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染,所以叫做正。

  3、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

  正语、正业和正命都是让他人生起信心的因素,只不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所以都摄为令他信支。具体来说,就是以正语让他人了知正见,并且产生信心;正业就是不作任何不善业,以法性力获得圣者欢喜的戒,以这个持戒清净让他人了知,并且产生信心;正命就是在一切时候完全远离谄曲等的颠倒邪命,以这个少欲知足,让他人了知,并且产生信心。

  世亲菩萨说:“由正语论议抉择,令他信知已有胜慧。”(就是由正语的缘故,按照自己所证而问答、论议、抉择,能够让听者信受了知自己具有殊胜智慧。)

  世亲菩萨又说到:“由正业故,不作邪业,令他信知已有净戒。”(就是由于正业的缘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不作五种邪业等,这样三业清净能够让他人信受了知自己具有清净戒律。)

  又说:“由正命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令他信已有胜远离。”(就是由于正命的缘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佛所开许的衣钵等资具,这样让他人信受自己具有殊胜远离。所谓“应量”,就是只求称量,不多求乞而积蓄;“应时”,就是随时所积,不求非时之物。所谓“远离”,就是安住在正命当中,行持少欲知足,所以叫做远离。)

  由于这三种根据,把正语、正业、正命、安立为令他信支。

  圣者菩萨的事业就是要化导众生,让众生产生信心而趣入佛法。能够让众生由衷发起信心的正道,只有三个,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如果自己所说的道理非常清净,没有绮语、妄语等的垢染,身口意三门非常清净,而且远离邪命、过少欲知足的清净生活,以这样的德行,决定可以感化众生,让众生深心信受。所以,补处弥勒菩萨把正语、正业、正命三者归摄为令他信受支,非常准确。

  相反,假如表现出来的只是邪语、邪业、邪命,那就不能让众生信服,无法摄受众生的心。虽然暂时可以用一些狡诈的方便欺骗众生,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4、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对治障支

  就是以正精进断除修道的根本烦恼;以正念断除昏沉、掉举等的随烦恼,因为以正念能安住在寂止等因的缘故;以正定对治对于殊胜功德自在的违品,因为在安住禅定后能够引发神通等种种功德的缘故。

  己二、彼等分三种修治差别(彼等就是三十七菩提分的种种修行。)

  

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

  

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

  一切道可以归摄为三种修治差别,就是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其中,有倒顺无倒是在异生位资粮道和加行道位;无倒有倒随,是在有学位见道和修道位;无倒无倒随是在无学道位。

  为什么异生位的修治是有倒顺无倒呢?因为异生位以闻思智慧能够随顺法界真如衡量,所以是顺无倒;同时异生位是把相似的无我总相执著为无我自相,所以是有倒。

  为什么有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有倒随呢?因为有学位,已经现见无我法界自相而对治颠倒,所以是无倒;同时有学位还有颠倒障碍随逐,所以是有倒随。

  为什么无学位的修治是无倒无倒随呢?因为无学位已经圆满现见真如法界的自性,所以是无倒;同时无学位彻底断尽了一切障碍,所以是无倒随。

  己三、菩萨道之差别

  

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

  

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

  大乘菩萨所修习的道,由于三种殊胜的缘故,与二乘差别。也就是由于所缘殊胜、作意殊胜、证得殊胜的缘故,超胜声闻独觉的道。

  1、所缘的差别:声闻独觉只是缘自己的身受心法等修习对治,大乘菩萨也缘他相续的身受心法等修习对治。所以,大乘菩萨所缘就是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万法,二乘所缘主要是自相续的法,在所缘上有宽和狭的差别。而且,大乘菩萨见的是二无我的自性,二乘只见圆满的人无我,所以在所缘空性上也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

  2、作意的差别:就是在作意方式上存在有缘和无缘的差别。声闻独觉是以无常等行相作意,大乘菩萨远离常和无常等的一切增益损减,是以无缘的方式作意。

  3、证得的差别:声闻独觉厌离生死,希求离系,所以他们修习四念住等,只是为了身等快速获得离系,获得小乘涅槃。大乘菩萨以大悲不厌生死,所以不是为了身离系;同时以智慧不厌涅槃,所以也不是不离系。大乘菩萨修习四念住等,只是为了证得无住大涅槃。

  由上面所讲的所缘、作意、证得三个方面的差别,大乘菩萨的修行超胜于声闻独觉的修行。

  以上已经辨明了修对治的内容,下面开始宣说修的分位。

  戊二、道之分位分二:一、安立九种分位;二、安立三种分位

  己一、安立九种分位分二:一、真实;二、其异门

  庚一、真实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

  

谓因入行果,作无作殊胜,

  上无上(解行)。

  所说的修对治的分位,有十八种,我们以九位来说。首先讲第一个九位,再讲第二个九位。

  前一个九位就是:因位、入位、加行位、果位、有所作位、无所作位、殊胜位、有上位、无上位。

  因位:就是指安住种性位。因是种性之义。

  入位:就是指三乘当中每一乘的已发心位。三乘的入道是以发心为界限,发了心就算是正式趣入了三乘的道。所以,已发心位叫做入位。

  加行位:就是指从发菩提心开始,乃至没有获得见道初地之间的分位,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大乘的资粮道也是成了见道的远加行,从暖位来讲,成了近加行,所以,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都可以叫做加行位。

  果位:就是指开始获得初地的果位。

  有所作位:就是修道二至七地的分位,因为有勤作的缘故,所以叫做有所作位。

  无所作位:就是无勤作或者无学的第八地。第八地有时候叫无学道或者无所作位,因为相比之下,八地没有勤作,一到七地有功用、有勤作,但是在八地的时候,的的确确没有勤作,没有功用的学修,所以,叫做无所作位或者无勤作位,或者无学的第八地。

  殊胜位:就是具有四无碍解以及神通等殊胜功德的第九地。

  有上位:就是有学道当中的最上位——第十地。

  无上位:就是指无学道佛地。

  庚二、其异门

  

(上无上)解行,入出离记说,

  

灌项及证得,胜利成所作。

  第二个九位,就是:胜解行位、证入位、出离位、授记位、辩说位、灌顶位、法身证得位、报身胜利位、化身成所作位。

  胜解行位:以种性位、入位、加行位这三位所摄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分位,就是胜解行位。

  证入位:是指初地,因为从此证入出世间道,所以叫证入位。

  出离位:是指二至七地,因为在这期间是以勤作的方式从所断当中出离,所以叫出离位。

  授记位:是指第八地,因为第八地获得殊胜无上的授记,而且是极为明显的方式获得授记,所以叫授记位。

  辨说位:是指第九地,因为第九地获得四无碍解,对于所化众生宣说妙法,所以叫做辩说位。

  灌顶位:是指第十地,因为第十地获得诸佛大光明灌顶,所以叫做灌顶位。

  后面三位属于佛地,也就是在佛地分为证得法身、具大利报身和成办所化义事业的化身三种。

  己二、安立三种分位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

  

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

  

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应知法界中,略说有三种分位,就是不净位、净不净位、极为清净位,随其所应统摄前面所说的一切分位。也就是不净位包括从因位乃至加行的异生诸位,净不净位包括有学位的各种分位,极为清净位是指无学位。

  依于前面诸位当中的所有差别相,随其所应建立各种补特伽罗,比如住种性者、已发心者、加行者等等。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