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最初果:是指最初的出世間果,也就是見道。

  3、數習果:就是隨念見道所證的法界而數數串習的修道。

  4、究竟果:就是指修道究竟的無學道。

  以上四種,第一種是勝解行位的道,後叁種是出世間的見道、修道和無學道,在這四種當中攝盡了道的一切果。

  5、隨順果:是後後果的異名,因爲後後果和前前因隨順,或者是隨順真如,所以又叫隨順果。

  6、障滅果:是最初果的異名,因爲以見道滅除遍計兩種障礙的緣故。

  7、離系果:是前面數習果和究竟果的異名,因爲是遠離各地所斷障礙的緣故,兩種都叫做離系果。

  8、殊勝果:就是獲得神通等殊勝功德的緣故,叫做殊勝果。

  9、有上果:大乘一到十地,叫做有上果,因爲是在聲緣之上的緣故。

  10、無上果:佛地叫做無上果,再沒有一種殊勝無上的果,所以佛地叫做無上果。

  以上以五果或者十種果含攝了道的一切的果。這裏只是一般的總說,如果廣分的話,叁乘的果有無量無邊那麼多。

  以上從叁乘的角度宣說了所知之境、能修之道和修道之果。下面開始特別顯示大乘超勝于聲緣乘的無上道相。

  丙二、宣說大乘不共道相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

  

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

  總的就是通過叁種無上,宣說大乘是無上乘。叁種無上就是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以及修證無上。這是總標略說,下面對于叁種無上一一詳細解釋。

  丁二、廣說分叁: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

  戊一、正行無上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

  

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

  所謂大乘的正行有六種,就是①最勝正行;②作意正行;③隨法正行;④離二邊正行;⑤差別正行;⑥無差別正行。

  己二、廣說(依略說次第)分五:一、最勝正行;二、作意正行;叁、隨法正行;四、離二邊正行;五、差別正行與無差別正行

  庚一、最勝正行分二:一、十二最勝正行;二、所修十度

  辛一、十二最勝正行

  

最勝有十二,謂廣大長時,

  

依處及無盡,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受起,得等流究竟。

  所謂最勝正行有十二種分類,就是⑴廣大最勝;⑵長時最勝;⑶依處最勝;⑷無盡最勝;⑸無間最勝;⑹無難最勝;⑺自在最勝;⑻攝受最勝;⑼發起最勝;⑽至得最勝;⑾等流最勝;⑿究竟最勝。這十二種是大乘正行超勝二乘正行的最勝之相。

  以下我們作一一解釋:

  ⑴廣大最勝:可以從所厭廣大和所求廣大兩個方面解釋。所厭廣大,就是大乘菩薩不希求一切世間的富貴安樂自在,也厭離小乘的涅槃果位。所求廣大,就是大乘菩薩唯一尋求一切智智的果位。因爲所厭所求都極爲廣大,所以是廣大最勝。

  ⑵長時最勝:長時是和短時相比而說的。所謂短時就是二乘和世間的小果短時就可以獲得,所以只是短時地修習。比如聲聞人尋求阿羅漢的小果,利根聲聞通過叁世的修習,就可以證果。所謂長時,就是爲了成就大乘無上究竟的佛果,在叁大阿僧祗劫當中長時熏習。

  ⑶依處最勝:首先要知道大乘修行的依處是什麼?大乘的十度都是以利他爲先,因爲依于有情的緣故,有情就叫做依處。大乘修行的依處是無量無邊的一切有情,二乘修行的依處只是自己一個人,所以大乘的依處是最勝的。因爲小乘行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推動下,爲了自己求小乘阿羅漢的解脫果作修行的,所以,二乘修行的依處只是自己一個人,但是大乘的修行依處確確實實是爲了一切有情的,無量無邊衆生的利益都行持,也就是說大乘的六度萬行唯一就是以利他爲根本的,所以,大乘修行的依處是無量無邊的一切有情,所以,依處是最勝的。

  ⑷無盡最勝:是從回向上說的。這個“無盡”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解釋:第一、從所回向的善根來說,就是以回向無上菩提,由此在無余涅槃時,善根也無有窮盡;第二、從回向之處來說,就是所回向的菩提在未來世沒有窮盡;第叁、從能回向的善根來說,菩薩十度所修集的一切一切善根,都作回向,沒有一種善根不可以回向的,所以能回向的善根也是無盡的。我們就知道無盡從很多方面可以解釋,所回向的,能回向的,從回向之處各各方面來看,的確大乘人修行善根回向呢成了無窮無盡甚深的法,所以叫做無盡最勝。

  ⑸無間最勝:就是因爲獲得自他平等勝解的緣故,能讓善根相續不間斷而圓滿。大乘的菩薩修勝義法門的時候,萬法都是大自然、大平等的自性,而且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來超越二乘,修平等的境界,所以,獲得自他平等勝解的緣故,能讓一切的善根相續不間斷而增長圓滿,這叫無間最勝。按照《述記》所說來解釋,大乘菩薩對于自他獲得平等勝解,這樣對待衆生就像對待自己一樣,把一個小我已經擴展成爲無窮無盡的大我,由于衆生無量的緣故,在衆生上面發起的布施、持戒等將永遠不會間斷。或者教化衆生,當衆生行善的時候,由于菩薩具有平等勝解,所以菩薩就像自己所作一樣歡喜,這樣就能讓自己的布施等快速圓滿。

