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能利益少數有情,所予利益只是解脫分段生死,並不能將有情安置在佛位。所以,不成佛就不能圓滿度生大願。因此,爲了利生誓願成佛,這是發起了願菩提心。
卯叁、按次第正修菩提心分二: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以上按《現觀莊嚴論》已經認定菩提心的體相是“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包括欲求利他與欲求菩提。實修時,先修希求利他之心,再修希求菩提之心。
辰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一、首先修舍心與悅意相 二、次修慈悲與增上意樂
巳一、首先修舍心與悅意相
在發起希求利他心之前,要修好舍心與悅意相此二基礎。比如一塊田地,首先要修理平整,再用水澆灌,則種子就容易生長廣大。同樣,修習舍心除去貪嗔,再以慈水滋潤心田,就容易使悲心種子增廣。所以,舍心和悅意相是修大悲的前提。
凡夫的心態:誰傷害我,就安立爲怨敵,並生起嗔心,希望他痛苦;誰利益我,就安立爲親友,對他貪執,願作利益;誰于我無利無害,就安立爲不親不怨,對他漠不關心、不加考慮。以如此不平等的心態,不可能生起平等利益有情的心,即使生起少許慈悲,也只是有黨類的小慈小悲。所以,首先要修舍遮止親、怨偏執。
修舍方法有二種。
一思惟:一切有情都平等希求安樂、不欲痛苦,不應只饒益一類而不饒益另一類。
二思惟:從無始流轉觀察,每位有情都無數次做過自己的親友、怨敵和中庸衆生,與自己的關系總體平等,沒有誰是固定不變的親人、怨敵或中庸者。所以,貪一類、嗔一類、舍一類,只是愚癡的行爲。
修習次第:先緣中庸衆生修,次緣親友修,再緣怨敵修,最後緣一切有情修。前前修成後,再修後後。
之後再修悅意相,方法是串習知母、念恩、報恩。其中,知母是引起念恩和報恩的所依,對“一切有情做過自己的母親”引起定解,非常關鍵。有則後後容易生起;無則念恩和報恩等都失去所依。
內心能真正建立起一切有情都是母親的定解,這是對有情身份認知的巨變。從此,在我們眼中,有情不再毫無關系,而是自己前世的大恩母親,如是念恩圖報,可以觀成最悅意相,由此出現大慈大悲。
知母之後,爲了讓念恩的感受容易引起,首先緣今世的母親觀修,思惟:不但今世而且生生世世都做過母親,每次做母親時,一切損害爲我遣除,一切利樂爲我成辦。特別思惟母親今生對自己的恩德,如何懷胎、生産、撫育,如何賜予生活資具、真心代自己受苦,尤其是給予自己命根的恩德,如是逐個思惟。對現世母親生起念恩心後,再緣親友修,然後緣中庸者、怨敵和一切有情修。
修報恩時,首先要思惟不報恩的不合理處,以此除去邪執,承取報恩的重擔。其次,要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報恩,對母親餓時給予飲食,冷時給予衣服,只是暫時的利益,並不圓滿究竟,何況不以佛法引導,還會産生負作用。因爲:諸母有情無始以來是以顛倒執著而流轉生死,若無佛法正見,任其緣著五欲六塵,增長常樂我淨四種妄執,依然會流轉生死。所以,將母親安置在解脫和成佛中,才是真正的報恩。讓母親斷除一切苦、圓滿一切樂,成就無住涅槃的果位,才是究竟的報恩。
對于諸母有情目前的悲苦處境,應時常如是觀想而提起報恩心。譬如,一位盲眼瘋母,沒有人引導,正一顛一蹶地奔向懸崖,這時她的孩子能站立一旁無動于衷嗎?能不報恩嗎?若孩子不救護母親,該由誰來救護!
