯一只是順福德分的善業。爲了趣入以四谛爲內涵的解脫道,首先必須在自己的身受心法上,以智慧能夠觀察到身的粗重行苦自性,又能觀察到以受引起愛的後有集,又能觀察到五蘊唯一是心,沒有我的存在,又能觀察到染淨法的體相和差別,這樣才能依次趣入四谛當中。也就是了知身是苦本,而生起真實的出離心;了知受是愛因,而知道真實所斷法;了知唯心無我,而趣入真實滅谛;然後了知染淨因果,無誤取舍而入于正道。所以,四念住就是以觀慧爲體,所觀就是身受心法的自性,在觀修純熟的時候,才能讓正念安住在身受心法的自性當中,這樣才能爲後面的四正斷打好基礎。否則,假如不能以觀慧了知所斷障礙以及能斷對治的差別,以及不能以正念安住于四谛的自性,上面中資糧道的四正斷也無法生起。這樣我們就知道這是從反面觀察的,上面從正面來講,需要修四念住,四念住他的體性就是以觀慧爲體,這樣觀修純熟的時候,真正正念才安住上身受心法的自性當中,這樣就可以修好四正斷的真實的基礎,有了基礎才可以進一步真實行持四正斷的修法,也就是說中資糧道的四正斷的修法可以真實生起。相反,剛上面所說一樣,假如不能以觀慧了知所斷障礙以及能斷對治的差別,不能以正念安住于四谛的自性,那麼上面中資糧道的四正斷也是無法生起的。爲什麼呢?因爲連所斷障礙和能斷對治的差別都搞不清楚,怎麼能正斷呢?最多只是盲修瞎練而已。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引起觀慧,能讓正念安住,這是首要。

  四念住到量了之後,就可以進入中資糧道四正斷的修法當中。四正斷就是四種精進,都是以精進爲體。這個修就是在以四念住遍知障礙和對治的基礎上,進一步要實際遠離障礙、修集對治,修的方面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以精進心讓自己的過失一天比一天少,讓自己的功德一天比一天增上,只有這樣精進的離過修德,日新又新,才能趣入後面四神足的修法。假如沒有四正斷的實修,相續當中過失充滿,資糧是淺薄,心相續沒有大的轉變,以這樣粗重、惡劣的相續根本不可能如欲安住而成就叁摩地,根本無法成爲堪能性的。所以說,四神足的前因就是四正斷。相反,如果經過四正斷勇猛精進的離過修德,過失日益減少,善行日益純熟圓滿,那決定會成爲修定的法器,可以很方便就趣入四神足的修法。所以論當中說“依住堪能性”,就是要依靠正斷,才能有能力修堪能性。進一步,爲了成就神通等的殊勝功德,需要修習神通等的因緣——四神足。這個修法的內涵就是要修集叁摩地的能生因緣,也就是以八斷行對治五種過失,在叁摩地的加行方面,需要依止信、欲、勤、安以及正念,來斷除懈怠和忘失聖言兩種障礙。在叁摩地的正行方面,需要以正知斷除昏沈和掉舉兩種障礙。在叁摩地的輾轉增上方面,需要以思和舍斷除作行和不作行的兩種障礙。通過這樣修集順緣,遠離違緣,決定可以生起叁摩地。

  以上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都是屬于資糧道順解脫分的修行。以四念住爲因,修習四正斷;以四正斷爲因,修習四神足。在道的次第上,有這樣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而且,四念住重在觀理,四正斷重在持戒,四神足重在修定。以四念住遍知障礙和對治的差別之後,緊跟著以四正斷實際遠離障礙、修集對治,有這樣精進的修斷,心相續就會遠離過去剛強、粗重的狀態,可以安住,有所堪能。以上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的關系如理能夠理解清楚,我們就會發現,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關于修法上的思想確確實實都是有根據的,都是按照廣大行派的修行次第作廣大的闡明和發揮。從《廣論》的修行次第安排上來看,在進入奢摩他之前,是有關叁士道方面的觀修,著重強調的是以觀察修引起觀慧,因爲只有通過一步一步的觀察修,在心相續當中引起無誤了知的智慧,這樣才能在根本上轉變心的狀態,也就是在叁士道的很多內容當中,只有首先以聞思生起定解,才能以相應的串習斷除過失和引生功德,這樣不斷遣除過失、修集功德,最後才能成爲奢摩他之法器。所以,在修行的思想上,跟本論所說,非常一致。這樣經過資糧道的修習,順解脫分的善根種植圓滿,相續堪能,就能進入加行道四位五根、五力的修法,首先在暖位和頂位,可以深入五根的修習,也就是在信進念定慧五根上爲了引發出世間見道而作修習。當五根修習到能夠勝伏違品,而不被違品所陵雜時,就成爲五力,進入忍位和世間第一法位。世間第一法位結束或者到順抉擇分善根圓滿的時候就可以現前出世間的見道初地位,也就是說世間第一法位的時候,順抉擇分的善根已真實圓滿。

