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染,所以叫做正。
3、正語、正業、正命是令他信支
正語、正業和正命都是讓他人生起信心的因素,只不過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所以都攝爲令他信支。具體來說,就是以正語讓他人了知正見,並且産生信心;正業就是不作任何不善業,以法性力獲得聖者歡喜的戒,以這個持戒清淨讓他人了知,並且産生信心;正命就是在一切時候完全遠離谄曲等的顛倒邪命,以這個少欲知足,讓他人了知,並且産生信心。
世親菩薩說:“由正語論議抉擇,令他信知已有勝慧。”(就是由正語的緣故,按照自己所證而問答、論議、抉擇,能夠讓聽者信受了知自己具有殊勝智慧。)
世親菩薩又說到:“由正業故,不作邪業,令他信知已有淨戒。”(就是由于正業的緣故,往來進止正行具足,不作五種邪業等,這樣叁業清淨能夠讓他人信受了知自己具有清淨戒律。)
又說:“由正命故,應量應時如法乞求衣缽等物,令他信已有勝遠離。”(就是由于正命的緣故,應量應時如法乞求佛所開許的衣缽等資具,這樣讓他人信受自己具有殊勝遠離。所謂“應量”,就是只求稱量,不多求乞而積蓄;“應時”,就是隨時所積,不求非時之物。所謂“遠離”,就是安住在正命當中,行持少欲知足,所以叫做遠離。)
由于這叁種根據,把正語、正業、正命、安立爲令他信支。
聖者菩薩的事業就是要化導衆生,讓衆生産生信心而趣入佛法。能夠讓衆生由衷發起信心的正道,只有叁個,就是正語、正業和正命。如果自己所說的道理非常清淨,沒有绮語、妄語等的垢染,身口意叁門非常清淨,而且遠離邪命、過少欲知足的清淨生活,以這樣的德行,決定可以感化衆生,讓衆生深心信受。所以,補處彌勒菩薩把正語、正業、正命叁者歸攝爲令他信受支,非常准確。
相反,假如表現出來的只是邪語、邪業、邪命,那就不能讓衆生信服,無法攝受衆生的心。雖然暫時可以用一些狡詐的方便欺騙衆生,最終不會有好結果。
4、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對治障支
就是以正精進斷除修道的根本煩惱;以正念斷除昏沈、掉舉等的隨煩惱,因爲以正念能安住在寂止等因的緣故;以正定對治對于殊勝功德自在的違品,因爲在安住禅定後能夠引發神通等種種功德的緣故。
己二、彼等分叁種修治差別(彼等就是叁十七菩提分的種種修行。)
有倒順無倒,無倒有倒隨,
無倒無倒隨,是修治差別。
一切道可以歸攝爲叁種修治差別,就是有倒順無倒,無倒有倒隨,無倒無倒隨。其中,有倒順無倒是在異生位資糧道和加行道位;無倒有倒隨,是在有學位見道和修道位;無倒無倒隨是在無學道位。
爲什麼異生位的修治是有倒順無倒呢?因爲異生位以聞思智慧能夠隨順法界真如衡量,所以是順無倒;同時異生位是把相似的無我總相執著爲無我自相,所以是有倒。
爲什麼有學位的修治是無倒有倒隨呢?因爲有學位,已經現見無我法界自相而對治顛倒,所以是無倒;同時有學位還有顛倒障礙隨逐,所以是有倒隨。
爲什麼無學位的修治是無倒無倒隨呢?因爲無學位已經圓滿現見真如法界的自性,所以是無倒;同時無學位徹底斷盡了一切障礙,所以是無倒隨。
己叁、菩薩道之差別
菩薩所修習,由所緣作意,
證得殊勝故,與二乘差別。
大乘菩薩所修習的道,由于叁種殊勝的緣故,與二乘差別。也就是由于所緣殊勝、作意殊勝、證得殊勝的緣故,超勝聲聞獨覺的道。
1、所緣的差別:聲聞獨覺只是緣自己的身受心法等修習對治,大乘菩薩也緣他相續的身受心法等修習對治。所以,大乘菩薩所緣就是自他相續所攝的一切萬法,二乘所緣主要是自相續的法,在所緣上有寬和狹的差別。而且,大乘菩薩見的是二無我的自性,二乘只見圓滿的人無我,所以在所緣空性上也有廣大和狹小的差別。