同樣,一切諸母有情處境都如此悲苦,她們被無明障蔽,如盲人一般,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指示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善道,內心不能安住于正念,刹那刹那造集惡業,快速奔向惡趣懸崖,最後一個個掉入惡趣深淵。
如是思惟後,發起強烈的誓願:一定要報答母恩,將母親救出生死。
修了知母、念恩和報恩,見一切有情都是悅意相後,愛執有情等同獨子的悅意慈,自然會生起。以此爲基礎,可以修習大慈、大悲和增上意樂。
巳二、次修慈悲與增上意樂
大慈心的功德極其殊勝,我們緣一切缺乏安樂的有情,思惟:多麼希望他們獲得安樂和樂因;祈願他們獲得安樂和樂因;由我來成辦一切衆生的安樂和樂因。如是,即使只生起一刹那的慈心,也有無量功德。思惟經論中所說慈心的利益,引起修慈的欲樂。應按《金光明經》的經文熟練串習惠施有情安樂的慈心。
修習大慈大悲時,先要了解,慈心所緣是缺乏安樂的有情,悲心所緣是具苦有情。應思:一切有情不僅沒有無漏安樂,連有漏安樂也不具足。思見他們極度缺乏安樂時,祈願他們具足安樂、發願給予他們安樂的心,就能自然生起。
所以,應觀一切有情都是失去快樂的人,緣此境不斷地修慈心。先對親人修,再對中庸修,再對怨敵修,再對一切有情修。
與修慈相似,修悲是以苦衆生爲所緣境,心想:多麼希望他能遠離痛苦;祈願他脫離痛苦;由我來成辦遠離苦與苦因的工作。
大悲心是以衆生苦爲所緣而發起的,所以,思惟苦、體會苦非常關鍵。基于這一原因,中士道中思惟叁苦、八苦、六苦、六道諸苦,成爲修大悲心極重要的基礎。如果修好了中士道,能對苦生起深刻、強烈的感受,推己及人,緣衆生思惟,就容易引生悲心。所以,苦谛在自身上修,會引起出離心,在衆生身上修,會引起大悲心。
心力強的人應廣修,應按《瑜伽師地論》所說的一百一十苦思惟觀察。
這樣,越是多方面思惟有情苦惱、缺乏安樂,就越能多引起慈悲;越多次思惟,慈悲就越猛利、堅固。所以,應將其作爲重點,長期反複地廣修,而並非閉眼念一遍“願衆生遠離苦及苦因”即可。
慈悲的修量:能以不忍自己孩子受苦、想爲他解除痛苦的心情,對待一切衆生,即大悲心生起之量。能以希望自己孩子得到安樂的心情,對待一切衆生,願爲他們成辦安樂,這是大慈心生起的量。
一般的悲心與大悲不同。一般的悲心,只是想:願一切衆生遠離苦與苦因。二乘人也具此悲心。救護的大悲心則是:一切衆生遠離苦與苦因的重擔,由我一人荷擔。不是讓別人代爲,而是我要親自把衆生從苦與苦因中救護出來,這是“悲的增上意樂”。就像“我願你病好”和“由我來治你的病”一樣,一者只是願望,並沒有承擔責任,另一者已經承諾了親自來成辦此事。
到發起了“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工作由我親自成辦”的增上意樂,就是生起了希求利他之心,修就了菩提心的第一種德相。
辰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繼而思惟,我現在能否真正完成這一承諾呢?想一想,自己荷擔的是叁界最沈重、最巨大的擔子,要將盡虛空界六道有情、二乘聲緣,一一安置在無住大涅槃的果位。以現在的能力,即便一位有情圓滿的利益尚且無法成辦,何況是將盡虛空界的有情,一一安置在佛位。
一切凡聖之中,誰能最圓滿地利他呢?唯一是智悲力圓滿的佛陀。對此並非泛泛而談即可,而應依照經論思惟佛陀功德,盡自己力量增長對佛的淨信心,由信心而引起成佛的欲求。
在下士道講述修習皈依,憶念佛陀的身語意業功德時,特別提到通過長期憶念佛功德,可以引發菩提心。《叁摩地王經》說:“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于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憶念佛陀無量身智功德,時常能修隨念,心自然會趣入憶念,由此行住坐臥時,念念向往、歡喜佛陀圓滿智慧的境界,就會引起希求成佛的願菩提心。
不僅是他利的度生大願必須成佛才能實現,就連自利也唯有成佛才能圓滿。如《寶性論》說:十地菩薩自利的功德相比佛陀的功德,如同牛腳印之水相比大海之水。所以,爲求自利,也必須成佛。
綜合欲求利他之心與欲求成佛之心此二者,就是世俗菩提心,即《現觀莊嚴論》所說的“發心爲利他,欲正等菩提”。
卯四、以《攝頌》攝義
《攝頌》如是歸納七因果的修法:
但求解脫雖可得,惜于自利且未圓,
願修能滿二利行,入大乘道求加持。
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今生愛我母爲最,衆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若知有恩猶舍棄,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母等衆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新廣論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