  到順抉擇分善根圓滿時,就可以現前出世間的見道初地,這時所修的就是七覺支。見道之後的修道,修行的內容就是八聖道支。這個七覺支和八聖道支的修行,都是在聖者入定當中獲得殊勝的功能,在出定位自然趣入修持的。

  叁十七菩提分七個階段的修法,實際都是在修清淨法界,都是在對治顛倒障礙。但是在修治上,也有異生、有學和無學的叁種境界差別,也就是異生位的修治是有倒順無倒,有學位的修治是無倒有倒隨,無學位的修治是無倒無倒隨。從整個修行上來看,所謂“修”,就是要緣真實性對治障礙,目的就是爲了現前無垢的法性圓成實,而在修治上就有,從順無倒到真實無倒,從有倒隨到無倒隨的過程。凡夫異生位,唯一是以聞思智慧隨順法界而衡量,只是執著法界的總相爲自相,還沒有真實生起能斷除障礙的出世間聖道。在出世間見道時開始無倒現見法界的自相,在這個時候才生起無倒圓成實,但是還有二障在相續當中隨逐。經過修道的次第斷障,在無學位才徹底遠離一切二障的種子以及習氣,在這個時候二取完全消亡,唯一顯露無變圓成實。

  叁十七菩提分的修法是叁乘修法的共同內容,但是叁乘的道有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所緣、作意和證得的差別,在所緣上有廣大和狹小的差別,在作意上有有緣和無緣的差別,在證得上有小乘涅槃和無住大涅槃的差別。這叁種差別,可以決定大乘的道最爲超勝。

  由于對治法在補特伽羅的相續當中一層層生起的差別,就可以相應的安立各種道的分位,也就是可以安立以異生、有學、無學所攝的各種道位。

  這以上總結了能修之道的內容。下面開始講以道所引生的果。

  丁叁、彼道之果分二:一、總說五果;二、從道的角度別說果

  戊一、總說五果

  

器說爲異熟,力是彼增上,

  

愛樂增長淨,如次即五果。

  道的果以五種果來歸納,就是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和離系果。其中,器是異熟果,力是彼器的增上果,愛樂是等流果,增長是士用果,淨是離系果。

  1、器:就是隨順善法異熟,也就是以善業所招感的暇滿人身寶。因爲他是善業招感,體性是無記的,所以說是異熟;因爲果報殊勝,以這個身會趣向善的方面修習殊勝善業的緣故,叫做隨順善法。比如以好的容器就可以容納很多物質,同樣,以這樣的人身寶可以受持聖道的功德,是聖道的美器,所以從比喻上安立器的名稱。

  2、力:世親菩薩說“力謂由彼器增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就是由于器能夠順生善法的勢力,使得善法成爲上品性。這個上品善就是異熟的增上果。以往昔善根爲因,今生得到很好的根器,這樣以異熟果很殊勝,由它所順生的善法也就會輾轉而增強的,這個上品的善就是異熟的增上果。這個“力”的內容,我們爲了容易理解,打個比喻可講。

  比如,我們搞運輸,攢了一筆錢,以這筆錢購買性能很好的一個卡車,現在用這輛卡車,就可以進一步使運輸的能力增上,這就是異熟增上果的比喻。

  3、愛樂:就是對于善法,自己心相續裏面歡喜數數積累,這就是等流果。

  4、增長:就是由于修習善根的申習力,使得以前沒有的善根在今生輾轉增上,這就是士用果。

  5、淨:就是障礙清淨,獲得離系。這是離系果。

  以上所講的五個果的關系,就是以前前引生後後,也就是通過行善,就會得到好的身器;由這個身器具有增上力,就可以使善法成熟而達到上品;這樣的結果就會使得內心對于行善具有愛樂;以愛樂作滋潤,善根就能輾轉增長圓滿,最後就能清淨障礙,遠離系縛。

  戊二、從道的角度別說果

  

複略說余果,後後初數習,

  

究竟順障滅,離勝上無上。

  在以上五果之外,再略說其余的十種果,就是後後果、最初果、數習果、究竟果、隨順果、障滅果、離系果、殊勝果、有上果、無上果。

  1、後後果:就是以前前爲因引發的後後之果,比如依靠種性,就能發心;依靠發心,就能趣入加行等等。

  2、…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