2、作意的差別:就是在作意方式上存在有緣和無緣的差別。聲聞獨覺是以無常等行相作意,大乘菩薩遠離常和無常等的一切增益損減,是以無緣的方式作意。
3、證得的差別:聲聞獨覺厭離生死,希求離系,所以他們修習四念住等,只是爲了身等快速獲得離系,獲得小乘涅槃。大乘菩薩以大悲不厭生死,所以不是爲了身離系;同時以智慧不厭涅槃,所以也不是不離系。大乘菩薩修習四念住等,只是爲了證得無住大涅槃。
由上面所講的所緣、作意、證得叁個方面的差別,大乘菩薩的修行超勝于聲聞獨覺的修行。
以上已經辨明了修對治的內容,下面開始宣說修的分位。
戊二、道之分位分二:一、安立九種分位;二、安立叁種分位
己一、安立九種分位分二:一、真實;二、其異門
庚一、真實
所說修對治,分位有十八,
謂因入行果,作無作殊勝,
上無上(解行)。
所說的修對治的分位,有十八種,我們以九位來說。首先講第一個九位,再講第二個九位。
前一個九位就是:因位、入位、加行位、果位、有所作位、無所作位、殊勝位、有上位、無上位。
因位:就是指安住種性位。因是種性之義。
入位:就是指叁乘當中每一乘的已發心位。叁乘的入道是以發心爲界限,發了心就算是正式趣入了叁乘的道。所以,已發心位叫做入位。
加行位:就是指從發菩提心開始,乃至沒有獲得見道初地之間的分位,包括資糧道和加行道。因爲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大乘的資糧道也是成了見道的遠加行,從暖位來講,成了近加行,所以,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都可以叫做加行位。
果位:就是指開始獲得初地的果位。
有所作位:就是修道二至七地的分位,因爲有勤作的緣故,所以叫做有所作位。
無所作位:就是無勤作或者無學的第八地。第八地有時候叫無學道或者無所作位,因爲相比之下,八地沒有勤作,一到七地有功用、有勤作,但是在八地的時候,的的確確沒有勤作,沒有功用的學修,所以,叫做無所作位或者無勤作位,或者無學的第八地。
殊勝位:就是具有四無礙解以及神通等殊勝功德的第九地。
有上位:就是有學道當中的最上位——第十地。
無上位:就是指無學道佛地。
庚二、其異門
(上無上)解行,入出離記說,
灌項及證得,勝利成所作。
第二個九位,就是:勝解行位、證入位、出離位、授記位、辯說位、灌頂位、法身證得位、報身勝利位、化身成所作位。
勝解行位:以種性位、入位、加行位這叁位所攝的資糧道和加行道分位,就是勝解行位。
證入位:是指初地,因爲從此證入出世間道,所以叫證入位。
出離位:是指二至七地,因爲在這期間是以勤作的方式從所斷當中出離,所以叫出離位。
授記位:是指第八地,因爲第八地獲得殊勝無上的授記,而且是極爲明顯的方式獲得授記,所以叫授記位。
辨說位:是指第九地,因爲第九地獲得四無礙解,對于所化衆生宣說妙法,所以叫做辯說位。
灌頂位:是指第十地,因爲第十地獲得諸佛大光明灌頂,所以叫做灌頂位。
後面叁位屬于佛地,也就是在佛地分爲證得法身、具大利報身和成辦所化義事業的化身叁種。
己二、安立叁種分位
應知法界中,略有叁分位,
不淨淨不淨,清淨隨所應。
依前諸位中,所有差別相,
隨所應建立,諸補特伽羅。
應知法界中,略說有叁種分位,就是不淨位、淨不淨位、極爲清淨位,隨其所應統攝前面所說的一切分位。也就是不淨位包括從因位乃至加行的異生諸位,淨不淨位包括有學位的各種分位,極爲清淨位是指無學位。
依于前面諸位當中的所有差別相,隨其所應建立各種補特伽羅,比如住種性者、已發心者、加行者等等。
《辨中邊論頌講記(十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