  ⑹無難最勝:這是從大乘的善巧上說的。大乘以隨喜等的善巧方便,可以無難而圓滿布施等修行。如果不具有隨喜等,需要自己去作,那就很困難。能夠隨喜而不需要自己作,就是無難。

  ⑺自在最勝:就是以虛空藏等叁摩地的殊勝力能夠使布施等修行隨欲圓滿。大乘的叁摩地非常非常殊勝,能夠轉變金銀等物而布施給衆生,以能變無窮無盡的緣故,所以叫做“虛空藏”,這是從比喻取的名字。這樣我們就知道,大乘菩薩他不是一種執著心、一種希求心,落到一種相狀而行持善法,不是這樣的,他用一種不可思議的叁摩地的力量來修持六度萬行的,所以非常自由、非常自在而行持的,修行都是隨意圓滿的,所以就叫做自在最勝。

  ⑻攝受最勝:大乘的十度修行是以無分別智慧攝受。比如,在作布施等時,不見施者、所施、受者等,這樣叁輪體空的方式作布施,所以叫做以無分別智攝受,這樣能夠讓布施等波羅蜜多獲得清淨,成爲出世間的真實的波羅蜜多。

  這樣我們就知道,大乘的十度修行不是有行相,有叁輪執著的境界行持的,而是叁輪體空的無分別智慧攝受的前提下行持布施等,這樣就成了出世間的真實的波羅蜜多。

  依靠以上八種最勝,以甚深廣大的方式修習般若,所以是超勝聲聞獨覺的最勝正行。

  下面四種最勝,是按照地道劃分來說的,也就是屬于從資糧道到無學道之間四個階段的最勝。

  ⑼發起最勝:就是在資糧道和加行道時,對于大空性的法忍輾轉而增上,這就是發起最勝。所發起,就是對于大空性的法忍。

  ⑽至得最勝:就是在初地開始獲得出世間無漏道,所得就是出世間道。

  ⑾等流最勝:就是在第二地到第九地,六波羅蜜多的等流漸次而出生。

  ⑿究竟最勝:就是指第十地和佛地,第十地是學道的究竟,佛地是無學道的究竟。

  辛二、所修十度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由斯說十度,名波羅蜜多。

  “斯”就是上面所說的十二種殊勝。由如是十二種殊勝,故說十度名爲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到彼岸之義。所謂此岸,就是不殊勝的劣地,現在以十二種殊勝超越劣地,所以叫做波羅蜜多。

  壬二、廣說分二:一、十度體性;二、十度作用

  癸一、十度體性

  

十波羅蜜多,謂施戒安忍,

  

精進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所謂十波羅蜜多,第一就是對于身體、財富、善根不耽著的布施;第二就是對于取舍的學處如理守持,不違越的持戒;第叁就是不被瞋恚等違品勝伏、相續不動搖的安忍;第四就是對于善法勇悍而且數數行持的精進;第五就是系心一緣而不動的禅定;第六就是揀擇諸法的般若;第七就是對于自他的廣大利益能夠順利成辦的方便;第八就是善根猛利不間斷攝受的願;第九就是善根無有空耗、能夠勝伏違品的力;第十就是能夠通達大乘甚深密意究竟之義的智。

  癸二、十度作用

  

饒益不害受,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受用成熟他。

  十度的作用分別是①饒益;②不害;③受;④增德;⑤能入;⑥能脫;⑦無盡;⑧常起;⑨決定;⑩受用成熟他。

  1、饒益:就是以布施能夠滿足並且攝受衆生。

  2、不害:就是以持戒能夠不傷害衆生,也就是通過持戒可以斷除以身口損害他人的行爲以及損害他人的發心。

  3、受:就是以安忍能夠忍受一切損害。

  4、增德:就是以精進能夠增長功德。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一切功德的增長都要依賴精進才能圓滿成辦。

  5、能入:就是以靜慮發起神通等,能夠引導有情讓他們趣入正法。

  6、能脫:就是以般若宣說殊勝妙法,能夠讓衆生的相續解脫。

  7、無盡:就是以回向等善巧方便能夠讓善根無盡。

  8、常起:世親菩薩說:“由願波羅蜜多故,攝受隨順施等勝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養常起施等。”(就是以願的作用,能夠攝受隨順布施等善法的殊勝身器,在生生世世當中都能值遇佛陀,恭敬供養,常常發起布施等的善行。)所以願的作用就是使得生生世世之中常起善行。

  9、定:就是以具足思擇力和修習力能勝伏障礙,能夠讓善根決定轉向無上菩提。

  10、受用成熟他:就是以智對于布施等的大乘道,自己能夠無誤受用,而且以此能夠成熟其他有情。受用法樂是以智對于自己的作用,無倒成熟他相續是以智對于他人的作用。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